視頻標簽:愚公移山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22愚公移山-河北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22愚公移山-河北省級優課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一、 明確學習目標
1、 欣賞一個精彩“劇本”; 2、 探討兩個根本原因; 3、 感悟三個重要年份。 二、 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是《愚公移山》,老師在讀這篇課文,覺得它真像一部精彩的“劇本”。假如拍出電影來,沒準真能得個什么大獎,再誕生一位影帝。
現在我想給大家模擬一下這個“劇本”的誕生過程,現在我就是這個“劇本”的作者——兩千年前的列子了。
三、 欣賞一部精彩“劇本”
1、 首先,我構思出了這部“劇本”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投影顯示)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ò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教師:以上就是這則故事的梗概,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哪位同學能為大家講解一
下故事梗概的大意。 學生一人講解,教師提示重難點詞語。 2、
一部精彩的“劇本”應該有曲折的情節,有矛盾沖突,有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較量。那么,我給它加一段: (投影顯示,紅色字為增加部分)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zēng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教師:① 如果愚公是男一號的話,智叟就是男二號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叟,老頭。)
② 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講解這段話的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 ③ 你們知道我為什么要給男二號、愚公的反對者起名叫智叟嗎?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體會這樣命名的對比意味以及作者的情感態度。) ④ 加入這個情節有什么用處?
(引導學生體會移山的艱難和愚公的堅定信念。)
⑤ 愚公反駁智叟的話中,有幾句讀起來特別有氣勢,是哪幾句?大家讀一讀,體會一
下。
3、
還得有三號演員和群眾演員,好,我再加一段:
(投影顯示,紅色字為增加部分)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教師:① 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講解新加部分的大意。
② 加這一段有什么作用?(移山的難度大、眾人的支持)
4、
還得有個特寫鏡頭,繼續加:
(投影顯示,紅色字為增加部分)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 ,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教師:① 這個小孩有幾歲?姓什么?(始齔、京城氏)
② 這個孩子非常樂意加入移山的行列,從哪里可以看出?(跳往助之) ③ 移山這么艱難,他爸爸同意他去嗎?(孀妻、遺男)
④ 這個特寫鏡頭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討論,體會眾人對移山的支持)
5、
再加一點細節和環境描寫,我的劇本就大功告成了,我也將和我的劇本一起流芳千古!
(投影顯示,紅色字為增加部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教師:① 說了半天,愚公到底多大歲數?(將近九十,且,將近)
② “方”是什么意思?“方七百里,高萬仞”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③ 這11個字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繼續體會移山的艱難)
6、
小結:通過以上幾步,我們可以體會到,好的文學作品,不僅要有完整的情節,還應有波瀾起伏矛盾沖突,有對比、鋪墊,有細節,有環境描寫,老師也希望大家獲得寫作方面的啟發。
7、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作品的真正作者:
(投影顯示) 作家作品的介紹: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列子》相傳是戰國時期鄭國人列御寇著。
《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 8、
讓我們再次朗讀這則精彩的寓言故事,教師提出朗讀要求:
(投影顯示)
“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
——朱熹 【宋】
四、 探討兩個根本原因
(一)、探討第一個根本原因:人們覺得愚公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學步驟:
1、“愚公”就是傻老頭的意思,人們為什么覺得他傻? (他要做的這件事難度太大,幾乎不可能完成。) 2、移山這件事的難度到底有多大?具體說說有哪些困難。 (●方七百里,高萬仞: 山又高又大,說明移山之難;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可見勞動的緊張艱苦; ●年且九十 /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移山的只有5個人,且包括一老一小;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工具簡陋,路途遙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別人的不理解、嘲笑。) 3、還得看看愚公是怎么想這件事的,搶答: ① 愚公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② 他希望達到怎樣的效果?
③ 他認為山一定能移走嗎,理由是什么?
④ 愚公移山的原因清楚、目的明確、理由充分,他的思路很清晰,看來并不像是老糊涂了。那么,人們覺得他“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只為了別人出入方便,自己享受不到移山的好處)
(二)、探討第二個根本原因:愚公做這件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討論。 (出于對家人、鄉鄰、友人的愛,愿意為大家開辟出一條平坦的大路。) (三)、愚公是這樣偉大的一個人,可是寓言的結尾卻是依靠神的力量才移走大山,這
個結尾是不是有損愚公的光輝形象呢?有人說,這個結尾是整個故事的敗筆,你怎么看? 教師提示寓言的特點:法國寓言作家拉封丹認為,寓言有“身體”和“靈魂”兩部
分,“身體”就是寓言故事,“靈魂”則是它的寓意。 討論后明確,這個神話結尾揭示了如下寓意:
愛的力量,能感天動地! 心中有愛,腳下就有路!
五、 感悟三個重要年份
1、1918年
曾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的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距今天整整100年前,當時他還是北大的一名學生,他發表文章,指出“愚公精神”有三大精華:為公思想、民眾意識、努力精神。
2、1945年
對我們國家來說,這又是一個重要的年份。我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并即將
開始解放全中國的戰斗。毛澤東主席引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號召人們發揚愚公精神,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大山。 3、2018年
實現夢想,把握今天,這是個多么重要的時刻。在追逐每個人夢想的路上,在實
現我們國家偉大夢想的路上,一定需要愚公精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