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白楊禮贊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4課白楊禮贊-121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4課 白楊禮贊-121團第二中學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小白楊》;
同學們,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頌的僅僅是一棵小小的的白楊樹嗎?我們的文學家茅盾先生也曾高聲禮贊過白楊樹,他們在藝術手法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我們一起研讀散文《白楊禮贊》。
解題:崇敬和贊美,就叫做禮贊。(板書:禮贊)這篇課文就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贊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預習檢測
1、作者簡介: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是中國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顯示了現代文學在長篇小說創作方面的實績。 2、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
無邊無垠(yín) 坦蕩如砥 (dǐ)潛滋暗長(qián) 懨懨欲睡(yān) 旁逸斜出(yì) 縱橫決蕩(héng) 主宰(zǎi) 虬枝(qiú) 秀頎(qí) 婆娑(pósuō) 3、看意思說出詞語
1.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 妙手偶得 ) 2.平坦得像磨刀石(坦蕩如砥 ) 3.暗暗地不知不覺地生長( 潛滋暗長 ) 4.意思是從樹干的旁邊伸出來( 旁逸斜出 ) 5.縱橫馳騁,沖殺突擊( 縱橫決蕩 )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錄音朗讀課文,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1.在文中找出直接贊美白楊樹的段句 2.為什么去贊美白楊樹? 3.哪些地方值得贊美?
明確: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第8段: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 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引導學生注意關鍵詞。從“那”到“這”,從第1段的“贊美”到第9段的“高聲贊美”,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對白楊樹的觀察是從遠到近,感情是由淺入深。這說明對白楊樹的感情不僅僅是
2
贊美,還有崇敬的感情。 關鍵詞:不平凡
四、小組合作探究
以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因為它 。 的句式來說話。要求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也可也找課文中的相關語句。
明確:在描繪白楊樹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爭上游”一詞概括了白楊樹形象總的特點,采用的是擬人手法,給白楊樹以人格化。下面分別從干、枝、葉、皮四方面寫它們的特點。干,突出它的直;枝,強調它的直而緊靠;葉,寫它的向上;皮,則主要寫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過這些特點的描寫,給人以正直、團結、進取、質樸、力爭上游的印象。 語言猶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精彩的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詞語、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動、富于表現力。
在刻畫白楊樹的性格時,作者用“倔強挺立”總寫它的性格特點,并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險惡的環境中堅強不屈的斗爭性格。
剛才我們討論的都是寫白楊樹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寫白楊樹的,這一段寫什么呢?它與白楊樹有關系嗎?
這一段是描繪西北高原的壯美景色,它是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作者先從三個方面來描繪:色彩——“黃綠錯綜”;幅員——“無邊無垠”;地勢——“坦蕩如砥”。作者之所以要著意描寫黃土高原是為了給白楊樹的出現設好背景,不平凡的環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楊樹,描寫黃土高原有烘托白楊樹的作用。
總結:課文從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內在氣質三個方面寫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五、主題探究——為什么寫
思考:這篇課文作者僅僅是在贊美白楊樹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白楊禮贊》所贊美的并不僅是白楊樹,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現在第7自然段,精讀這一語段,說說白楊有什么象征意義?
明確:這里連用了四個反問句組成了一組排比句,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第一個“難道”是總提,啟發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后面三個“難道”,就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征意義第二個“難道”,由白楊樹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性格出發,把它象征為北方農民。第三個“難道”,進一層由白楊樹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把它象征為在敵后堅強不屈地守衛自己家鄉的哨兵。第四個“難道”,由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把它象征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為了幫助學生朗讀好四個反問句,可先要求學生把四個反問句改寫為陳述句,并加以比較,以體會運用反問句的作用。
3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楊樹與北方農民聯系起來,總結了它們的相似之處:一是“極普遍,不被人重視”,二是“有極強的生命力”。兩個“象征”,寫出了贊美白楊樹的原因,點明了主題。
作者由物聯想到人,運用了什么手法?(象征)什么是象征呢?
象征: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看來,作者寫這篇課文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借贊美白楊樹來表達對北方農民的崇敬和贊美,那他為什么不直接贊美北方農民呢?
補充課文的背景:《白楊禮贊》寫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六、當堂訓練 練習象征手法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一篇優秀的散文,就如一副無形的畫,又恰似一首讀不盡的詩,茅盾先生的散文達到了如詩如畫的藝術境界,白楊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特定的內涵,今天你們都是祖國的小白楊,愿你們能像小白楊一樣在神州大地上茁壯成長。
《白楊禮贊》說課稿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白楊禮贊》,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目標,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反思六個方面來對本課時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白楊禮贊》是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是茅盾先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運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嚴厲斥責了一些賤視民眾的頑固分子愛憎分明,感情熾熱,有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它那質樸的語言,新穎巧妙的構思,更是令人贊嘆,堪稱散文中的典范。
(一)、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
根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思路”外,還應“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據初中語文大綱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現代文除“能領會詞語在語言環境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確立:
《白楊禮贊》所在的這一單元是散文單元,本單元目標:
1、欣賞所選的散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散文敘事、記人、描景、狀物的寫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語言
二、說學情:
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楊禮贊》面對的學生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歷和知識水平所限,對本文中作者要表達的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層次,所以老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做到兼顧全體——“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對于簡單的問題,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的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
三、說目標:
根據以上對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為:
知識目標:
1、了解白楊樹的生活環境和形狀姿態、風格品質
2、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3、體會本文的陽剛、雄壯之美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概括、歸納能力
2、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給身邊景物賦予象征意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學生是學習的主題,在向學生傳播知識的同時,應考慮到教學對象原有的知識基礎,有針對性確立重、難點
重點:
1、理解抒情與描寫、議論的關系(本單元的編排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議論、記敘、描寫的特點及其作用,提高閱讀能力,同時提高寫作能力)
2、環境描寫對表現白楊樹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環境描寫,從結構上看,似有扣題不緊之嫌,從內容上看僅僅理解為白楊樹的出現做鋪墊也顯得有些膚淺為了讓學生理解這段對烘托白楊樹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視,因此定位為教學重點)
3、文章第五段對白楊樹的外形到內神的精心描繪是托物言志的基礎,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維發展飛躍,由物到人的聯想過程,象征手法在這里得以完成,故這兩部分是全文的重點
難點: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學生對散文接觸不多,知識能力局限大,思維方式比較單一,要引導他們認識這些難度較大因此定為難點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就要制定合適的科學的教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本文思想內容深刻豐富,謀篇布局苦心經營,抒情方式靈活多變,用詞造句精致講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鑒于上述原因,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為: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具體作法:
1、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通過視覺、聽覺的感知,促進思維,帶動對內容的理解
2、采用截取中間的辦法,以突破重點為契機,帶動全篇的學習
3、采用圈點勾畫、多角度朗讀、討論、比較、小練筆等方法使學生動腦動手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小白楊》;
同學們,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頌的僅僅是一棵小小的的白楊樹嗎?我們的文學家茅盾先生也曾高聲禮贊過白楊樹,他們在藝術手法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我們一起研讀散文《白楊禮贊》。
解題:崇敬和贊美,就叫做禮贊。(板書:禮贊)這篇課文就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贊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預習檢測
1、作者簡介: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是中國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顯示了現代文學在長篇小說創作方面的實績。
2、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
無邊無垠(yín) 坦蕩如砥 (dǐ)潛滋暗長(qián) 懨懨欲睡(yān) 旁逸斜出(yì) 縱橫決蕩(héng) 主宰(zǎi) 虬枝(qiú) 秀頎(qí) 婆娑(pósuō)
3、看意思說出詞語
1.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 妙手偶得 )
2.平坦得像磨刀石(坦蕩如砥 )
3.暗暗地不知不覺地生長( 潛滋暗長 )
4.意思是從樹干的旁邊伸出來( 旁逸斜出 )
5.縱橫馳騁,沖殺突擊( 縱橫決蕩 )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錄音朗讀課文,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1.在文中找出直接贊美白楊樹的段句
2.為什么去贊美白楊樹?
3.哪些地方值得贊美?
明確: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第8段: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
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引導學生注意關鍵詞。從“那”到“這”,從第1段的“贊美”到第9段的“高聲贊美”,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對白楊樹的觀察是從遠到近,感情是由淺入深。這說明對白楊樹的感情不僅僅是贊美,還有崇敬的感情。
關鍵詞:不平凡
(四)、小組合作探究
以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因為它 。的句式來說話。要求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也可也找課文中的相關語句。提示:出場、外形、性格三方面。
明確:在描繪白楊樹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爭上游”一詞概括了白楊樹形象總的特點,采用的是擬人手法,給白楊樹以人格化。下面分別從干、枝、葉、皮四方面寫它們的特點。干,突出它的直;枝,強調它的直而緊靠;葉,寫它的向上;皮,則主要寫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過這些特點的描寫,給人以正直、團結、進取、質樸、力爭上游的印象。 語言猶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精彩的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詞語、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動、富于表現力。
在刻畫白楊樹的性格時,作者用“倔強挺立”總寫它的性格特點,并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險惡的環境中堅強不屈的斗爭性格。
剛才我們討論的都是寫白楊樹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寫白楊樹的,這一段寫什么呢?它與白楊樹有關系嗎?
這一段是描繪西北高原的壯美景色,它是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作者先從三個方面來描繪:色彩——“黃綠錯綜”;幅員——“無邊無垠”;地勢——“坦蕩如砥”。作者之所以要著意描寫黃土高原是為了給白楊樹的出現設好背景,不平凡的環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楊樹,描寫黃土高原有烘托白楊樹的作用。
總結:課文從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內在氣質三個方面寫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五)、主題探究——為什么寫
思考:這篇課文作者僅僅是在贊美白楊樹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白楊禮贊》所贊美的并不僅是白楊樹,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現在第7自然段,精讀這一語段,說說白楊有什么象征意義?
明確:這里連用了四個反問句組成了一組排比句,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第一個“難道”是總提,啟發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后面三個“難道”,就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征意義第二個“難道”,由白楊樹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性格出發,把它象征為北方農民。第三個“難道”,進一層由白楊樹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把它象征為在敵后堅強不屈地守衛自己家鄉的哨兵。第四個“難道”,由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把它象征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為了幫助學生朗讀好四個反問句,可先要求學生把四個反問句改寫為陳述句,并加以比較,以體會運用反問句的作用。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楊樹與北方農民聯系起來,總結了它們的相似之處:一是“極普遍,不被人重視”,二是“有極強的生命力”。兩個“象征”,寫出了贊美白楊樹的原因,點明了主題。
作者由物聯想到人,運用了什么手法?(象征)什么是象征呢?
象征: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看來,作者寫這篇課文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借贊美白楊樹來表達對北方農民的崇敬和贊美,那他為什么不直接贊美北方農民呢?
補充課文的背景:《白楊禮贊》寫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六)、當堂訓練
練習象征手法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一篇優秀的散文,就如一副無形的畫,又恰似一首讀不盡的詩,茅盾先生的散文達到了如詩如畫的藝術境界,白楊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特定的內涵,今天你們都是祖國的小白楊,愿你們能像小白楊一樣在神州大地上茁壯成長。
六、說反思
《白楊禮贊》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樹禮贊了在新疆扎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征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象征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復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后,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后,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了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么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2.加強了兩個意識。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于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范讀、齊讀、自由讀、聽讀、個別讀,內容上則有讀詞、讀句、該段、讀全文。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1)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就能作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2)讀書時聯系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復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并讓學生及時將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閱在相應的句段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為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并提出問題。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小白楊的歌曲視頻以及課文朗誦,還搜集白楊樹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理解白楊樹生長的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3、本課最大的失誤就是多媒體使用當中出現操作失誤,耽誤了時間,以至于最后一個環節象征手法的當堂訓練沒有完成,非常遺憾。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