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雁門太守行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24詩詞五首《雁門太守行》陜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雁門太守行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詩意。
2、鞏固欣賞古代詩詞的方法,提高欣賞力
3、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4、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重點:
5、賞析本詩藝術特色,品味詩歌語言的妙處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李賀以詩求見韓愈的故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當時的小青年李賀帶著一首詩去求韓愈。當時,韓愈剛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準備休息。當他的門人把這首詩送給他時,他一邊脫著衣服,一邊很隨意地看了送過來的詩歌。可是,當他看到開頭兩句詩時,便大為震驚,連忙請李賀進來詳談。而這僅以開頭兩句就打動韓愈的詩,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雁門太守行》。
二、簡介作者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
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于福昌縣昌谷。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
三、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古樂府曲名,后人多用題面意思,寫邊塞征戰之事。
唐代中期,各地藩鎮擁兵自重,河北易水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祖孫三代擁兵割據39年之長。此詩寫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鎮之間的戰爭狀況。
四、翻譯課文
1、講解字詞。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
2
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云: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跡。
臨:逼近,到,臨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
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報:報答。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龍:寶劍的代稱。 君:君王。
2、朗讀課文,翻譯課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我軍嚴陣以待,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
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 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五、賞析詩句
1、讀完本首詩,你認為描繪了哪些畫面?
戰局緊張、戰場慘烈
2、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戰局緊張和戰場慘烈請做具體分析? 理解重點句子
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首句是說黑云高壓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毀一般,云隙中射出的陽光,照在戰士們的盔甲上,閃現出一片金鱗,這是描繪敵兵壓境,危城將破的情景。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云壓城城欲摧”,一個“黑”字已感氣氛沉重,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軍情緊急,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甲光”一詞與黑云相對,這里當然是指我軍,顯示守城壯士雄姿英發,,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表
3
現邊塞將土守危城,愈壓愈堅的英雄氣概。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驚心動魄的戰斗。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正在進行。“角聲滿天”,以虛寫實,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戰斗從白晝持續到黃昏,雙方互有殺傷。(燕脂夜紫)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是說戰血夜凝,是描寫激戰后的光景 。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后四句寫援軍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悄然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半”字最為傳神,直陳了戰爭的殘酷、持久。)“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三字又巧妙地升華了將士們慷慨抗敵報效國家的豪情。人們由此可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悲歌,這是何其悲壯、慘烈!
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尾聯,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寸土必爭,奮死抗敵,報效朝廷的決心。“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4
4、問題引導下的再學習
李賀寫詩,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首詩為例作具體說明。
這首詩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調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 5、詩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臨易水”引用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的典故。
表現將士們意氣風發,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豪情。 “黃金臺”引用燕昭王黃金臺求天下奇才的典故。 表現將士們報效祖國視死如歸的精神。 10、《雁門太守行》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
這首詩描繪邊關戰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
雁門太守行
首聯:兵臨城下,嚴陣以待(夸張,比喻) 頷聯:戰斗場面,悲壯慘烈(聽覺,視覺) 頸聯:視死如歸,壯懷激烈(用典,側面)
尾聯:誓死殺敵,盡忠報國(用典,主旨)
總結:此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急行軍到戰斗的全過程。色彩凝重,景物鮮明,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突出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英雄氣概。
五、當堂訓練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①《雁門太守行》一詩中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而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志氣還很旺盛的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詩鬼”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敵人兵臨城下,戰云籠罩,使人透不過氣來,而戰士整裝待發,士氣還很旺盛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描寫白天戒備森嚴,無比威嚴的詩句是:___________ ④《雁門太守行》中運用________________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_____氣氛和______形勢和城內將士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 2、《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奇異的邊塞風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寫救援部隊不畏寒夜濃霜,夜襲敵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決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賀借用樂府舊題,描繪
了 ,歌頌了 。
6、全詩作者構思三幅畫面,反映唐軍的活動: 白天,嚴陣以待; 黃昏,刻苦練兵; , 。
7、現在人們常用“黑云壓城城欲摧”這句話形容 。 8、對這首詩內容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敵人大軍壓城的氣勢,第二句“金鱗”比喻鎧甲在太陽下反射的閃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邊塞泥土的顏色怪異,包含著當時戰況嚴峻的象征意義。 C、第六句,“寒聲”指戰鼓的聲音低沉重濁,“不起”指戰士們在這樣沉重的鼓聲中斗志難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戰士們為了報答君王平日里對自己的重視,決心奮戰沙場,為君王獻身。 六、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選兩處賞析本詩的精妙之處,理解李賀詩歌風格。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李賀
內 容:戰爭激烈 戰場慘烈 藝術特色:色彩斑斕 多用典故
情 感:立志報國 視死如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