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藤野先生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云南省 - 昆明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藤野先生》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多朗讀,以讀促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2、從典型事例中分析人物精神品質;
3、理解來自弱國的“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藤野對它的尊重,是我倆感情聯系的紐帶,也是文章的暗線。學會緊抓這一“轡頭”讀散文。 一、導入
魯迅當年曾對讀到《朝花夕拾》初稿的青年說過,要鍛煉著撒開手,只要抓緊轡頭,就不怕放野馬。聯系散文寫作解讀“放野馬”“抓緊轡頭”。今天要繼續學習的《藤野先生》就能很好的印證這一理論。 二、知感激之情
1、掃讀全文,從文章中找一個情感性的詞語填入橫線。
魯迅 藤野先生
2、齊讀第37段,說說感激的原因。為中國,為學術。 三、析感激之情
1、同學們,教魯迅醫學的只有藤野先生一人嗎?從哪里可以得知?速讀初識藤野的第6~10段,說說為什么魯迅只記住了他,以致后來還感激他? ——第六段第一、二句。不拘小節,潛心研究。
2、四人分故事讀11~23段。藤野先生做了哪些事?這些事為什么讓魯迅心存感激呢?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了解女人裹腳,求實問理。 四、究感激之情
1、學到這兒,我就聯想到我們的老師也兢兢業業,關心熱愛學生,但同學們寫給老師的賀卡、信件,多數用的詞語也就是謝謝老師、感謝老師,如果魯迅是日本學生,恐怕也寫的是感謝。為什么此處用“感激”一詞呢?
——第29段第一句話交代,中國是弱國,“我”是“弱國”子民。弱國子民收到一視同仁的對待,甚至優待,自然是意想不到的,心存感激也是必然了。 2、補充:《謹憶周樹人君》——藤野嚴九郎
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后,又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有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是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
由此可見,藤野先生有一種崇高的精神品質讓我感動,是什么呢?
——毫無民族偏見,對我認真負責,對我嚴格要求,對我熱情誠懇,始終如一地關心、幫助“我”。為中國,為學術。所以魯迅才覺得更為珍貴,值得感激。
3、“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瞧不起中國人,侮辱中國人,在本文的匿名信事件、電影事件中有敘寫。默讀24~31段,思考:和寫感激藤野先生有什么樣的關系?
——反襯毫無民族偏見,凸顯感激之情。前者還有直接關系。同時,交代了棄醫從文的原因,能看出魯迅懷揣愛國之志,也是魯迅惜別的原因。 男生齊讀注解6雙引號的內容。
4、全文哪一段最能看出藤野先生對我的影響之大,至今我還在懷念、感激他?寫一個比喻句形容心中的藤野先生的分量,作為副標題。
2
——瞥照片。齊讀最后一句。把感激、懷念的深情化為有益于國家、民族的實際行動。 ——無路可走時的救星。一盞不滅的心燈。 5、到日本留學的時候,魯迅謝了一首小詩明志:
《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我的心無法逃避愛神射來的神箭,我熾愛著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壓迫的家園。 這份情感寄托給天上的星星卻沒有人明了,我誓將我的一腔熱血報效我的祖國。 表明魯迅是懷揣愛國之志來到東京的,在東京有什么所見所聞所感?和寫藤野先生以及感激藤野先生是否無關?
——賞櫻花、學跳舞,失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國內是不能呆了,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清國留學生的留而不學、醉生夢死,讓人極度的失望,為他去仙臺而結識藤野先生做了鋪墊,更襯托藤野先生的出現有如黑幕上的一抹亮色,讓“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有如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寄身之所,內心自然激動不已。 五、提升總結:
1、學生總結:懷揣愛國之志的弱國子民魯迅在國內碰壁,在東京絕望,去小小的仙臺,還受到侮辱,幸好有一個這樣的藤野先生讓人心存感念。作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的“為中國”“為學術”,至今也激勵著我,讓我繼續尋求“為中國”的道路。 2、填對聯:自由馳騁運椽筆,( )淌華篇。 (情到至深)。
六、作業:替魯迅寫一封信給藤野先生,表達感激之情,男生實寫為主,女生虛寫為主。 七、板書設計
負責
懷揣愛國之志 為中國 嚴格
的弱國子民 魯迅 感激 藤野先生 熱情
為學術 求實
毫無民族偏見 八、教學后記
這節課例,是語文備課組內的一節公開課。《藤野先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經典,是大師自由馳騁運椽筆,情到至深淌華篇的代表作,值得師生含英咀華。但由于學生的心理年齡不夠成熟,生活閱歷較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且本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豐富深刻,又與特定的時代背景關系密切,學生學起來有較大的難度,易“消化不良”,老師教的時候也容易犯“肢解”的毛病。
“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考慮到“情”往往是一篇詩文尤其是敘事寫人散文的靈魂,這節課,我嘗試一線一貫之,抓住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這一根本,分三個環節:知感激之情,析感激之情,究感激之情,層層深入,展開對課文的教學。
理解來自弱國的“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藤野先生對它的尊重,是他們感情聯系的紐帶,也是文章的暗線。學會緊抓這一“轡頭”讀散文。魯迅強烈的愛國情、救國情,首先源于特定的時代,清國留學生的留而不學、醉生夢死,讓人極度的失望,為他去仙臺而結識藤野先生做了鋪墊,更襯托藤野先生的出現有如黑幕上的一抹亮色,讓“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有如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寄身之所,內心自然激動不已。這一點,根據學情,確定為教學難點。
這節課上下來,感覺思路清晰,也讓學生找到了文章中的“文脈”,體會到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以及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尊心,自然受益匪淺。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在學法指導方面,應盡量加入分享、提問、質疑環節,注重知識的生成,更顯精彩。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