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大道之行也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2課《禮記》二則《大道之行也》天津市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2課《禮記》二則《大道之行也》天津市優課
大道之行也 《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疏通文意,熟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結構,領悟“大同”社會的實質。 3、品味語言特點,結合現實生活描繪大同社會。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
【教學難點】
領悟“大同”社會的實質,結合現實生活描繪大同社會。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自制背景視頻(視頻內容介紹:孔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倡導仁、義、禮、智、信,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道之行也》是孔子與學生言偃的一次談話,后被西漢戴圣編入《禮記》。)
大同社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從陶淵明的“桃花源”到習總書記的“中國夢”都深受它的啟發,其意義極為深遠。今天就讓我們細讀文本,一起走進《大道之行也》!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視頻導入,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視頻的內容介紹了作家作品和寫作的背景,由于課前已經安排學生自主預習這些內容,所以僅在此點出重點內容,為后面的授課環節節約了時間。
一、 讀懂——換標題,疏通大意
1、預習檢測 1)讀準字音
選賢與.( )能 講信修睦.( ) 幼有所長.( ) 矜.( ) 男有分.( ) 惡.( ) 不必為.( )己
2)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們聽讀的過程中,回憶預習過程中不理解的字詞,同學們提出疑難字詞,互幫互助,老師適時指導。
3)老師提出重點字詞,請同學們思考回答。
大道: 天下為公: 外戶: 是謂: 大同: 4)疏通句意
①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通假字“與” 詞類活用“賢”“能”)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倒裝句,賓語前置)
2、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參照屏幕齊讀課文,思考換標題。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適時點評,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本文的核心內容為——大同。
【設計意圖】課前安排自主學習,課上主要答疑解惑,老師通過檢測的形式點撥重點詞句,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通過換標題的活動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把握核心內容,解決寫了什么的問題。
二、 讀通——改標點,理清層次
1、PPT展示圖片并提問:圖中畫圈的兩個句號能不能換成逗號?為什么?同學們思考后回答。
不能,因為文章是總——分——總的結構。 “總”是對大同社會的概括。“分”是對大同社會的具體描繪。“總”是對全文內容的總結,即大同社會。(在這個過程老師要提醒學生,并不是所有的“總-分-總”結構都有這樣的符號特點,這種情況僅適用于本文。)
2、繼續深入文本,觀察在描繪大同社會時,會不會也存在一定的層次關系呢?以句號為單位,請4位同學朗讀中間四句。然后小組討論,探究層次美。
國家——普遍仁愛; 成員——行為都出于公心 ;社會——和平安定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標點符號的變化來引導學生發現本文總——分——總的結構特點。歸納出總起了什么內容?總結了什么內容?之后繼續深入文本挖掘文字中蘊藏的層次美。
靜海七中 “一體兩系導學練” 八 年級 課題《大道之行也》 授課教師 靜海區第七中學 張婷婷
三、 讀明——挑信息,論述“大同”
1、 默讀課文,從文中挑選信息,回答孔子圍繞什么內容論述大同社會?他是如何論述的?
本文圍繞“天下為公”論述大同社會。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挑選信息的過程,明白孔子圍繞“天下為公”來論述大同社會,讓同學們在尋找論據的過程中領悟大同社會的實質。
四、 讀精——對對聯,品味句式
1、由對對聯的活動開啟該環節,老師給上聯,同學們一起接下聯,觀察發現句式的特點為內容相對,句式基本一致。回歸文本找尋該特點的語句,老師進歸納總結,根據PPT要求朗讀內容,體會這種句式的表達效果。
2、學生發言,老師總結歸納,PPT展示對聯式語句的好處。 ①節奏鮮明,增加了文章的節奏美。 ②句式整齊,增添了文章的形式美。 ③鏗鏘有力,增強了文章的氣勢美。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對對聯的活動,讓同學們關注本文的句式特點,通過讀體會該句式的表達效果。
五、 讀透——仿句式,描述“大同”
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同”景象,仿句說話。
PPT展示范例:“大同”就是幫災區的孩子建設新學校,這是“不獨子其子”。 仿句:“大同”就是 ,這是“ ” 。 【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大同現象,仿照例句描繪現實生活中的“大同”,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小結:這堂課,我們理解了“大同”,我們論述了“大同”, 我們描述了“大同”,“大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承擔著繼承、發揚和創新傳統文化的使命!誦讀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讓我們在朗朗的誦讀聲中結束這一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