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孤獨之旅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17立足“成長”主問題 巧畫魚骨明“旅途”《孤獨之旅》福建省 - 廈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17立足“成長”主問題 巧畫魚骨明“旅途”《孤獨之旅》福建省 - 廈門
立足“成長”主問題 巧畫魚骨明“旅途”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章節名稱
《人教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第四單元 第15課
學科 語文 授課班級 公開課借班上課 授課時數 1節
設計者 尚清
所屬學校
廈門外國語學校瑞景分校
課文概述
《孤獨之旅》是九上第四單元的第十五課,本單元的小說或者涉及少年成長這一話題,或者從少年視角觀察世間百態,閱讀這些作品可以加深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確立自我意識,更好地成長。學習這些小說要學會梳理小說情節,試著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小說的主題。
《孤獨之旅》這篇文章選自曹文軒的小說《草房子》,是第四單元一篇較長的自讀課文,因此本課選用了“魚骨圖”思維導圖來梳理全文脈絡,明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和成長經歷,并且引導學生體會曹文軒詩意的語言和細膩的景物描寫。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魚骨圖梳理杜小康人物內心的變化過程,理解“成長”的主題。
(2) 細讀文本,品味曹文軒的詩意語言,體會景物描寫與人物塑造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任務教學:在“主問題”的指導下,引導學生用魚骨圖的方式完成細讀文本。
(2)合作學習:設置文本子任務,引導學生在子任務指導下完成主問題分析,在做中學。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杜小康的成長經歷,培養體會學生自我成長的經歷和收獲。
(2)通過曹文軒詩意化,散文化的小說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和運用能力。
學習者特征分析
1.認知能力特征、認知結構:學生在七年級、八年級已經學過不少人物分析的課文,對文本解讀和人物形象總結有一定的基礎,對散文文體知識比較熟悉。但是由于本次為借班上公開課,所以學生個性特點和語言習慣不能夠悉知。
2.特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特征:作為思明區優質新興學校,學生整體的閱讀基礎較好,經過初一上冊有效的細讀文本和思維導圖梳理文本內容的教學,學生基本能夠利用常規思維導圖去分析文本內容。學生通過思維導圖預習也能領悟到本文細節。
(學生日常預習作業展示)
教學重點和難點
項 目 內 容 解 決 措 施
教學重點
圍繞“成長”主題,梳理人物內心
變化過程(略讀)。
通過魚骨導讀和任務驅動法實現“主問題”解決。
教學難點
品味曹文軒詩化語言以及對人物描寫的作用(精讀)。
小組合作探究,老師示范,同學交流等方式反復咀嚼,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特色,并且與人物描寫相結合。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主問題”設計策略:在教學“主問題”中能起主導和支撐作用,能引導學生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創造等問題,教師設計的“主問題”能發掘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大潛力。
2.任務驅動型學習策略: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并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在“任務驅動學習”的指導下,“在做中學”,與他人的充分交流中,形成對文本的不同理解。
3.文本略讀與精讀策略:梳理人物內心成長過程屬于文章內容的大致掌握,選用“略讀法”進行梳理時間快、結構清楚。在品味典型環境描寫和詩意化語言的環節,需要老師帶領學生反復咀嚼。
4.分角色誦讀、默讀、細讀策略:在細膩、傳神的心理描寫處、在情節發展的關鍵處,運用不同的誦讀法,特別是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涵詠品味,形成自己的理解。
板書設計
主板書(盡量清晰)
副板書
字詞:
嬉鬧 杜雍和 摻雜 膽怯
給jǐ予 覓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朗讀(預備鈴開始后),朗讀將課堂提前帶入狀態
一、 《草房子》情節巧導入 (5分鐘)
老師利用《草房子》中的語言將同學們的注意力引向課文,為課文學習提供背景鋪墊。
1.制定同學朗讀《草房子》扉頁片段,引導學生回憶和欣賞
秋風乍起,暑氣已去,十四歲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學那一片草房子中間最高一幢的房頂。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學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撲進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梧桐的枯葉,正在秋風里忽閃忽閃的飄落。這個男孩桑桑,忽然覺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聲的嗚咽起來。
明天一大早......他將永遠地告別與他朝夕相伴的這片草房子...... 2. 看文段描述,猜小說人物
老師給出《草房子》中的描寫人物的片段,引導學生猜測和回憶。
①他用不上學來逃避同學異樣的眼光;用生姜擦頭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長出頭發來,用戴帽子的方法企圖遮掩自己的禿頭。當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時,他索性在"廣播操比賽"這樣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頭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導致全校的廣播操失控,而錯失了"第一"的榮譽,"就這樣,禿鶴用他特有的方式,報復了他人對他的輕慢與侮辱"。(答案——禿鶴)
②他在油麻地被稱為“富二代”,他成績好,人品也不差。大約是上四年級時,他變得更加與眾不同了。因為,他有了一輛自行車。 家道中落,父親大病一場,他含淚輟學,跟著病弱的父親離開油麻地去放鴨子。(答案——
學生在老
師的引導
下欣賞《草
房子》文
段,把自己
的思維帶
入《草房
子》,為課
文解讀做
情感鋪墊。
吸引學生注意力,渲染課堂情感氛
圍的關鍵,
營造氛圍。 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
相適應的內
容場景或氛
圍,引起學
生的情感體
驗,幫助學
生迅速進入教學內容。
二、 正字正音和解題(5分鐘)
1.字詞正音(生生互動)
導學案當中已經提前布置了字詞作業,課堂老師請一位同學上臺訂正答案,并且將易錯字公布在黑板,再找一位同學帶領全班領讀字詞
軒(xuān) xī_____鬧 杜yōng____和 chān______雜 膽qiè_____ 給( )予yǔ mì_____食 炊煙(chuīyān) 驅除 歇斯底里hysterical 2.文題解讀——孤獨之旅
1.回顧“孤獨”的詩句,初步品味“孤獨”
老師引導學生回顧關于“孤獨”的詩句和情形,引導學生思考和語言積累。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 2.解題“旅”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眾人站在旗下。旗,指軍旗;人,指士兵。本義:
古代軍隊五百人為一旅。
對杜小康而言,“旅”就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引導學生從 實際地點轉移:油麻地→_____________
心理成長變化:不成熟→_____________ 兩方面思考“孤獨之旅”的含義)
學生完成
導學案,并且記錄重點字詞,扎實基礎,完成字詞朗讀。 調動詩詞
記憶,理解文章主題
字詞正音在閱讀教學中不可忽略,字詞不僅是語言積累也是為閱讀理解掃除障礙的基礎。
閱讀小說從破題開始,理解“孤獨之旅”有利于建構整體的文章結構的思考方向。
三、妙用魚骨梳文本 體會“成長”主問題(20分鐘)
1.主問題一:梳理人物內心變化之旅
任務驅動:引導學生略讀文本,梳理杜小康的心理變化過程,體會杜小
康的孤獨之旅(注意標出表現杜小康孤獨以及后來態度轉變的語句和詞語)。
①閱讀行程途中(1-20) 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找出描寫人物心情變化的語句和關鍵詞
答案均由學生回答和畫魚骨圖 老師預設的句子和答案: 第2段 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第6段 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
第9段 已經是陌生的填空和陌生的水面
第11段 現在,占據他心靈的全部是遠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
樣子?前方是未知的......
總結:杜小康孤獨的第一境:對前方的未知和茫然的恐懼 ②閱讀蘆蕩放鴨(21-35)
任務驅動:引導學生閱讀蘆蕩放鴨的三個片段,繼續勾畫人物心情變化的句子,學生上講臺畫出魚骨圖情節的變化。
抵達蘆蕩(21-27)
老師預設的句子和答案(學生自己尋找回答,老師補充):
21 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有一種走不了的
感覺。他望著父親,眼中露出一個孩子的膽怯。 26 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散杜小康地恐慌。夜里睡覺,他緊緊地挨著父親,遲遲不能入睡。 放鴨初期28-32
老師預設的句子和答案(學生自己尋找回答,老師補充):
29 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30 杜小康開始想家,并且日復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
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 中期32-35 33 父子倆都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
34 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會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總結:杜小康孤獨的第二境:對陌生環境的害怕、膽怯和恐慌
③雨夜尋鴨 閱讀36-46 老師預設的句子和答案(學生自己尋找回答,老師補充):
40 杜雍和望著兒子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唇,說:"你進窩棚里歇一
圍繞人
物成長過
程中的心
理問題,尋找關鍵詞,
梳理主人公心理變化過程。
老師引導學生初讀文本,按照關鍵詞梳理文本信息,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整個過程任務驅動,老師引導,學生自主梳理和生成。
會,我去找。"
41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說完,就又走了。
46 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
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杜小康孤獨的第三境:情感世界的孤獨,遠離人群,缺乏心靈溝通。 ④雨后成長47-52
47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48 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
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堅強了。 杜小康孤獨的第四境解決孤獨,在孤獨中成長
過渡語——三言兩語
甲:我讀了好幾遍,總有一種錯覺,好像越讀越覺得本文不像小說,似乎更像詩歌。
乙:年少即詩人,孤獨即詩人。丑小鴨也許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就讓我們用詩意的眼光去欣賞我們的生活,去面對成長中的孤獨和苦難,讓自己詩意地成長、詩意地蛻變,直至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按照任務
驅動,在分
析文本同
時畫出魚
骨圖。 四、主問題2——關于詩化寫景(10分鐘)
任務驅動:細讀文本,找出文本中優美的景物描寫的句子,并且談一談它們與人物塑造之間的關系。
提示圍繞:鴨群、蘆蕩、暴風雨、天空 1. 鴨群——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鴨群的句子
(老師預設的句子,以學生尋找和生成為主)
在老師引導下尋找
15 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
38 這股鴨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們在轟隆隆的雷聲中,倉皇逃竄著。 50 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
思考:作者寫鴨群的目的,與杜小康人物塑造之間的關系。 總結:以較大的篇幅描寫鴨子,以鴨群的變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長。 2. 蘆蕩——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蘆蕩的句子
20 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里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他望著父親,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以蘆葦作為人物心理變化的見證。
36 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總結:環境描寫突出了天氣的惡劣,渲染了緊張、恐懼的氛圍,推動了
故事情節的發展,反襯出杜小康的堅強、勇敢的性格。
3. 天空——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天空的句子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思考:作者寫天空的目的,描寫天空的作用。
總結:環境描寫與前文暴風雨來臨時環境描寫形成鮮明對比。雨過天晴的美好景象襯托出主人公經歷暴風雨洗禮后輕松、喜悅和平靜的心情,突出表現了小康開始熱愛生活,面對生活更加堅強。 4. 暴風雨——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暴風雨的句子
暴風雨成了杜小康成長的催生力量。面對蘆葦蕩中極其可怕的暴風雨,杜小康在暴風雨中搏斗,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
總結:本文自然環境描寫為人物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和舞臺。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到了烘托、暗示、促進、推動的作用。 【總結】
詩化語言——一切景語皆情語
小說中的景物描寫是小說主人公內心的折射,杜小康眼中蘆葦蕩景物的
景物描寫句子,體會其對主題表達、人物描寫的作用,并且體會曹文軒詩意的語言。
變化,以還原主人公從怯懦孤獨到堅強成熟的心路歷程。美是小說的靈魂,無美的小說不過是一堆文字垃圾。
五、延伸與整理、作業布置【補充知識——印在材料上】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對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 ——《青銅葵花》 閱讀曹文軒《青銅葵花》,完成課后練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