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公民基本權利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下第三課第一框公民基本權利-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下第三課第一框公民基本權利-北京市
《公民基本權利》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核心素養
(1)理性精神:認識公民的基本權利,自覺地依法行使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公共參與:通過了解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培養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作為國家主人翁的意識。
(3)政治認同:結合憲法和十九大報告中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增強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激發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的激情。
(4)法治精神:結合漫畫和案例體現出的公民權利或者侵犯的公民權利,滲透法治意識的培養。
2.發展論
學生的發展就是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就是社會的發展。教育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就是看每個學生的“發展”狀況。基于這種理念,在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通過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環節,引導學生在自主與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并且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相關法律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增強法治意識,特別是公民權利意識、公民義務意識和公民參與意識,做守法的公民,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好鋪墊。
3.思想品德課程基本理念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思想品德源自生活,初中學生對思想品德的學習需求,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只有在學生正在過著的生活中,學生才能切身感受、體驗和理解所學習的內容,學習才能成為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思想品德教育才可能產生真正的作用。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本節課是教材第二單元第三課的第一框,本單元邏輯架構十分明顯,先講權利后講義務,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概念。本框內容詳細介紹了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及涵義,以及行使公民基本權利的個人價值與社會意義。本框內容教學安排一課時,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知曉權利的內容,理解其內涵及其價值,增強權利意識。
學生情況:八年級學生對自己所享受的權利略知一二,但權利意識模糊,對于自己究竟享有什么權利知之甚少,法治觀念及公民意識淡薄。另外,由于中學生是弱勢群體,有可能面對侵權受到傷害,而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因此,對他們進行權利教育,使之明確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利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教學方式:自主學習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公民享有的廣泛的基本權利,增強學生權利觀念,提高學
生憲法意識,培養熱愛憲法、熱愛國家的情感,激發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信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素養,能夠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和能力。
知識目標:知道憲法規定的廣泛的公民基本權利內容,了解政治權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權利的內容。
【教學重點】認識公民享有基本權利的內容及涵義。 【教學難點】政治權利和自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十九大報告高頻詞解析》
師:通過剛剛的視頻我們可以看出:十九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開啟了歷史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十九大報告高頻詞統計中,“人民”一詞位居第二,通過分析“人民”一詞出現的句子,不難看出十九大報告對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莊嚴承諾,從而體現了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說到這里,人民幸福之路想要越走越寬,越走越美,那就必須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得以充分實現。那公民基本權利都有哪些,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一起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十九大報告,為達成教學目標做好感性和情感鋪墊。
二、講授新課
【探究一】政治權利和自由
自主學習 政治權利和自由的含義、地位及內容 1.依法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活動一 漫畫賞析
探討:公民享有選舉權需要哪些條件?
小結:我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為何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權利,小組選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幫助學生梳理和生成知識。
2.依法行使政治自由
活動二 材料分析 自美韓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我國人民及社會各團體紛紛以集會、演說、游行等不同方式,支持中國政府主張、抵制部署“薩德”系統的行為。
探討:材料說明我國人民享有什么權利?有何意義?
小結:我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
3.依法行使監督權
活動三 漫畫賞析
探討:公民行使監督權需注意什么?有何意義?
小結: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要實事求是。有助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權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意識,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
【探究二】人身自由
自主學習 人身自由的含義、地位 1.依法維護人身自由
活動四 案例分析 學生閱讀教材P35:嚴某在網上發帖檢舉鄉政府違法占用村民土地。次日一大早,鄉政府工作人員破門而入,將還在睡夢中的嚴某強行帶到鄉政府“教育”了一整天。
探討:鄉政府的行為是否違法?你認為嚴某的哪些基本權利受到了侵犯? 小結:違法;人身自由、住宅、言論自由、監督權均受到了侵犯。 自主學習 人身自由的內容及憲法中對此內容的相關規定
補充講解:人身自由從狹義上看,指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但從廣義上來看,還涉及人格尊嚴、住宅和通信方面。
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全面認識事物、分析問題。 漫畫賞析
2.知識拓展:人格尊嚴權
師:這張圖片截選自新華網,十九大首次將“人格權”寫入報告中,這體現了黨對人民權利的高度重視。“保護人格權”的提出,這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相適應。在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對人格尊嚴的需求更加強烈,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環境對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嚴峻挑戰。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和認識公民的人格尊嚴權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
注意:引導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的十九大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活動五 辨一辨:是否侵犯公民的肖像權
補充講解:新聞報道需要、好人好事宣傳、國家機關執行公務而強制使用的肖像和照片未侵犯公民的肖像權。
活動六 材料分析:生活中會有這樣的現象:未經同意,老師拆看學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領導檢查下級的信件。拆看信件者均認為自己有教育或管理的權利。
探討:上述行為是否合法?請簡要說說理由。
小結:不合法,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維權意識,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明確黨和國家為實現公民美好生活愿望所做的不懈努力。
【探究三】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權利 1.依法享有社會經濟權利
活動七 案例分析:學生閱讀教材P37:警察小鄭借車抓劫犯的事例
探討:警察在征用摩托車時對公民的哪項基本權利進行了限制?需要遵循哪些程序?
小結:對公民財產權進行了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十三條規定:公安機關因履行職責的緊急需要、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優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交通阻礙時,優先通行。 公安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必要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優先使用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場地和建筑物,用后應當及時歸還,并支付適當費用;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
自主學習 我國公民享有的社會經濟權利內容
財產權、勞動權、物質幫助權。講解勞動權內容,展示物質幫助權相關圖片 2.依法享有文化教育權利
活動八 案例分析:閱讀教材P37:教育部發布的《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簡介(2016)》以及教材P39國家通過各種方式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鼓勵和幫助公民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三幅圖片和學生參加文化活動的照片。
探討:1.國家從制度上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這有助于維護學生的什么權利? 2.結合你參加過的科學文化活動,思考國家為什么要給予支持和幫助?這體現了公民享有什么權利?
小結:(1)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從國家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并獲得相應物質保障的權利。 國家實行義務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2)公民的文化權利。
設計意圖: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權利,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打好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知識功底。
三、新課小結
同學們,在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基本權利,除了我們以上探討的基本權利外,你還知道哪些公民的基本權利?
我國公民還享有平等權、宗教信仰自由等權利,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教師寄語:學習了《公民基本權利》這節課,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清楚地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明確黨和國家為實現公民基本權利,保障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新的主要矛盾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我們有必要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進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在憲法法制的護航下,不斷增強自己的權利意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設計意圖:升華情感,培養政治認同素養,激發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的激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