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氮的循環
所屬欄目:高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化學魯科版必修一第三章 氮的循環(第一課時)北京市 - 海淀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化學魯科版必修一第三章 氮的循環(第一課時) 北京市 - 海淀區
《氮的循環》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氮的循環(第一課時)
授課教師姓名 王秀玲
單位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
教材版本 《化學》必修1魯科版
授課內容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節《氮的循環》
課型
新授課 +科+]
教
學[來
源:Z+xx+k.Com]
目
[來
源:Z.xx.k.Com]
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與生命相關的氮循環
2、通過實驗等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認識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
生態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氮循環的學習、氮及其化合物知識結構圖的建立,初步形成元素觀、轉化觀。
2、進一步掌握從物質類別、元素價態角度分析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3、通過氮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學習,初步建立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1、通過解讀氮循環中的自然現象獲取知識,培養勤于觀察、思考,形成通過自然獲取知識的路徑。
2、用化學的觀點看氮循環,理解氮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實際應用。
3、通過實驗改進、與環境相關問題討論,體會綠色化學思想,培養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從物質類別、元素價態角度分析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教學難點 從物質類別、元素價態角度分析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實驗探究,學生觀察、歸納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為什么要研究氮的循環?
學生充分討論歸納為:
1、認識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環,有利于認識生物體生生不息、生機勃勃的原因
2、有利于我們認識氮及其化合物的轉化 3、有利于我們合理調控和更好地應用氮循環
引入新課 深入理解氮的循環的意義
本單元的學習形式 小組合作的學習
讓學生清楚學習的方式,
方式,分成七個學習小組
學生互評 評價方式 教師評價
評價標準:
1、對核心問題理解是否到位?
2、在學習過程中能否體現小組合作的價值及個人發揮的作用
3、是否有優秀的成果呈現
設置的獎項: (1)最佳研討小組 (2)最佳合作小組 (3)最佳精神風貌小組
(4)最佳成果展示小組
激發小組合作的積極性
任務一:找出氮循環中涉及的物質,并構建這些物質間的知識體系
任務二:尋找理論依據實現以N2為核心的物質之間的轉化
0-3
+2+4+5氮元素的價態
物質的類別
氣態氫化物
單質
氧化物
酸
堿
鹽
NH3
N2
NO
NO2HNO3
NO3-
NH4+
NH3H2O
能從物質類別、元素價態的角度,依據復分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 原理,預測物質的化學性質和變化,設計實驗進行初步驗證,并能分析、解 釋有關實驗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任務三:研究物質間轉化關系有何意義?
理論依據
(1) 二維圖 (2) 實驗證據
1、 學生自主梳理出N2、NO、NO2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2、 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功與過
小結
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和歸納
通過知識梳理,能運用模型解釋化學問題,培養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
教學反思
本次參加高端備課,是對主題式教學的一種嘗試,在專家
的指導下,經過多次的備課、試講、修改,對主題式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主題教學就是要構建真實、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提出對學生有意義的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學習資源,為學生營造科學探究的環境,盡可能使學生達到自主的發現,自我評價的目的。本次教學,對真實、有挑戰性的問題的設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前總是放不開手腳,怕設計的問題過大或過難學生沒有能力完成,其實通過本次課,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老師敢于放開手腳,不被教學進度等束縛,肯于給學生時間,學生會很好的完成任務,而且還會有老師意想不到的驚喜。主題式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創新、合作能力,教師承擔幫助者的角色,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多用這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本節課充分體現“素養發展為本”的化學學習評價觀,緊緊圍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和化學學業質量要求來確定化學學習評價目標和評價標準,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靈活運用活動表現和紙筆測驗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在教學中將學生分為七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團隊意識。在教學中注重教學目
標與評價目標、學習任務與評價任務、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的整體性、一致性設計,通過學生在實驗探究、小組討論、方案設計等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運用提問、點評等方式。對學生氮的循環的學習質量和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給予準確的把握。
附學案
氮的循環第一課時學案
任務一:找出氮循環中涉及的物質,并構建這些物質間的知識體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