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體的代謝,與穩態,體溫的平衡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穩態與環境》的第2章第1節“人體的代謝與穩態《體溫的平衡》”重慶市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體溫的平衡》教學設計
1、教材分析與設計思路
“體溫的平衡”是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穩態與環境》的第2章第1節 “人體的代謝與穩態”中的內容。該節包括4個內容,分別是內環境與穩態、水和無機鹽的平衡、血糖的平衡、體溫的平衡,旨在以血糖、體溫和滲透壓等為例,闡明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保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助于學生穩態與平衡觀的形成。本節教學的重點是體溫調節過程,難點是聯系生活經驗自主建構體溫調節過程的概念圖。在教學中,先基于“家庭成員體溫調查表”的事實和證據,樹立體溫是相對穩定的生命觀點,然后以“教師教學應植根于學生的經驗世界之中”這一建構主義學習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引導學生說出與體溫調節有關的體驗,再結合已學的知識對經驗進行改造,自主建構體溫調節過程概念圖;最后結合體溫調障礙,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認識人體的體溫調節,明確體溫調節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應該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通過鍛煉提高人體對體溫的調節能力。 2、教學目標
①通過自主與合作討論學習,知道體溫平衡的意義及產熱、散熱的途徑。
②通過小組討論與探究活動,運用平衡與穩態觀,構建體溫調節過程概念圖,解釋與體溫調節有關的健康問題,引起學生對自己生活方式的審視。
3、教學過程
導入:Ppt展示我國最熱的地方—火焰山和最冷的地方—黑龍江的漠河,被稱為中國極熱和極冷的地方。地球上的氣溫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類的足跡幾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環境中,人是怎樣維持體溫恒定的呢?
一、體溫的相對穩定
【教師活動】(設疑)同學們認為什么是體溫?如何測量體溫? 【學生活動】(看書得出結果):體溫指的是身體內部的溫度,即內環境的溫度,而自己感覺到的是體表溫度而不是體溫。由于身體內部的溫度不易測量,所以臨床上常用口腔、腋窩和直腸溫度來代表體溫。哪個最接近人體內部溫度?出示學生測的腋溫,請同學讀出數值。
【教師活動】出示《家庭成員一日內體溫變化調查表(腋窩溫度)》。 提問,從這個表格的數據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得出結果)
① 同一個人的體溫晝夜有差別,但不超過1℃;
② 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體溫有差別,年輕者體溫高于年長者、女性的體溫比男性高。
【教師活動】提示,溫度在37 ℃上下浮動。人體溫的相對恒定,宏觀上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閱讀知道體溫的概念,并以實測的體溫來驗證人體的腋窩溫度范圍。以表格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人的體溫恒定是相對
的,歸納與概括出體溫變化的規律。 二、人體的產熱和散熱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18頁“人體的產熱和散熱”,全班分為兩組:A組思考討論有關產熱問題,并評價B組的討論結果;B組思考討論有關散熱問題,并評價A組的討論結果。
人體產熱的途徑?
產熱的細胞器是? 人體產熱器官有哪些?
劇烈運動產生的熱量,通過哪些途徑散失?
皮膚散熱的方式有哪些?
為了這些熱量的散失,機體將發生哪些適應性變化?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回答的結果,進行點評和完善。通過思考以上問題,學生很容易意識到人體自身能產生熱量,也能散失熱量。產熱與散熱就像一個天平,當產熱量接近散熱量時,人體體溫保持相對恒定。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思考、交流上述問題,搞清楚體溫恒定的原理,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增強了學生合作、競爭與評價意識。
三、體溫的調節
【教師活動】提問:在寒冷的冬天,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采取什么措施?天氣變熱的時候呢?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發言:在寒冷環境中會冷、打顫、渾身起雞皮
A組
B組
疙瘩、面色蒼白、尿多、特別精神、不出汗,采取的措施包括運動、增加衣物等;在炎熱環境中會熱、渴、出汗、喝水多、尿少,采取的措施包括喝冷飲、躲避太陽、扇扇子、吹風等。
【教師活動】老師引導學生分析推理以上感受、生理反應、行為活動與產熱、散熱之間的關系。人在天氣變化的時候,會適當增減衣服、開空調改變環境溫度等屬于行為性調節;除了這些能意識到的冷熱感受等,還有察覺不到的體內生理變化,這屬于人體自身的生理性調節。例如,寒冷環境中面色蒼白說明皮膚毛細血管收縮,造成血流量減少,這是機體減少散熱。展示炎熱環境與寒冷環境中血管官腔變化視頻。我們主要分析的是人體體溫的生理性調節。
【教師活動】教師準備一杯冰水和一杯熱水,請一個同學喝后說出有何不同,再請一個同學伸出手摸一下是哪杯冷的哪一杯是熱的,這說明在我們皮膚和粘膜能夠感受溫度變化。提問:溫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種類分別是?
【學生活動】學生看書明確,外周溫度感受器的分布:人體的皮膚、黏膜和內臟器官中;中樞溫度感受器:脊髓、腦干網狀結構及下丘腦等部位。種類:1、對溫覺敏感的溫覺感受器;2、對冷覺敏感的冷覺感受器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感受器的概念,展示皮膚組織結構圖,指出兩種感受器的位置。感受到的信息,由誰來分析處理?科學家還做了一個動物實驗,出示動物實驗資料。從這則資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活動】(分析資料得出結果)調節體溫的主要中樞在下丘腦。 【教師活動】同學們閱讀課本19頁“當人處于寒冷環境中時……”這一段文字,播放寒冷環境中人體皮膚的變化視頻。小組分析討論:人處于寒冷環境中時是怎么調節的?哪些影響產熱,哪些影響散熱?寫出調節的過程的概念圖。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明確
1.減少散熱的生理活動有:①皮膚血管收縮,減少皮膚的血流量,以減少對流散熱和輻射散熱;②皮膚立毛肌收縮,產生“雞皮疙瘩”,縮小汗毛孔,減少熱量散失。
2.增加產熱的生理活動有:①骨骼肌會不自主地顫抖,增加產熱;③有關神經作用于腎上腺相關激素分泌增加,導致機體的代謝活動增強,產熱量增加。
歸納書寫調節過程的概念圖。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學生的總結,幫助學生完善列出調節機制的概念圖
【教師活動】人處于炎熱環境中,機體怎么調節呢?
【學生活動】小組閱讀教材,依照寒冷條件下的調節過程寫出炎熱情
況下的調節過程。 【教師活動】PPT展示。
設計意圖:在問題的啟發下,學生討論、說出與體溫調節有關的生活經驗,并進行分析推理,將碎片化的經驗經過改造,建立起新的知識體系,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構建寫調節過程的概念圖,進一步使學生梳理體溫調節過程,形成可視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鍛煉歸納與綜合的能力,科學思維與探究的能力。
四、體溫調節障礙
【教師活動】既然我們有這么完善的體溫調節系統,并且還知道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服,那為什么還會出現熱死人和冷死人的情況呢?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體溫調節障礙》,認識到:人的體溫調節能力是有限的,體溫的相對恒定,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保證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教師活動】體溫升高或降低,對人體只有害而無益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體溫在一定范圍內升高或降低對人體是有益的)。降低:低溫麻醉;升高:感冒時的發燒。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視野從基礎知識中轉移出來,關注現實生活中與健康有關的生物學問題,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體溫變化的問題,
逐漸養成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情感和態度,并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課堂小結:播放視頻,將本節所學知識串起來,再次鞏固課堂所學,以利于學生形成長期記憶。 4、板書設計:
5、教學反思
這節課教學過程中盡量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說出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切身感受,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經驗進行改造,結合所學知識建構出體溫調節過程的概念圖,從而認識內環境維持穩態的調節機制。這樣,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對經驗分析推理,逐步認識到有關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和聯系。這種設計思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學生的經驗以及課堂中暴露出的不足轉變成了寶貴的課程資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知識的生成性。但學生要建構起完整的體溫調節過程仍需要教師的引導并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例如,不自主地發汗和打顫、自主地增減衣服、感知到冷熱等之間的關系,需要教師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手段、現代信息技術或板圖加以點撥和歸納,達成學習目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