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充分條件,必要條件
所屬欄目:高中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數學人教A版課標版選修1-1第一章1.2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_甘肅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數學人教A版課標版選修1-1第一章1.2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_甘肅省優課
1.2.1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一.教學內容分析 ㈠教材內容
教科書結合“若p,則q”形式的命題給出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概念,并引入推斷符號“”。所以判斷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關鍵是分清命題中條件p與結論q,再判斷命題的真假,即由條件p通過推理能否得出結論q,從而做出判斷。“pq”與“p是q的充分條件”、“q是p的必要條件”之間是同一邏輯關系的三種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號表示,后兩者是文字表示?紤]到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相對性,在判斷上可關注箭頭指向。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可借助集合與集合的包含關系來理解,借助韋恩圖的直觀性更好地理解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內涵。 ㈡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是高中人教A版《數學》選修1-1第一章《常用邏輯用語》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正確地使用常用邏輯用語是現代社會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無論是進行思考、交流還是從事各項工作,都需要正確地運用邏輯用語表達自己的思想。邏輯用語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全面準確地理解概念,正確地進行表述、判斷和推理,這些都離不開對邏輯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是數學中常用的邏輯用語,在數學學科中大量的命題用它們來敘述,以它們為載體對數學中的函數、解析幾何等內容進行考察。“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是在前一節“命題及其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新知,也為后續“充要條件”的學習提供了保障. (三)思想方法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知識學習過程中蘊含著數學學習中的觀察、歸納、總結等方法,在知識的形成與運用中還體現了數學思維的合理性與嚴密性,以及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這些都是數學的精髓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接觸過命題、真假命題,高中教材在本節課教學之前安排了命題及其關系的學習,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邏輯經驗的積累,都為本節
課“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概念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對“充分條件”的理解較為容易,但對“必要條件”概念的理解較為困難。另外,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是一個開放性的知識交匯點,往往涉及其它數學知識或者其它學科知識,對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意義,能正確判斷是否是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
2. 通過對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研究,使學生掌握有關的邏輯知識,以保證推理的合理性和論證的嚴密性.
3. 通過對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與集合間的聯系的教學,建立概念間的多元聯系,培養同學們多角度審視問題、融會貫通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教學難點:必要條件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分析
鑒于以上分析,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堂教學主要執行以下策略:
1.“師為主導,生為主體”,激發學習主動性
課堂教學中,通過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出需要學習的內容,給同學們提供明確有效的引導,引導同學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思維,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2.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概念教學中,為了更好的理解概念,可以引入生活中簡單的例子,再請學生自己列舉一些“若p則q”形式的命題,引導學生去認識和描述“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概念。通過例題和練習讓學生體會“有之必成立,無之未必不成立” ,“有之未必成立,無之必不成立”對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準確而生動的描述。通過例題和引導讓學生發現“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與集合間的聯系,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3.細化過程,落實目標,夯實基礎,提高能力
4
以問題為主線,為了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掌握了新知識再來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設置情境引出主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鞏固練習夯實基礎;拓展引申提升能力;總結概括加深理解。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實施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設置情境引出主題 前面我們討論了“若p,則q”形式的命題,其中有的命題是真命題,有的命題是假命題,你能分別舉一些這樣命題的例子嗎? 怎樣描述p和q的關系呢?
思考,聯想 ①從學生能夠感興趣的“詩”引入
②從學生已有知識體系出發提出問題
抽象概括 形成概念
“若p,則q”為真命題,是指由p經過推
理可以得出q.這時,我們就說,由p可推出
q,記作pq,并且說p是q的充分條件,q是p的必要條件.
問:為什么稱為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呢? 怎樣理解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含義呢? 若小明是嘉峪關人,則小明是甘肅人 若小明不是甘肅人,則小明不是嘉峪關人 例1 下列“若p,則q”形式的命題中,哪些
命題中的p是q的充分條件;哪些命題中的 q是p的必要條件? (1) 若1x ,則2
430xx; (2) 若()fxx,則()fx在,上為增函數; (3) 若x為無理數,則2
x為無理數.
(4)若yx,則x2
=y
2;
(5)若兩三角形全等,則這兩個三角形的面積①列舉“若p,則q”
形式的命題,并判斷其真假 ②觀察、思考、概括
③通過實例分析,建構新知(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概念)
這是本節的重
點 ①在學生的最
近發展區構建
新知;通過具體的例子有助于學生對這兩個概念的理
解。 ②“pq”
與“p是q的
充分條件”,“q是p的必
要條件”之間是“三種表述,
一個意思”. 難點突破
③必要條件的理解是難點。
可借助原命題與逆否命題的
等價性,幫助
5
相等;
(6)若ba,則bcac.
問:像在(3)(6)中p與q的關系應如何描述?
練習1 下列“若p,則q”形式的命題中,哪些命題中的p是q的充分條件;哪些命題中
的q是p的必要條件?
(1)若兩條直線平行,則內錯角相等; (2) 若x-1=0,則(x-1)(x+2)=0; (3)若 2x,則3x
(4)若x>5, 則3x;
(5)1tan若,4
則
(6)若ab, 則a.b=0
④實踐,用新知解決問題,分組回答
問題,提高學習積
極性
理解必要條件
④充分條件:條件是充足的,條件是足以保證結論成立的
必要條件:必要就是必須,必不可少。
鞏固練習 夯實基 礎
例2用“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填空 (1)
a = 0 是ab = 0的_____ (2)是sinsin的_____
(3)5a是0a的_____
(4)王昌齡的《從軍行》中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兩句詩,其中“破樓蘭”是“還”的_____
練習2 用“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填空 (1)兩圓半徑相等是兩圓面積相等的_____
(2)x2
>1是 x﹥1的_____
(3)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是四邊形為菱
形的_____ 小結
①pq,稱p是q的充分條件,q是p的必要條件.(指向出去是充分,指向自身是必要)
②充分條件:條件是充足的,條件是足以保證結論成立的
必要條件:必要就是必須,必不可少。
①思考,練習
②思考判斷分析二者之間存在的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的關系
③自己出題,加深理解
①體會“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更一般的表述方式;
②變換題型有助于了解學生“學會了什么”,“還存在什么問題”,使后續教學更有針對性,讓學生體會“形變質不變”
6
q
p
拓展引申提升能力
例3下列問題中, p是q的什么條件? (1)0)2(:log2
1xp 1:xq
(2)p:平行四邊形形 q:正方形 解:⑴pq p是q的充分條件 ⑵ qp p是q的必要條件
問:還有其它解法嗎?
從集合的角度分析充分條件必要條件 (1) (2)
問:你能結合圖1列舉: (1) 使“q:x>1”成立的充分條件 找集合C,使
(2)使“q:x>1”成立的必要條件 找集合D,使
①探究、合作、交流
②畫韋恩圖、數軸表示集合,借助圖形的直觀解決問題
③思考:
?x>1
x>1?
①培養學生觀察聯想的能力 ②從集合關系的角度幫助同學進一步理解“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并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在提升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的同時,還可以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q p 0 1
3
圖1
3xxA
1
xxBA
xp:Bxq:B
Aq
p
是平行四邊形xxA是正方形
xxBAxp:B
xq:ABp
q圖2 B
CD
B
7
A、B A B
:,:pxAqxB,如果BA,那么p
是q的什么條件 在A中,一定在B中:p成立,q一定成立;
有它即可;不在B中,一定不在A中:q不成立,p一定不成立;缺它不行.
文化背景:戰國時期墨子所著《墨經》中對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描述
“有之必成立,無之未必不成立”
“有之未必成立,無之必不成立”
④感受數學知識的文化背景,古人的
智慧,加深對新知
識的認識
總結
概
括 加
深
理解
知識內容: ①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概念; ②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判斷; ③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與集合的聯系. 思想方法:
觀察、歸納、總結,探索發現,注意邏輯推理的合理性和嚴密性.
作業布置:課本P
12 1. A組1(1)(2),2(1)(2),B組1(1)(2) 2.(選做):(填充分條件、必要條件) ①“ab”是“22
acbc”的__條件;
②“AB”是“AB” 的__條件;(其中
,AB是集合)
③設集合M={x|0<x≤3},N={x|0<x≤2},那么 “a∈M ”是“a∈N ”的____條件.
④錢大姐常說“好貨不便宜”,她這句話的意思是:“好貨”是“不便宜”的______
回顧本節內容
復習本節內
容,加深理解
鞏固練習 加深理解
8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設計說明: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是一個開放性的知識交匯點,往往涉及其它數學知識或者其它學科知識,對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有一定要求。我希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準確地理解這一概念,能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較簡單的問題,所以除了書本的例1和例2,又從課后練習和習題中選出了幾道題,其中涉及到的其它數學知識較為簡單,目的在于讓同學們理解概念,掌握本節知識的應用方法。并希望能夠通過較為愉悅的課堂環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不要產生畏難情緒。課后,我將根據本節課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下一課時的教學中作出調整和彌補,并在下一課時中,加強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環節的訓練. 七.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若p,則q”形式的命題引入,學生能較
快進入學習狀態。 通過分析真命題的含義,引出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概念,學生容易接受。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含義。通過以上的安排,使學生對概念有了較準確的認識。例1比較簡單,概念的直接應用,練習1通過分組回答,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例2還是對概念的應用,形式稍有變化,在分析時緊扣概念“pq,p是q的充分條件”, “pq,q是p的必要條件”,學生掌握的較好。做完練習2,請了在前面答題較好的組給別的組出題,同學們想法很大膽,舉了生活中的例子,討論熱烈,回答準確。到此處用時30分鐘,完成了本節的重點,基本完成了本節的學習任務。例題3是討論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與集合之間的聯系 ,因為有圖形,所以學生容易聯系,容易
1.2.1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學生舉例 定義: 例2(1)(2) “若p,則q”形式的命題 pq 例3(1) p是q的充分條件; q是p的必要條件
.
9
理解,不足之處是沒有給學生時間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這種關系,這一點隨著學習的深入可以再加強。最后引入戰國時期《墨經》對兩個概念的描述,領略我國數學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這一節課,學生參與度較高,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目標也較好的實現了;作為教
師,我也在向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向努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