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Virtual Tour
所屬欄目:高中英語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泉州市中學英語課堂實錄比賽(北師大版)Unit4 Lesson4 Virtual Tourism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泉州市中學英語課堂實錄比賽(北師大版)Unit4 Lesson4 Virtual Tourism
1:教學設計封面
組 別 高中
設計主題:Unit4 Lesson4 Virtual Tourism
2: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設計內容 | |||||||||||||||||||||||||||||||||
設計主題 |
北師大版高一年級模塊二Unit4 Lesson 4 Virtual Tourism |
||||||||||||||||||||||||||||||||
1.整體設計思路、指導依據說明 | |||||||||||||||||||||||||||||||||
在導入部分,教師以單元話題“Virtual Tourism”切入,引出本課話題“A Guide to Auckland”.播放奧克蘭城市旅游視頻,為本課的展開創造試聽的情境,并且圍繞本課的寫作話題主線,以Picture Talking 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口頭介紹,來啟發學生的先行認知,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在閱讀環節,教師先是引導學生分析文體特征,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文本主題脈絡,從而展開語篇整體教學;然后教師圍繞文本閱讀主線,引導學生在各個段落之中找到讀寫的關鍵詞,并以文本思維導圖填空,引導學生詳細了解文本的內容以及需要掌握的主要語言特點,促進學生對語篇的理解,提煉概括核心信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讀后的環節,教師設計了三個思考題,由封閉到開放,對文本進行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以達到以讀促思,以思促寫的目的。 學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對文本內容結構和寫作技巧進行感悟,搭建寫作的內容和情感支架;緊接著教師設計了三個遞進式的任務,由詞到句,從結構認知到語言表達,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積累,學會運用寫作經典句型,作為寫前的準備工作,為寫作任務搭建結構和語言支架。 在寫的環節,教師先是跟學生分享寫作策略,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根據關鍵詞,列出要點提綱。學生根據小組討論出的提綱,使用恰當的銜接語,基于閱讀文本的寫作風格,完成寫作任務,并利用標準,自評互評,最后進行展示與分享。寫作任務是以“讀后仿寫”形式,要求學生向外國友人介紹泉州城市,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實現以讀促寫的教學目標。學生在了解異國文化風土人情的同時,對保護環境和傳承文化進行思考,弘揚核心價值觀,提高思維品質。 整體設計思路圖(如下): ![]() (圖1) 二、指導依據說明 1.支架式教學理論 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應當為學習者建構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據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對較復雜的問題通過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學習者自己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從而完成對復雜概念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策略. 建構主義者正是從維果斯基的思想出發,借用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作為對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實質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為學習過程中的腳手架。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2. 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也逐漸引入我國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
|||||||||||||||||||||||||||||||||
2.教學背景分析 | |||||||||||||||||||||||||||||||||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模塊二第四單元第四課的閱讀課文第二課時。課文主題是介紹新西蘭第一大城市奧克蘭。課文以網頁形式呈現,配合“虛擬旅游”的單元話題,以導游的方式介紹了奧克蘭的地理、歷史、文化、著名景點等旅游資訊。本文主題鮮明、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可供學生模仿借鑒,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寫一篇介紹地點特征的文章。學生在前面三課已經充分了解到網絡和虛擬現實的內容并在culture corner部分通過自學了解了新西蘭國家概況,為本課的輸入和輸出奠定了基礎。 學生情況分析: 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在認知方面,學生大多數對奧克蘭認識,但所知甚少;在情感方面,旅游話題和地方風土人情還是比較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能力方面,學生們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儲備,能夠較好地理解這樣一篇文章,但是寫作技能上,如何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 |
|||||||||||||||||||||||||||||||||
3.教學目標分析 | |||||||||||||||||||||||||||||||||
通過本節課,學生能: (1)借助思維導圖分析文本結構;了解關于地點的寫作要素;學會運用介紹地點的相關詞匯和句型。 (2)了解奧克蘭風土人情,促進跨文化交際,形成世界文化觀;增強環保意識,激發桑梓情懷,愛護環境,保護當地文化,提升文化品格。 (3)給外國友人寫一封信,介紹泉州風土文化。 |
|||||||||||||||||||||||||||||||||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 |||||||||||||||||||||||||||||||||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閱讀文章中提取寫作要點,提煉寫作句型,搭建語言支架; 引導學生了解異國文化,引起對保護環境和傳承文化的思考,搭建情感支架。 教學難點:寫作策略指導;寫作目標達成;多元評價實現 |
|||||||||||||||||||||||||||||||||
5.教學過程設計 (中文為主 + 所教學科目標語言) |
|||||||||||||||||||||||||||||||||
整體設計思路及時間安排如下圖:![]() (圖2) 步驟1:閱讀輸入 “閱讀”部分分為“導讀”和“默讀”(圖3) ![]() (圖3) (1)導讀 (1.1)導文本主題 教師以單元話題切入,提出問題:“ How can we get to a place in an instant and for free?”,引出今天的閱讀文章主題,“The destination of virtual tour today is Auckland.” 讓學生觀看簡短的奧克蘭旅游視頻以后,讓學生根據圖片和關鍵詞提示談論奧克蘭(圖4). Picture talking: Now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Auckland? ![]() (圖4) 設計意圖:視頻和圖片切入主題,視聽的直觀感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 背景知識。通過欣賞Auckland的圖片, 聚焦于談論城市的幾個突出特點,與最后的寫作任務相呼應。 (1.2)導文本結構 教師布置以下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分析文體特征,把握文體結構。 Task One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exercises. Q: Where is the article probably from? How do you know? (From the Internet; We can see words in blue. On a real Internet page you can click on these “hot words”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2)默讀——思維導圖助學,搭建內容支架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如何介紹一個城市的閱讀主線,提取寫作要素,然后完成文本思維導圖填空。 Task One Sum up key aspects in each part Para1 population; location Para2 history Para3 famous sights Para4 climate; entertainment Para5 transportation Task Tw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mind-map of the text. (圖5) ![]() (圖5) 設計意圖:學生在提煉、整合文本信息的過程中,提高了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培養了邏輯性思維能力,為后續的寫作搭建了結構支架與內容支架。 步驟2:內化鋪路 “內化”由兩部分構成:“讀后”與“寫前” ![]() (圖6) (1)讀后——延伸文本,搭建情感與內容支架 教師設計了如下思考題,第二題為開放性問題,對文本進行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以達到以讀促思,以思促寫的目的。 Task Three Read to explore, answe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kind of city is Auckland? (How to give general description to a place?) 2. What to do to keep a place attractive? 設計意圖:通過對閱讀文本的延伸,進一步挖掘文本內涵,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恰當地向友人介紹一個地點,為寫作任務的輸出做準備;通過對開放性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幫助學生形成自身的文化立場、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力,并啟發學生保護環境,弘揚當地文化,培養核心素養,提高文化意識。 (2)寫前——積累總結,搭建語言與結構支架 教師設計了三個遞進式的任務,由詞到句,從結構認知到語言表達,為后續的寫作任務做好準備。 (1)頭腦風暴,提煉寫作要素 1. Brain storm: What to talk about while introducing a place ![]() (圖7) (2)整理搜集,構建詞庫句庫 2. Develop your mind-map by adding useful expressions to each aspect ![]() (圖8) 設計意圖:在頭腦風暴中,學生構建自己的詞匯表達庫,學會運用介紹地點的經典句型,為后續的寫作任務有效地搭建了語言支架。 步驟3:寫作輸出 寫作流程如下圖所示: ![]() (圖9) (1)布置寫作任務 教師布置了以下寫作任務,并進行寫作策略的有效指導。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列出要點提綱,把握信件結構,然后再進行獨立寫作,并利用寫作標準,進行自評與互評,最后教師選取2-3篇作文進行展示。 Task Five Read to write 假定你是李華,你的新西蘭筆友Jack 計劃暑假期間來泉州旅行。請你用英語給他寫一封電子郵件介紹泉州相關信息,具體如下: 1.著名旅游景點信息(Mount Qingyuan etc) 2.當地特色(Nanyin Performance,snacks,etc) 3.注意事項(weather, ofo bikes,etc)。 注意:1.詞數100左右(開頭已為你寫好,但不計入總詞數) 2.可以適當增加細節,以使行文連貫 Dear Jack, Glad to know that you are going to visit Quanzhou this summer vacation ... (2)指導寫作策略 Writing Strategies (圖10)
設計意圖:讀后仿寫任務的設置,有利于促進創新實踐,提高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學生在介紹泉州文化的過程中,促進國際交流,增強文化自信。 (3)自評互評結合 Evaluation(圖11) ![]() 設計意圖: 使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自評和互評的結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合作與交流的熱情,實現信息交互的多樣性和多向性。 (4)展示優秀習作 步驟4:總結與作業布置 教師總結學生寫作情況,并給出建議,引導學生愛護環境,弘揚當地文化。 Homework: 1.Shape your writing. 2.Design a “home page” for your home city. Decide which words to be “Hot words”and add more information. 設計意圖:學生在完善習作的過程 中,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給泉州設計一個主頁,促進桑梓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弘揚核心價值觀。 (圖12) ![]() |
|||||||||||||||||||||||||||||||||
6.教學評價設計 | |||||||||||||||||||||||||||||||||
評價內容:
評價方法: 基于評價主體角度,既有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又有教師評價。 基于評價目的角度,主要包括強調改進的診斷性評價以及強調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注重評價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減少終結性評價。 基于評價理念角度,堅持正確的評價導向作用、強調評價的激勵改進功能。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