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民事權利,行使與界限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政治選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專題5民事權利的行使與界限-杭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政治選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專題5民事權利的行使與界限-杭州市蕭山
和 諧 之 法
——民事權利的行使與界限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增強青少年的法制意識,有助于他們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兗州道德底線,維護公平正義,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本課在設計中,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通過生活案例分析,師生、生生觀點碰撞,讓每一位參與者明白權利意識、義務意識、法治觀點對于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合理合法行使民事權利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重必要條件,和諧之法需要人人貫徹執(zhí)行。
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和實踐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致力于通過活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理性參與等。
1、知識目標:理解并能結合案例分析民事活動行使的原則,
明確法律對于相鄰不動產權的規(guī)定;
理解人身權與公眾知情權、消費者批評監(jiān)督權行使界限;
理解并結合案例分析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之間的差異。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生活,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
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共建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水平。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案例分析和法理學習,幫助學生明明確尊法、守法、
用法,構建法治氛圍的重要性。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框內容為專題二最后一框,總結歸納的特點較為明顯,另外在民事權利行使界限這一板塊,對前面所學的不動產權、人身權、著作權有適度的挖深,整體而言,既有理念的滲透,也突出了具體法理,為學生理解專題二的內容,課后深化探索民法法理有著非常明顯的引導作用。
就學生而言,在學習的民法的法理后,對民事活動的共性原則歸納也成為了學習的必須,所以本框內容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法理,聯系生活實際有著很好的穿引作用。
教學重難點
民事權利的行使界限
教學過程 設計目的
一、導入新課
【生活小調查】課前調查數據呈現 教師活動:教師在課前下發(fā)有關于遺失物的5個小問題,并將數據進行及時統(tǒng)計在課堂一開始告知全班同學。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調查 數據(全班共48人) 其中28人丟過錢包等物品,6撿到過錢包; 全班同學都會將錢包歸還,23人覺得對方應適當支付費用; 5人主動支付拾到者費用,6人認為主動提出讓失主支付費用違法 教師活動:針對4.5.6三個學生存在較大分歧的調查內容予以說明: ①法理支撐:《物權法》第112條規(guī)定:“所有權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所以適當所要費用并不違法。 ②情感支撐:因為失主丟錢包完全是個人粗心行為,由此產生的人力物力耗費失主適當承擔合情合理。
1、通過直白的生
活調查讓每位學生參與其中,理解生活與法律的密切聯系。 2、調查中涉及的遺失物相關法律常識與后面的案例前后呼應。 3、從情感角度本調查還是從社會和諧的大方向出發(fā),符合本課的主旨。 二、講授新課
教師引導:現實生活中,粗心丟錢包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我們今天要呈現的第一則真實案例就是由粗心導致的。
【案例一:暴雨天的糾紛】
第一步:回顧與呈現
李先生在去機場的路上將錢包遺失在出租車上,并發(fā)布了尋物啟事:若拾到錢包者在1小時左右將錢包送還至候機大廳,愿以1000元酬謝。出租車司機張師傅撿到錢包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送回,后兩人對1000元的酬謝金意見不一致,在機場候機大廳大打出手。
第二步:分析與歸納
探究活動一:小組討論4分鐘。小組代表執(zhí)筆記錄并發(fā)
截取真實案例,通過教師引導呈現案例始終,讓學生對于案例有較為真實的體驗,為后續(xù)討論活動的展開奠定號的基礎。
言。
1、你贊同李先生的做法嗎?為什么? 2、李先生的行為造成了哪些影響。 3、如果你是李先生(張師傅),你會怎么做?
教師活動:觀察學生討論,適當引導。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討論,概括并記錄要點,學生代表發(fā)言。
學生回答的主要關注點在李先生發(fā)布的懸賞廣告具有法律效力,李先生的行為出爾反爾,違反了誠信,違反了法律;雙方在機場大廳大打出手影響了社會秩序,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李先生威脅張師傅,聲稱會投訴張師傅是濫用自身權利的表現(需教師引導)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歸納民事活動行使的原則 1、民事活動要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
2、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反公序良俗。
3、民事活動不得濫用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
在歸納出3原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權(利),但不可任性,應當合理合法行使民事權利
第三步:反思和升華
教師活動:基于案例分析,教師通過對聯的方式總結案例:
懸賞廣告非兒戲 一諾千金莫輕許 他人錢財勿惦記 合理合法守規(guī)矩
教師活動:但是現實生活中,李先生之類的行為多嗎,你所了解到的拾金不昧的實例有哪些?
學生活動:闡述自己遇到的拾金不昧的事例。
《視頻:粗心乘客遺失重金 幸遇好司機拾金不昧》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接觸的案例是在暴雨天發(fā)生的,但有時引起一場糾紛又何須暴雨,一滴水也能激起層層漣漪。
【案例二:一滴水激起的層層漣漪】
第一層:小王和陳大伯
溫馨家園小區(qū)內,小王和陳大伯是上下樓鄰居,每次小王晚上回家,高跟鞋來回踱步的聲音總影響老兩口的休息。周末,小王換季清洗,晾在陽臺的衣服將樓下陳阿姨的被
案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通過三個問題的分層設計,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能夠在學生中間產生思維的碰撞,并在討論中潛移默化理解民事活動行使的原則。
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正面案例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守法誠信,為和諧社會努力付出。子淋濕了一片。小王道歉且表示愿意賠償,但陳阿姨說被子是進口的(實為普通羽絨被),要求小王賠償損失10000,小王不同意,雙方發(fā)生口角。
自主思考:結合書本p34頁知識,自主思考以下問題。 1、小王在自家陽臺晾曬衣物要注意些什么。
2、陳阿姨索賠金額過高,小王能以此為由拒絕賠償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并獨立作答。
1、不動產權人在行使權利時,應注意相鄰不動產權人的利益,否則就可能侵犯他人的正當利益。
2、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陳阿姨要求金額過高不合理,但是小王不能以此為由拒絕賠償。 3、如果協(xié)商不成,可以請相關機構介入調解。
第二層:陳大伯和物業(yè)
小王和陳阿姨發(fā)生口角時,物業(yè)工作人員剛好經過,勸說陳阿姨降低賠償費,陳阿姨認為物業(yè)偏袒小王,打了工作人員,小王無奈報警……因為之前的糾紛,陳大伯對物業(yè)非常不滿意,到了交物業(yè)費的日子,小區(qū)業(yè)主群里對物業(yè)服務討論熱烈……
業(yè)主甲:我們交了物業(yè)費,卻沒得到應有的服務,上次家里下水道堵塞,打電話給物業(yè)第二天才上門,服務太不及時了,絕對差評。
陳大伯:物業(yè)只收錢不干活,還威脅我們,上次還打了我老伴,大家一定要團結,物業(yè)費堅決不能交……
思考:結合本次交物業(yè)費事件,你認為誰侵犯了物業(yè)公司的權利,并簡述理由。
學生活動:思考并作答
生1:業(yè)主甲是對物業(yè)公司的服務提出批評和建議,內容屬實,屬于合理行使批評建議權。
生2:陳大伯是對物業(yè)公司的誹謗、詆毀,內容失實,侵犯了物業(yè)公司的名譽權,應當承當相應的侵權責任。
由學生日常經歷的鄰里糾紛入手,通過學生的課堂自學明確不動產權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
通過業(yè)主甲和陳大伯的評論對話對比讓學生明確批評建議權的行使界限,也明確必須要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第三層:楊先生的擔憂
溫馨家園業(yè)主楊先生是報刊編輯,看近期小區(qū)矛盾較多,想在報刊上發(fā)表有關于這方面的文章,他發(fā)現作家蔡某在某報刊發(fā)表過的類似文章,也出版過一本關于鄰里和諧的書。
楊先生想轉載文章,也想在自己的文章中介紹蔡某的書籍,讓更多人關注,但是聯系不到蔡某,楊先生怕自己的做法不合適侵犯蔡某的著作權……
探究活動二
1、請你們?yōu)闂钕壬崽峤ㄗh,并做簡要說明。
2、楊先生致力于小區(qū)的和諧發(fā)展,建議物業(yè)開展“小區(qū)和諧標語征集活動”,請你們群策群力,擬定標語。
學生討論并回答
1、法定許可使用:可不經著作權人同意直接使用作品,但需要支付使用費,并指明作者和作品出處。
2、合理使用:不需要經過著作權人同意,也不需要支付使用費,但仍需指明作者和作品出處。
3、標語為開放型題目……(小組代表臺前展示)
1、結合之前的兩層糾紛,通過熱心市民楊先生的擔憂解決著作權法的相關界限規(guī)定。
2、讓每一位學生通過標語擬定親身體會,溫馨提示,致力于小區(qū)和諧建設。
三、課堂小結——牽手互助環(huán)節(jié)
教師引導全班同學通過簡單的牽手活動,回顧本框內容中我們所分析的兩個案例,貼近生活的案例引發(fā)全體同學思考,在兩則糾紛中都是由于當事人某一個小環(huán)節(jié)的疏忽,或者在行使權利時過界而導致了種種糾紛,現實中只要大家心系一處,為他人著想,真正守法懂法用法,和諧社會將離我們更近,每個人得到的和諧福利也會更多。
通過牽手活動回顧本框分析的兩則案例,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個體的合法行使權利對于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
經過本框內容的實踐教學,本人覺得設計整體較為合理,貼近學生生活,案例探討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共鳴,能讓學生去反思社會現象,進而更好的自我規(guī)范,設計和實踐較為成功,在教學方式中,更多采用案例呈現—案例分析——歸納反思的模式,思路清晰。
但是操作中可以更具創(chuàng)新意識,更進一步運動多媒體或聯網以增強案例的真實性,給學生更大的觸動。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