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經濟體制改革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單元第19課經濟體制改革_山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單元第19課經濟體制改革_山西省優課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
【課標要求:】
1、 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
局面的歷史意義。
2、 概述家庭聯產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課標解讀:】
⑴識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農村經濟體制的措施;改革國有企業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國有企業改革的原因以及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異同.
(3)認識:只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就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就會推動農業的大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給大家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教師提出問題:我國的農村為什么會出現歌詞中描述的這些新變化?(國家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由此導入新課。 (二) 講授新課
一、歷史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方針的制定 1、會議召開的背景:
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結束為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提供了前提
思想:關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鄧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 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2、 召開時間、地點:1978年底、北京 3、 內容:
確立改革開放、工作重心轉移的方針
思想上: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重新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2
政治上: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拋棄了“左”的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組織上: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組織路線。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4、歷史意義: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 二、經濟體制改革
思考:什么是經濟體制(概念),我國經濟體制的演變狀況如何?認識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內容、改革的目標、改革的實質?
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注: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的重點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的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其意義在于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深化改革。
1.農村改革:
是為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和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而對人民公社時期不合理的生產關系進行的一次重大調整。農村改革的方向是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關系變革
1978~1984年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個階段。其核心內容就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分田單干”,農民獲得有限的自主權。
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即堅持社會主義所有制不變。
內容:包產到戶,變集體生產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樣,農民的生產與利益直接相關,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特征:包產到戶 性質:管理方式的變革
進程:一是自發和初步推廣階段,“文革”后安徽個別地區自發出現,安徽和四川率先試行;二是肯定和全面推廣階段,中央的及時肯定推動了責任制的推廣。
作用: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 它還促成了人民公社體制的崩潰。解決了吃飯問題,農民有了現金的積累,也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
3
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資本和勞動力。 (2)發展鄉鎮企業——調整產業結構
1985~1992年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二個階段。主要是發展鄉鎮企業,如加工業、建筑業、流通服務業等。把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建立“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綜合發展體制,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1993年后,農村改革繼續深化,進入了全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時期。
想一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哪幾次生產關系的變革? 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城市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擴大自主權
1) 中心環節:增強企業的活力 2 ) 國企改革的過程:
①70年代末,開始,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
②1984年,全面展開,主張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③1992年,不斷深化,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3). 國企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改革內容:所有制、分配制度、產權制度、管理體制(實行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管理體制。 5)作用:國有企業的改革,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實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也使國有企業更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求,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1、建立過程:十四大提出目標――――十五大完善創新
2、特征:以公有制為主體地位;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國家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最根本的轉變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即由過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
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4
(三)本課小結
從1978年底開始,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試點;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后,把增強國有企業活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1992年“十四大”以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構建新的宏觀調控體系等等。社會主義的改革從一開始緊緊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一重心和主旋律,并逐步觸及和解決經濟主體的責權利、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等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并向縱深發展。改革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改革中不斷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也使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七、板書設計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
改革序幕-----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革突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改革擴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 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重點知識解析
1.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的決策包括哪些主要內容?改革開放決策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有何歷史意義?
⑴ 內容:①會議針對過去管理體制的種種弊端,提出了改革經濟體制的任務,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
②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內容,會議指出:現行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于集中。應該讓地方和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應該大力精簡各級行政機構;應該堅決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解決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問題,從而發揮中央、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積極性,使整個經濟普遍地蓬勃發展。
③ 會議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認為全黨目前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盡快搞上去。明確提出要建立農業生產責任制,肯定了包括“包工到組”“聯產記酬”在內的多種形式。
④ 對外開放方面,全會指出: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
⑵ 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從而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局面。
2.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時期的“遵義會議”?
⑴ 遵義會議是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轉折點,它結束了王明的“左”傾錯誤,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路線、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在中國革命的危機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則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轉折點,它全面糾正了自1957年以來黨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發生的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政治路線。
⑵ 遵義會議上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而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3.國有企業改革
⑴ 背景: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政企職責不分,企業經營權集中在政府手里,企業沒有自主權;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各方面積極性都不高,企業缺乏活力。
⑵ 內容:
① 大致經歷兩階段:一是試驗探索階段,從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階段,從1985——現在。
② 主要從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體制、分配制)
一是把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是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推行多種形式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
三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經濟發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思維拓展】
1.建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核心內容及結果如何?據此你能得出怎樣的認識?
(1) 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 核心內容及結果:土地改革:①核心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結果: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農業合作化:①核心內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實行集體經營。②意義: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人民公社化:①核心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規模,實行“一大二公”。②影響: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①核心內容: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②意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3) 認識:①生產關系的調整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手段。②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檢驗生產關系的調整是否正確的標準。③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生產關系超前或滯后都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2.建國后我國工業經濟體制經歷了哪三次重大轉變?每一次轉變的原因、核心內容及結果怎樣?
(1)轉變:第一次:建國初到1956年底,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第二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經濟。第三次: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2)原因:①照搬蘇聯模式。②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③主觀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業化。黨中央總結了建國以來工業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訓,并借鑒了外國經驗,決定對工業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中央在認識國情和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加快經濟體制改革。
(3)核心內容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工業發展的高速度。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管理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等。把企業推向市場。
(4)結果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于恢復國民經濟、發展工業建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其嚴重的弊端是使企業失去了活力。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工業得到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這次調整將進一步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3.計劃經濟體制在什么時候顯示出影響生產力的發展?有何表現?我國是如何改革的?
(1) 從“大躍進”開始,計劃經濟體制已顯示出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企業缺乏自主權;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企業失去活力。
(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了一些列改革:在農村建立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在城市逐漸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實行政企分開,把單一的公有制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