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經濟體制改革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單元第19課經濟體制改革_黑龍江 - 綏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單元第19課經濟體制改革_黑龍江 - 綏化
高一年級歷史導學案(文用) 審核人:高一歷史組 授課日期: 月 日 姓名: 班級: 編號:_________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
【學習目標】
1、背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
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3、通過對本課知識的學習體會只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就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就會推動農業的大發展;只要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改革就能使我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基礎知識梳理】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⑴時間:1978年12月 ⑵內容:
A.確立了_______________的偉大決策。
B.確立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_______________方面來的方針。 ⑶實質:大幅度地提高________________。 ⑷意義:揭開了中國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二.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⑴概念: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⑵試點:安徽和_______________ ⑶特征:________________
⑷意義: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___________,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________________。 ⑸成果: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突破4億噸,基本解決了8億農民的溫飽問題。農村改革進入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________________時期。 2.鄉鎮企業
⑴概念: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或個人創辦的各類企業。
⑵意義: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農業的 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國有企業改革
1.背景:________________的推動。 2.中心環節:增強企業___________。 3.過程:
⑴1978—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處于_________時期。
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__________全面展開。
⑶1992年,中國共產黨“__________”確立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建立_____________制度。
4.目標: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___________。 5.意義:
⑴增強了企業的______________。
⑵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 ⑶使________________大幅度增加。
⑷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6.存在的問題:下崗職工增加、部分職工生活困難等。
7.解決辦法: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制,以利于社會的穩定和人民 的提高。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 1.十四大明確目標:
⑴時間:___________年10月
⑵內容: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________________體制。 2.完善創新
⑴寫進憲法:_________年,全國人大將《憲法》第15條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次寫進我國憲法。
⑵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____ _次全國代表大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創新。
⑶內容:________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⑷意義:這對我國____________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基本形成:21世紀初,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____________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基本形成。 4.特征
⑴堅持公有制的________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________________為根本目標。 ⑶國家能夠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實行有力的________________。 5.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解放了中國的 ,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真正接軌,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加快了中國 發展的進程。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有人說過去搞社會主義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這個意見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比如農業合作社,一兩年一個高潮,一種組織形式還沒鞏固呢,很快又變了。從初級合作社到普遍辦高級社,就是如此。如果穩步前進,鞏固一段時間再發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躍進時,高級社還不鞏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結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體農業活動的組織方面正發生一場意義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中國最貧困的省份,特別是安徽,中國領導階層開始了叫“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責任進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這些集體農業的痕跡,也大量從中國農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
在學習中獲得的快樂才是最大的快樂!
體之間劃分收入已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幾乎全部農業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基礎的。 ——以上摘自《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 材料三 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合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可以肯定,只要生產發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關鍵是發展生產力,要在這個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摘自《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請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中的什么教訓?
(2) 材料二所屬的是我國農村生產關系方面怎樣的變革?它是否意味著從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為什么?
(3)材料三評論農村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是什么?為什么?
【能力訓練】 (A類)1.“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而“1979年鳳陽全縣糧食產量比1978年增長49%,賣給國家糧食4450萬千克。”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C.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 D.“大躍進”運動
(A類)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隨后,《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封呼吁信,將“松綁”風吹向全國。這里的“松綁”主要是指( )
A.允許企業實行公私合營 B.承認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分離 C.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類)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共同點有: ①改變單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義 ③關鍵是改變所有制形式 ④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C類)4.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人口流動的特點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導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動,后30年多是相對自由的流動。這從側面反映了( ) A.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喪失 B.經濟體制的巨大轉變 C.城鄉差別的消失 D.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快
(D類)5.下圖是我國某地城鄉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圖中的城鄉差距最小年的出現是因為(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建立 B.農村改革已全面展開,城市改革剛剛起步 C.實行從沿海到內地的開放格局的確立 D.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知識結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