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認識面積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認識面積》四川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認識面積》四川省優課
認識面積
一、 教學設計說明:
“認識面積”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面積”這一概念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相對較難。因此在教學設計時結合具體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操作和直觀推理等活動,使學生能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較好完成新知識的建構過程。 教學目標:
1、通過找面、摸面、說面、涂面、比面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的比較,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以及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操作得到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并會運用。 二、教學設計:
引入:說到過生日,我女兒也特別開心!她過生日的時候她的好朋友就畫了一幅畫送給她(出示實物)我們覺得特別珍貴,于是就來到廣告公司把它裝了起來。(ppt)老板說:“邊框按長度收費,玻璃按大小收費。”誰知道邊框的長度指的是哪兒?玻璃的大小又指的是哪兒?誰上來指一指?大家同意嗎?(ppt)其實,邊框的長度就是相框的周長,而邊框圍起來的這一部分(ppt)像刷子刷過的地方就是玻璃的面,來!伸出小手刷一刷。老板就是按這個面的大小來收取玻璃費用的。 模塊一:認識面積 (一) 感知“面”
1、找面:除了玻璃有面,看看你的周圍或是學具籃里哪里還有面?找一找、摸一摸。
誰來說說你在哪兒找到了面?摸給大家看一看
2、生活中的面:孩子們真能干!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面。(ppt)看,奶粉罐!拿出 你的小手刷一刷這些面。字典封面、美麗的湖面、酷熱的沙漠表面、有特色的建筑物,中國 陸地地圖和日本陸地地圖,誰大誰小? (二)抽象“面”
1、抽面:看來,這些面就在我們身邊!如果把這些面畫下來,會是怎樣的呢?(ppt)
2、想不同:原來面就長在物體上,想想這些面有什么不同?(形狀、大小) 3、小結:說得好!有形狀不同的面,還有大小不同的面。 (三)揭示面積含義,用面積說話
1、揭示:那你們能想到比這個黑板面還大的面嗎?(抽生)那能想到比黑板面小的面嗎?更小的面呢?(生答)說得完嗎?(說不完)在數學上,我們就把面的大小叫做面積。今天我們就來和面積交朋友!(邊摸邊說)像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跟老師一起說一說。再拿出你的數學書說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2、說面:你能像這樣說說其他面的面積嗎?(抽2生) (四)描一描,涂一涂
1、看著大家這么熱鬧,圖形王國又跑來了一些圖形,想讓大家幫幫忙,(ppt)先用紅筆 描出每個圖形的一周,再用黃筆涂出它們的面積。比比誰的動作最快,開始!
2、投影展示:大家同意嗎?(同意)紅筆描的是圖形的什么?(周長)黃筆涂的又是圖形的 什么?(面積)你認為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抽生)
3、小結:周長是指圍成圖形一周的長度(ppt),而面積是指這一周圍起來的面的大小。(ppt) 模塊二:面積大小比較
(一)觀察重疊法:既然面有大有小,那怎樣比較面積的大小呢?老師帶來了一組圖形(ppt:☆○□ )請任選兩個圖形快速比出它們的大小。誰來說一說?
生:4號面積小,2號面積大。師:你怎么知道的?(看出來的)那4號圖形面積比1號呢?(小)比3號呢?(小)像這種一眼就看出面積大小的方法,在數學上叫觀察法。除了用觀察法,還有其他快速的辦法嗎?(重起來)怎么重疊?(生操作)還可以用重疊的辦法預B:(二)師:那1號和3號呢?(出示)還能一眼看出來嗎?你有什么辦法?(抽生) 1、長×寬(板:計算法,以后再研究)
2、先重疊再剪:重疊部分的面積相等,想象:如果把多余的部分剪下來完全重合,說明什么?(抽生)剪下來的部分不完全重合,又怎么辦?(抽生)就這樣繼續剪繼續重,直到比出大小為止。其實這種方法也屬于重疊法。對于這種方法,其他同學有什么想法?(麻煩、破壞了形狀,不好)有沒有另外的辦法?
3、量周長比面積:說說你怎么比?大家認為行不行?(抽生)兩個圖形的周長相等,是不是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呢?老師帶來了兩根一樣長的鐵絲,一根這樣圍,另一根這樣圍(師操作),他倆周長一樣,看看它們的面積也一樣大嗎?(不一樣)看來,用周長來比面積是不行的!今天,老師用圈鐵絲的方法進行了證明,以后我們還有其他的方法來證明。還有另外的方法嗎?
4、畫格子、印圖形、填充 、擺圖形:是什么意思?(生解釋,擺出來又怎么比?)這是你的想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想要的方法展示完后,就回到“擺”,問:剛才有同學說到擺圖形,說說你是怎么想到的? 若學生說不出來或說不清楚,則引導:回憶以前我們度量長度時,可以用一拃來量課桌有多長,也可以用鉛筆來量課桌有多長。那么,今天我們度量面積大小,這個同學說的擺正方形有沒有道理呢?(有)其實就是借助了一種圖形作為標準來量。 (三)小組操作
1、操作交代:除了用小正方形度量,還可以用什么圖形度量?(生說)這種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們來試一試。今天,老師給每個組準備了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按這樣的要求來操作。(ppt)
(1)組員選小圖形量,比比幾號圖形面積大?小組長負責記錄。 (2)擺好的小組把成果平放在學具籃上,舉手示意,讓老師來欣賞。 (3)小組長整理好記錄單,準備匯報。比比哪個小組最會合作、動作最快!
2、課堂組織:(拍手示意停止)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真強,都有成果了!(手指黑板)請小組長把學具籃快速放在地上。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些成果! 3、解讀:
(1)這是3個小組的成果,請小組長帶上記錄單上臺匯報。
(2)小結:掌聲送給這些同學,非常不錯!我們看(手指),這組同學選用了△來量,1號圖形的面積大約有40個△那么大,3號圖形的面積大約有39個△那么大,所以1號圖形的面積大;選○也是一樣的;這組同學選用了□來量,1號圖形的面積正好有16個□那么大,3號圖形的面積正好有15個□那么大,所以1號圖形的面積大。看來我們用△○□都比出了1號圖形的面積大。 模塊三:統一面積單位 1、、統一形狀與大小
(1)統一形狀:我們再來觀察,他們要么都擺正方形,要么都擺三角形,那能不能1號圖形擺正方形,3號圖形擺三角形呢?為什么?(抽生)(ppt)看來,選的圖形不同就不能比,得像黑板上的同學一樣,用形狀相同的圖形才能比!
(2)統一大小:(ppt)現在形狀相同了,這樣比行嗎?(抽生)看來,用小圖形比是有講究的,不但要形狀相同,而且大小還要一樣!(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 (3)揭示方法:像這樣用小圖形來量面積的方法我們叫做“度量法”(板書) 2、優化形狀
(1)師:(ppt)如果要度量1號圖形的面積,用哪種小圖形比較合適呢?為什么? (2)小結:看來,用正方形既可以精確地度量面積大小,而且擺的時候不受方向限制。正因為這樣,在數學王國里就都統一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來度量面積大小。(ppt閃爍正方形) 模塊四:鞏固提升
1、師:那這些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呢?(ppt)把答案記錄在數學書62頁。 2、學生匯報:
3、談收獲:剛才我們通過找面、摸面、說面、涂面和比面,認識了面積(貼:認識),孩子們,關于面積,你知道了什么?(抽生)看來,大家的收獲真多!(手指)我們用了觀察法、重疊法、度量法,以后我們還會用到計算法等等更多的辦法,這些都是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以后我們要學會面對不同的材料選擇合適的方法!我們還知道要選取“形狀相同、大小一樣”的小圖形作為標準來度量面積。 4、溝通聯系:
其實,度量面積與我們原來度量長度的方法是相通的,不同的是度量長度是這樣一段一段量的(ppt),而度量面積是這樣一塊一塊量的(ppt)。(ppt)無論是度量長度還是面積,甚至是(ppt)重量、時間、等等,它們都是可以找到一種標準進行度量的。其實用正方形來度量面積的時候還有很多的小秘密,我們以后再繼續研究!下課!
三、教學反思
1、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找、摸、說、涂、比等活動,直觀到抽象從實物中的面積——生活中的面積——圖形中的面積。幫助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立面積的表象。 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注重學生的親身感悟。
“學生在操作和嘗試中,增強知識的感悟”是本節課突出的一個特點。學生在用不同的方法比較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及時地去發現并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接下來的小組學習中,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更是讓學生進一步豐富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并且真實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與比較標準。
3、突破易錯易混點——周長與面積
本節課為了突破“周長”與“面積”的認識混淆,共進行了三處特別設計。 (1)在開課時,巧妙利用“相框”引入,讓學生對周長與面積進行第一次區分。
(2)在“涂面”環節中,利用“用紅筆描出每個圖形的一周,再用黃筆涂出它們的面積。”,
讓學生對周長與面積進行第二次區分。
(3)在比較面積大小時,利用“圈鐵絲”的方法證明“用周長來比較面積大小是不行的。”
讓學生對周長與面積進行第三次區分。 4、運用多媒體,突破練習難點
數不規則圖形中不滿一格的圖形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如在教學數不滿一格的圖形時,媒體動態演示移、拼的過程,讓學生看清楚不滿一格的拼成一格的過程以及整體分割、旋轉、平移的方法,這樣,學生就能很輕松的學會將不規則圖形變成規則圖形,進而用乘法進行計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