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過新年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教版(簡譜)二年級上冊選唱過新年-遼寧省 - 大連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音樂人教版(簡譜)二年級上冊選唱過新年-遼寧省 - 大連
《過新年》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歌曲《過新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中“我的音樂網頁”中的選聽歌曲。歌曲為2|4拍,由六個樂句組成。采用了漢族民間音調和秧歌舞的節奏特點,尤其是歌中模擬鑼鼓音響的襯詞“咚咚嗆”的反復出現,為歌曲增添了熱烈歡快的節日氣氛,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孩子們喜氣洋洋過新年的歡樂情景。
【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力強,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對音樂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認識和掌握了一些淺顯的音樂知識。二年級正是進一步感知音樂、逐步形成音樂基本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聆聽、體驗,對學生的音樂聽覺感知和音樂記憶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班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鼓、鈸的演奏,對“鑼鼓點”不陌生。但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我采用了歌、舞、圖片、聲勢、彩綢等綜合手段,進行教學,保持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之想學、愿學、愛學、樂學。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過新年》,知道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能用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體會過年時的快樂心情。
2、通過反復聆聽、聲勢模仿、畫旋律線、演唱等活動,進一步感受、理解歌曲歡快熱烈的情緒。
3、能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能用肢體語言感知樂句并在多次聆聽的基礎上模唱曲譜。 【教學重點】感知歌曲中的民族風格,能用自然歡快的聲音表達節日歡騰的氣氛和快樂的心情。
【教學難點】一字一音以及“鑼鼓點兒”的準確演唱。 【教具】多媒體教學課件、筷子、鼓、鈸、彩綢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初步感受:聽歌曲《過新年》曲譜范唱按節奏在老師帶領下雙手揮舞綁著彩綢的筷子進入教室。(播放任課教師自制的曲譜范唱錄音)
2、律動:隨歌譜范唱音樂模仿老師做動作。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這段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 生:很歡快、很活潑
師:那聽完以后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高興的、歡快的、愉悅的„„
(設計意圖):在歌譜范唱的音樂聲中,引領學生走進歡樂的音樂課堂,初步感受音樂活潑熱烈的情緒;反復聆聽的《過新年》的歌譜范唱音樂,發揮了音樂具有“彌漫性”的特點,讓學生在無意記憶中熟悉歌曲的旋律等音樂要素,潛移默化的為學生識讀樂譜奠定基礎。
二、學唱歌曲 1、導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最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什么節嗎? 生:春節„
師:我們在過春節的時候,都有哪些慶祝形式啊? 生:放鞭炮、吃餃子、敲鑼打鼓、扭秧歌„
師:老師看出來了你們都特別喜歡過春節是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表現歡度春節的歌曲《過新年》。大家想不想知道歌曲里的小朋友是怎樣過春節的?請同學們聽聽,歌詞都唱了什么?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學習歌曲的審美渴望。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
2、聽歌曲范唱
生:安靜的聆聽回答“過新年”、“鞭炮聲聲鑼鼓想”“唱歌跳舞多歡暢”“咚咚咚咚鏘”„„ 師:同學們聽的太認真了。那么“咚咚咚咚鏘”是什么聲音啊? 生:敲鑼打鼓的聲音。
師:真不錯,老師想問問同學們,“咚咚鏘”的“咚”是誰發出的聲音?“鏘”又是誰發出的聲音呢?
生:“咚”是鼓的聲音,“鏘”是鈸的聲音。
師: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學習了這兩件樂器的演奏,我們再來聽聽他們的聲音(設計意圖:巧妙地將舊知遷移到新授課中,學生再次感受鼓和鈸的音色,激發學習興趣)。 2、筷子體驗“咚咚鏘”
師:大家是不是特別想體驗一下敲鑼打鼓呀?現在請同學們拿起我們的筷子,邊聽音樂,邊在歌曲中有“咚咚鏘”的地方模仿敲鑼打鼓的聲音好嗎?我們先試一試前兩句(老師唱,學生)
生:邊聽歌曲范唱邊用筷子模仿敲鑼打鼓的節奏。(兩遍)
3、分聲部表現
師:嗯,真不錯!同學們聽得很認真,基本能把歌曲中敲鑼打鼓的節奏敲了出來。下面老師增加難度了,請右邊的小朋友敲擊“咚”的節奏,請左邊的小朋友敲擊“鏘”的節奏,看看我們哪一組的小朋友反應快,合作的好,有信心嗎?學生: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中分聲部體驗敲鑼打鼓的熱烈氣氛
4、音色對比體驗
師:同學們合作的真不錯!下面,咱們再來感受另一種音色。請右邊的小朋友蹲到凳子的側面,敲擊凳子來模仿鼓的聲音。老師提示一下,請同學們用手掌的前半部分來敲擊凳子,能做到嗎?我們先來試試!就敲“咚咚咚咚鏘”,看哪一組做的正確。 生:按照老師要求練習師:有沒有小朋友愿意上來用鼓和鈸來表現歌曲?(請兩位同學到臺前先嘗試前一、二句的演奏)
師:不錯,下面我們一起來合作一下。注意,第二遍的時候,我們交換表現。老師說明白了嗎?
生:按照要求表現。(老師指揮學生,共同表現)
(設計意圖:遵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實踐的藝術。完整而充分聆聽歌曲,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喜悅。同時在敲筷子、敲凳子的體驗中,使學生感受兩個聲部豐富的表現力,積累與他人合作表現的經驗,培養和聲意識、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
4、聽辯樂句
師:同學們真的很棒,從你們的鑼鼓聲中,老師已經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了,真的好熱鬧啊!這么歡快的歌曲,是由幾個樂句組成的呢?讓我們再來聆聽一遍,用你們自己的方式感受樂句并示意老師。
生:聆聽歌曲回答
師:歌曲是由六個樂句組成的。接下來讓我們聽著音樂,用動作再來感受一下這六個樂句。當我們聽到第一、第三、第五樂句的時候,雙手向左邊做挽花的動作,等聽到第二、第四、第六樂句的時候,雙手向右邊做挽花的動作好嗎?
生:跟著音樂再一次用動作體驗樂句
(設計意圖: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讓學生用變換方向的動作進行樂句的體驗,將會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5、畫旋律線
師:同學們的感覺很正確,這首歌曲真的就是由6個樂句組成的!那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一起隨音樂畫畫旋律線來感受一下好嗎? 生:隨老師一起畫旋律線
師:從這些線條來看看,旋律有什么特點?
生:有波浪線、有直線„.一、二句相似、三、四句相似、五、六句有點相似„„ 師:同學們說的很正確。觀察的真仔細,同學們說的波浪線說明旋律線是有起伏的;平的線條,說明這些音一般高。
師:下面,我們再隨著音樂感受一下它的旋律好嗎? 生:觀看flash動畫再次感知旋律線
(設計意圖:觀看flash動畫再次感知旋律線,體現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感受到的音樂”,是課程標準在創作領域中對一、二年級學生提出的目標要求。本環節對于學生關注聆聽、關注音樂以及對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發掘創造思維具有促進作用。)
6、唱歌詞 (1)、模唱:
師:聆聽了這么多遍了,同學們是不是很想唱一唱這首歌曲了?請同學們坐直身體、眉毛挑起來、用自然的聲音跟著音樂,輕聲填詞唱一唱。
生:輕聲演唱歌曲 (2)、難點解決:
師:同學們基本上都會唱了。但是還有幾個地方唱的還不夠準確,我們隨著老師的琴,慢一點來唱一唱
師:首先我們看一看第一句,“咚咚咚咚鏘”,老師用兩種方法演唱,你們聽聽哪一種好聽為什么?(第一種拉長音),(第二種短促、有彈性、休止符表現出來)
生:第二種好聽,因為有彈性,更能表現敲鼓的聲音。而且,把休止符表現出來了„ 師:對!除了有彈性,咬字也很重要,請同學們把小嘴撅起來,模仿老師。 生:模仿
師:好,現在我們把第一句和第二句連起來演唱。 師:看看第三句、第四句,歌詞是什么啊? 生:“鞭炮聲聲鑼鼓響”、“唱歌跳舞多歡暢”
師:讓我們一起來唱,大家還要注意“咚咚鏘”的唱法哦。
生:隨琴唱。
師:最后兩句我們一起唱,并根據學生情況糾正。
師:同學們唱的不錯,下面,我們跟著老師的琴完整的來一遍
生:隨鋼琴完整演唱隨歌曲伴奏演唱。
師:唱的真不錯,讓我們跟著音樂再來演唱一遍好嗎?注意我們剛才糾正過的地方。 生:隨音樂演唱。 (3)、接龍唱:
(4)、學生個別唱、小組唱„„
師:接下來,讓我們把筷子拿出來,我們邊唱邊表現敲鑼打鼓好嗎?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鼓和鈸,誰愿意上來表現?好,我們還是分兩個組,這一組表現“咚咚咚咚”。這邊一組表現“鏘”,看看哪一組唱的好、表現的棒!
生:邊唱邊表現
(設計意圖:唱歌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教學內容,在低年級指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演唱姿勢、用自然的聲音,有表情、自信的獨唱和參與齊唱,是學生形成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7、模唱曲譜
師:歌曲這么快我們就學會了,同學們能不能唱唱歌譜? 生:應該能
師:我們試一試好嗎? 生:放慢速度模唱曲譜。
師:指導演唱。哇!你們太不簡單了,連歌譜都會唱了!好厲害!
(設計意圖:以音樂為載體,在多次聆聽歌曲、演唱歌曲的感性積累的基礎上,模唱曲譜,為逐漸形成識讀樂譜的能力奠定基礎) 三、舞蹈表現
師:同學們,歌曲學會了,大家想想我們還可以什么方式來表現節日歡騰的氣氛呢? 生:跳舞、或其他„„
師:你們說的這些方式都可以,歌詞里唱了一種方式,你們說什么方式? 生:唱歌跳舞!
師:在慶祝我們傳統的節日里,一定少不了載歌載舞,同學們想一想,這么熱鬧的節日,你最想用什么樣的動作來表現啊?
生:扭秧歌„甩綢子„等等
師:哈!你們會扭秧歌嗎?那就讓我們把小綢子拿出來、把我們的筷子拿出來,讓我們隨著音樂一起跳起來好嗎?師生一起隨音樂扭起來
(設計意圖:用動作表現歌曲,是音樂表現、音樂創作的一種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
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編意識和即興創編能力,讓學生的審美渴望得到滿足。)
四、拓展
師:同學們跳的太好了!真的像過年一樣,熱烈、歡騰。其實,全世界的人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慶祝節日、慶祝新年。外國小朋友也有慶祝新年的歌曲。你們知道嗎?
生:記得!《新年好》!
師:對了!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學過《新年好》大家都記得。讓我們一起再來體會一下外國小朋友過新年的心情好嗎?
生:好的!
師:第一段、第二段用中文演唱,第三段我們一起用英文演唱。 師生:共同邊演唱邊做動作表現
師:同學們演唱的真好!雖然外國的這首《過新年》跟我們今天學唱的《過新年》情緒、拍子不一樣,但是,小朋友們過新年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擴大學生的視野,進一步體驗和感受外國小朋友《過新年》的音樂元素和喜悅心情。)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唱了歌曲《過新年》,感受到了過春節的熱烈氣氛,我們記住了春節是我們中國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讓我們期待2017年的春節到來,到那時,同學們可以積極地參與到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歡慶隊伍中慶祝我們的節日。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讓我們再一次,唱起歌、扭起大秧歌,走出教室。
(設計意圖: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傳統節日與民族精神潛移默化的進一步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心田里,有效的傳承民族文化。)
《過新年》的反思
學校:大連市甘井子區藍城小學 姓名:孫曉宇
《過新年》是人教版小學音樂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中我的音樂網頁中的一首選聽歌曲。歌曲為2|4拍,由六個樂句組成。采用了漢族民間音調和秧歌舞的節奏特點,尤其是歌中模擬鑼鼓音響的襯詞“咚咚嗆”的反復出現,為歌曲增添了熱烈歡快的節日氣氛,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孩子們喜氣洋洋過新年的歡樂情景。
演唱歌曲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于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除了音樂作品本身的魅力外,音樂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體驗
活動中,實現快樂的學習音樂的教學理念,是上好音樂課的可行之道。在此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進行了本課的教學活動,教學反思如下: 一、 巧設問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音樂教學中我充分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問題,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導入環節,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我國,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什么節?”一下子就引起學生們的興趣,紛紛回答“是春節!”接著我又問“過春節的時候都有哪些慶祝形式呢?”。學生馬上活躍起來。聯想到很多的熱鬧場景,自然的將生活中的經驗遷移到課堂。然后我又問“想不想知道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樣慶祝春節的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巧妙的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了安靜的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來,自然的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同時也為學生關注歌詞、關注音樂、有效聆聽奠定了基礎。內心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積極地愿望。
二、充分聆聽,多種形式體驗感知音樂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本課教學以音樂為本,將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本課采用了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體驗。比如:設計了用筷子模仿“咚咚咚咚鏘”的環節,通過節奏模仿、分聲部模仿、敲凳子模仿,不僅體驗了慶祝節日時敲鑼打鼓的快樂心情,還感知了歌曲的音樂風格以及歌曲特點。同時在敲筷子、敲凳子的體驗中,使學生感受兩個聲部豐富的表現力,積累與他人合作表現的經驗,對學生建立和聲意識、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即興創遍動作的能力,通過啟發學生扭秧歌、甩綢子,體驗歌曲的情緒和特點,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在多種形式的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到了音樂審美過程的喜悅。
三、引導實踐,將音樂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融在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 音樂的音響材料、創作過程和表演形式具有特殊性,這些藝術的特征決定了音樂聆聽、表演和創作必然含有特點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形成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學唱一首歌曲不是唯一的目的。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多聽歌曲、多演唱歌曲的教學活動,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指導學生用自然的聲音表現歌曲。比如:在演唱“咚咚咚咚鏘” 時,我請小朋友把小嘴撅起來,模仿咚咚咚咚的聲音,因為方法簡單、直觀、有趣,學生很好的掌握了演唱技巧;我還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了讓學生在充分聆聽歌曲的基礎上聽辯樂句、畫旋律線感受歌曲旋律特點的教學環節。通過讓學生用變換方向的動作進行樂句的體驗、通過對旋律線圖形譜的比較,初步感知歌曲的創作特點,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教學中,以音樂為載體,通過多次的聆聽、演唱歌曲,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的模唱了曲譜。相信,隨著學生音樂素養的不斷積累和提高,為今后參與音樂欣賞、音樂表演、音樂創作等實踐活動奠定基礎。這種將將音樂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融在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實踐活動,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為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四、自制歌譜范唱錄音合成、flash動畫,有效的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課標在識讀樂譜的教學目標中明確表述:一、二年級能夠用唱名模唱簡單樂譜。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術的優勢,自制歌曲范唱錄音,根據教學
內容,讓學生聆聽歌譜范唱錄音,踏著音樂的節奏進教室并跟著老師一起律動。充分發揮音樂具有“彌漫性” 特點,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熟悉歌曲的旋律等音樂要素,潛移默化的為學生識讀樂譜奠定基礎;“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感受到的音樂”是課程標準在創作領域中對一、二年級學生提出的目標要求。本節課,我制作了flash動畫,合理的運用在對歌曲旋律的體驗上,使學生聆聽音樂中畫旋律線的過程中以及flash直觀的動畫演示中,更加知道了歌曲的旋律特點,也初步感知了歌曲的創作手法。本環節對于學生關注聆聽、關注音樂以及對學生今后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發掘創造思維具有促進作用。
本課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達到了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們在歌曲學習的審美感知中,產生了審美情感,發展了審美想象和審美理解,審美能力得到了發展,實現了快樂學音樂的理念。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