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月下踏歌,阿細跳月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課“月下踏歌”《阿細跳月》湖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音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課“月下踏歌”《阿細跳月》湖北省宜都市實驗小學
《阿細跳月》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是人音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課“月下踏歌”中的一首欣賞樂器。“跳月”流行于云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里,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青年男女,小伙子們手拿竹笛、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音樂邊拍手邊舞蹈。作曲家秦鵬章根據彝族“跳月”這一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創作的一首民樂合奏曲,樂曲主題音樂由四個樂句組成,整首樂曲主題音樂不斷反復,獨特的五拍子節奏讓旋律活潑跳蕩,富有動感,特色鮮明,讓我們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獨有音樂文化。樂曲共分為三個部分,開頭是一個短小的引子,緊接著樂曲以第一小節為動機展開形成主題,運用竹笛等不同樂器的音色和力度、速度的對比,多次變化重復這一主題,顯示不斷變化的舞蹈場面。最后以快速合奏將全曲推向高潮連接尾聲在熱烈的氛圍中結束。這首樂曲列入國家非遺保護名錄、在世界青年大會上獲極高評價、代表中國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演、對發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更多的人喜歡我們的民族音樂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阿細跳月》,加深學生對彝族音樂文化的了解,感受彝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熱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聽賞、體驗、演唱、舞蹈、即興填詞、聽辨游戲等多樣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悅歡快的情感體驗中品味音樂之美,并感受彝族獨特的音樂文化。
3、知識與技能:能辨別民族樂器的音色,進一步了解民樂合奏的表現形式。用多種形式體會五拍子的節拍韻律,能夠記憶主題旋律并在音樂中聽辨,感知力度、速度在音樂中的表現,探索學習彝族“跳月”舞蹈的基本動作。 教學重點:
能夠記憶主題旋律并在音樂中聽辨。 教學難點:
1、獨特的五拍子節拍韻律。2、感受樂曲在音色、速度、力度及音區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聽辨樂器,初賞民樂音色之美。
播放分別由笛子、二胡、古箏演奏的《阿細跳月》主題旋律片段,學生聆聽并選擇。 【設計意圖:既是對學生掌握民族樂器的情況的復習與考察,也是對新課中主題旋
律和民樂合奏的鋪墊熟悉。】
二、縱情歌舞,體驗音樂韻律之美。
1、聽賞《阿細跳月》音樂片段,感受彝族人的歡樂。 2、微課介紹《阿細跳月》。
3、完整聆聽《阿細跳月》,交流聽后感受。 4、模仿舞蹈,感受彝族跳月的基本特點。 5、吟唱主題音樂,感受五拍子節拍韻律。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根據音樂情緒創編動作,并通過圖片展示、“跳月”傳說等幫助學生一步一步規范舞蹈動作,更好地表現音樂。并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聆聽、畫圖形譜、即興填詞等方式幫助學生發現旋律特點,更好地體會四五拍的韻律,從而達到記憶主題旋律的目的。】
三、分段賞析,細品音樂情感之美。 1、聽辨主題音樂出現的次數。
2、對比欣賞,感受音色、速度、力度、音區變化給音樂情緒帶來的變化。 3、介紹民族樂器大三弦。
4、對比聆聽引子和尾聲,想象畫面。
【設計意圖:《阿細跳月》的主題音樂反復出現了十四次,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但因為之前有了對主題音樂的熟悉,所以這一環節中,我們采用了集體聽辨,并指名學生貼色塊的方式來進行,學生饒有興致。又通過對比聆聽,感受音色、速度、力度、音區變化給音樂情緒帶來的變化,了解各種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作用,品味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之美。】
四、完整聆聽,弘揚民族文化之美。
欣賞中國民族廣播樂團演奏《阿細跳月》視頻。
【設計意圖:帶領孩子們欣賞中國民族廣播樂團的演奏,一是進一步感受各種民族樂器在《阿細跳月》中的運用,領略民樂合奏的魅力,二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進一步加強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發揚。】
五、演繹表現,展現課堂靈動之美。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演繹。 2、學生談收獲。 3、小結下課。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設計表演并演繹表現,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在歡
快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結束本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