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地圖的閱讀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節《地圖的閱讀》遼寧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節地圖的閱讀-遼寧省 - 大連
第一章第三節《地圖的閱讀》教學設計
學科: 地理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課年級 : 七年級 課時: 1課時
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堂。基于以上的設計理念,本課突破以往循規蹈矩的設計,摒棄單純知識傳授和應用練習,重組教材,挖掘課內外資源,從學生生活入
手,創設游覽大連森林動物園的情境,使學生在游覽情境中“用中學、學中用”,養成
閱讀地圖的習慣。本節課針對現代信息技術對于地理課堂的輔助教學作用給予了高度重視,運用電子地圖搜索路線,將導航的功能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利用資料包進行分層次教學,充分利用電子白板交互功能提高教學有效性。
學習內容分析
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習地圖的過程應是一個使用地圖的過程,邊學邊用,邊用邊學。本節的主要內容是地圖的語言及選擇適用的地圖,關注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并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以前所學經緯網的知識進行教學。
學習者分析
地圖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較多,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相對來說有一定的興趣。單純的機械授課容易枯燥乏味,而且授課對象是剛入初中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程,對于空間想象能力要求高,還需要學生對讀圖方法熟練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因此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創設游覽森林動物園的教學情境;在提高空間想象力方面,大量運用電子白板的勾畫、拖拽、放大鏡、聚光燈功能,以及ipad鏡像、導航、問卷星等功能,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創建了“地理交流”微信公眾號,方便課堂上沒有消化的學生課后再次進行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常見圖例,根據需要選擇地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森林動物園地圖和電子地圖相結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會
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設游覽森林動物園,養成日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 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運用地圖的語言閱讀地圖:結合學案、微課、拖拽游戲開展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1.比例尺大小的比較:親手拖拽放大或縮小導航地圖,直觀感受比例尺性質變化; 2.經緯網地圖上判讀方向:采用觀看微課、小組探究的形式進行突破,并將微課放在“地理交流”微信公眾平臺上,供學生課后再次學習。
教材地位
本節著重闡述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從教材結構上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學習地球運動的延伸,又為下面學習“地形圖的判讀”奠定基礎。同
時這些內容都是讀圖用圖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貫穿整個初中地理教學,非常重要。
教學策略
與設計
1. 情境創設策略:地圖的閱讀與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本節課創設了游覽
大連森林動物園的教學情境,使學習地圖的過程應是一個使用地圖的過程,體現學習生活有用地理。
2. 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的深度融合策略:深度融合主要體現在運用電子地圖搜索路
線,并利用ipad鏡像功能展示搜索過程,調動學習積極性;親手拖拽放大或縮小
導航地圖,直觀感受比例尺性質變化,突破難點;采用觀看微課、小組探究的形式進行突出重點,并將微課放在“地理交流”微信公眾平臺上,供學生課后再次學習; 小組代表分享探究結果,展示環節運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提高課堂效率等,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閱讀地圖的方法并實際運用,養成閱讀地圖的習慣。 教學環境 電子白板+ipad+大連森林動物園導游圖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與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多媒體使用
設計意圖
時間
導入
引入新課,播放電子相冊,創設游覽大連森林動物園的教學情境。
學生觀看電子相冊,進入教學情境。
播放動物的電子相冊,引出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分
新授1: 地圖的選擇與分類
1.設疑:如何快速規劃從三十五中學到森林動物園的路線,引出地圖的分類。
2.出示各種地
圖,引導學生根據需要進行選擇。 1.學生運用電子地圖進行搜索并展示。
2.閱讀教科書或根據已有知識說出地圖的種類。
3.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圖 運用導航地圖搜索線路,運用鏡像功能將搜索過程展示在大屏幕上。
使用聚光燈功能,在學生選擇合適地圖的時候,聚光到相應的地圖上。
運用電子地圖搜索路線,體驗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實現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
創設選擇合適地圖的問題情境,體現地圖工具的用中學,不僅為選擇森林動物園導游圖做好鋪墊,聚光燈的使用起到很好的強化。
5分
新授2: 地圖的語言
過渡:為了掃除這次游覽可能遇到的障礙,應當先明確地圖的語言。
1.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資料包中的資料合作探究地圖的語言,傾聽小組討論并進行方法指導。 說出地圖的三個語言:比例尺、方向、圖例。
1.打開資料包(比例尺學案、方向微課、常見圖例拖拽等),結合手中的學案,小組合作探究地圖的語言。
2.小組代表利用電子白板分享探1.探究環節: 學生充分關于地圖的語言相關素材包內容,如比例尺學案、方向微課、圖例拖拽等,開展探究學習。
2.分享環節: (1)利用電子白板放大鏡功能讓學生更清晰查看地點;利用電子地圖放大
承上啟下,自然過渡。
構建開放的地理課堂,對地圖語言重點知識運用資料包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幫助學生掌握閱讀地圖的基本方法,學會從地圖中獲取地理信息,突出重點。
20分
2.組織學生分享探究成果,及時評價點撥。
究成果。
(1)比例尺:量算學校到動物園的實際距離;放大或縮小電子地圖,直觀比較總結比例尺性質變化。 (2)方向:觀看方向微課,分享判讀方向三種方法。 (3)圖例:識別常見的圖例,拖拽到相應的位置上。 或縮小功能及ipad鏡像功能,對比不同比例尺大小的地圖。
(2)利用電子白板的勾畫功能學生分享在三種地圖上判讀方向的方法,其中指向標地圖定向法還運用電子白板的旋轉功能。 (3)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進行圖例的分享。
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輔助學生展示匯報、鏡像對比電子地圖比例尺大小、方向微課觀看、圖例拖拽、素材共享延伸課后等信息技術使用,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順利突破難點,為森林動物園深度游做下知識鋪墊。
鞏固練習
創設森林動物園深度游練習情境,指導問卷星答題并分析答題結果。
掃描二維碼,結合手中的森林動物園導游圖答題。
學生掃描二維碼,教師利用問卷星的學生答題數據,個別問題小組互助,共性問題利用電子白板的勾畫功能指圖分析,使鞏固反饋更有針對性。
呼應主線,將游覽森林動物園的情境貫穿整個地理課堂。
鞏固練習運用問卷星使鞏固反饋更有針對性。
10分
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談收獲
情感升華
談收獲 電子白板呈現知識網絡
課堂總結,形成知識脈絡,鼓勵學生能運用地圖游覽更多大連美景,進行情感升華。
本節課成功的方面主要有:
1.本節的主要內容是地圖的語言及選擇適用的地圖,學習地圖的過程應是一個使用地圖的過程,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因此本節課創設了游覽森林動物園的教學情境,并且將情境貫穿整個地理課堂,這種設計還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及參與意識。
2.本節課針對現代信息技術對于地理課堂的輔助教學作用給予了高度重視,運用電子地圖搜索學校到森林動物園的路線,將電子地圖放大或縮小進行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利用ipad鏡像功能進行展示,利用電子白板的勾畫、拖拽、放大鏡、聚光燈等功能提高課堂效率,利用問卷星進行檢測,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創建了“地理交流”微信公眾平臺,方便課堂上沒有消化的學生課后再次進行學習。
3.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4.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閱讀地圖的習慣,注重閱讀地圖方法的指導,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5.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與學生感情上的交流,從教師的教態、語言、表情等方面做到親切,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以一種愉快的心情進行學習,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1.對于以南、北極為中心的地圖,注意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進而判讀方向。 2.本節課還沒有帶動全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部分小組的合作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今后要發揮組長的帶頭作用,讓小組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 3. 教師的語言還需要簡練,點撥與評價更有針對性。
總之,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應使學習地圖的過程變為一個使用地圖的過程,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并注意培養學生在閱讀地圖、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讓學生表達他們獲取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及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