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河南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河南省級優課
八年級下冊部編教材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學設計
一、 知識結構
二、學習目標
知道建國后,我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國初期外交局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中“求同存異”方針。
概括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成就。
通過對比新舊中國不同外交政策,認識弱國無外交的道理。 三、重難點
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概括50年代外交成就 難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與內涵 四、授課過程
(一)導入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列強通過暴力的方式打開我國國門,割走我國領土,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教師出示多媒體圖片),周恩來說“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政府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
通過老師的介紹和圖片展示,你能用幾個詞來概括中國近代外交的基本特征嗎?
不平等 不獨立 無自主權
斗轉星移,時光流逝。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外交局面有沒有發生改變?又是如何發生改變的?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新課
獨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
外交政策 20世紀50年代外交成就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國際地位的提高
建國初期外交局面
1、第一篇章——以獨立自主的形象面對世界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莊嚴向世界宣布:“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同時還宣告:
“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提問:材料表面當時我國奉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
材料中的“本政府”是哪個政府?當時美國承認的是哪個政府? 回答要點:建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這個外交政策的指導之下,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50年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因此,有人形容建國初期的中蘇關系是“同志+兄長”的親密關系。
補充圖片:毛澤東訪問蘇聯,應邀出席斯大林七十歲壽辰慶祝活動。 與此同時,世界上還有另外一股區別于社會主義的力量,那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力量,它們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展示亞洲地圖,在中國周邊的親美政權國家對中國進行包圍和封鎖。
概括總結新中國的外交“朋友圈”: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敵視中國
②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支持 ③新獨立的亞非拉國家需要相互支持
過渡:面對當時不利的外交局面,中國領導人是怎樣做的? 積極主動,走向世界,廣交朋友。
2、第二篇章——以和平共處的原則影響世界 學生自主學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過程。
1953年,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是,重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中印度、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
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補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補充:2014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布6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說:“新形勢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不是過時了,而是歷久彌新、歷久彌深、歷久彌堅。”美國前國務卿說:“盡管在其提出后的幾十年中,世界形勢已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說是已發生劇變,但這些原則至今依然適用。”
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小結:小組one by one填空梳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知識。
3、第三篇章——以求同存異的智慧感動世界
學生讀課本,找到有關萬隆會議相關事實(時間、地點、參加代表、會議特點)。
時間:1955
地點:印度尼西亞萬隆
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參加代表:周恩來
【學生活動】模擬萬隆會議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萬隆會議代表國家發言,你認為除了中國外,其他國家會說些什么,參考課本的提示,依靠小組的智慧組織發言稿。
發言要點:
主持人主持活動:下面會議開始,請各代表國家發言。 伊拉克發言人:我認為:當今世界上存在著三股擾亂和平和諧的國際性勢力,而第三股就是共產主義,共產黨已經創造了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我們要號召非共產黨國家認真對待共產主義危險的嚴重性。
巴基斯坦發言人:我認為:亞非人民當前的任務不是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而是同美國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
泰國發言人:我認為:中國成立傣族自治區使我們泰國受到顛覆活動的威脅。中國“沒有宗教自由”,“利用國外1000多萬華僑的雙重國籍搞顛覆活動” 。
教師總結:在以上各位代表團的發言中,我們發現這個會議的氣氛仿佛不像我們預想的一樣和諧。為什么這些國家針對中國?
學生:因為帝國主義國家的破壞。 教師:那么在這千鈞一發的重要時刻,中國代表周恩來會如何抉擇?由請周恩來。
中國:“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
討論:這里周恩來所說的“同”和“異”分別指什么? 同:遭遇相同、面臨問題相同 異:社會制度不同、建設道路不同
總結意義:周恩來高屋建瓴的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破壞了帝國主義針對中國的陰謀,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我們把周恩來的這種精神叫作“萬隆精神”。
4、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
美國曾經進行過一個調查,讓大家選擇20世紀心中最偉大的人物,其中中國的毛澤東和周恩來榜上有名。
材料:“他卓有成效地管理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己卻沒有留下一個子女;他為中國巨大的國民經濟殫精竭慮,不知經手過多少錢財,卻沒有在外國銀行里給自己存入一分錢……”
——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
根據我們的所學,你所了解的周恩來是怎樣的? 學生:周恩來,有著輝煌的一生,不同時期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他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為北伐戰爭培養了軍事人才。 他組織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他積極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國務院總理,同時兼任外交部長。
教師:周恩來生于1898年,今年正是他誕辰120周年,中央電視臺做了一個微視頻紀念周恩來誕辰,我們一起欣賞一下。
欣賞之后,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師眼中的周恩來是怎樣的? 首先給大家分享幾個有關周恩來的小故事:“一句話的電影說明書”和“派克鋼筆的來歷”。通過這兩個小故事,我們發現周恩來在外交舞臺上顯示了極高
的外交智慧和外交才能。
周恩來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熱愛的土地,歲月的流逝沒有抹平人們的記憶,回望歷史,他的功績依然讓人民終身銘記。
他50多年的奮斗革命,26年總理任期。少年時,他胸懷天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青年時,他九死一生,為中國的解放而奮斗;中年時,他嘔心瀝血,于外交場上挽回了大國的尊嚴。
他一生沒有子女、死后沒有留下房產、沒有墓地。而他又有別人沒有的大智、大勇、大愛、大才。
今天,我想說,當年送別的十里長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華。今天這盛世,是否如您所愿。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今天作為青年一代,愿以吾輩之青春,護衛這盛世之中華!
五、教學反思
設計本節課意圖有二,一是展示我國20世紀50年代外交成就,二是以外交成就的締造者周恩來為切入點,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使學生感悟周恩來的外交智慧和他為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參加教學活動,回答問題,勤于思考。其中模擬會議階段,學生根據教師給的線索信息,能流暢組織語言,展現個人風采。在紀念周恩來活動中,從視頻、圖片、教師分享、學生分享等角度入手,學生精神受到震撼,以達到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但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挖掘有待深入,給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待加強,應該給學生機會多說,多分享,或者課下給學生留下思考的問題和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