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廣西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廣西省級優課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本課教材地位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執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開始,在中國現代外交史上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為70年代我國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習本節內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國外交和觀察當今國際事務,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增強愛國意識。 二、課程標準:
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 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知道萬隆會議,理解“求同存異”方針。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比較新舊中國外交本質的不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建國初外交政策的背景,提高讀圖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
難點: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中國近代外交的四張圖片
問題:中國近代外交特點是怎樣?你能用幾個詞來概括嗎?
總結:舊中國我國外交特點是:不平等、不獨立、不自主、弱國無外交。
教師講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弱國無外交!” 但也更加堅定了:只有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百年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
(二)教師引領,自學探究: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問題:
1、新中國剛建立時,奉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
材料一: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
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教師總結:我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們國家剛剛建立之初,所面對的外交環境是怎樣的?當時美國怎樣在外交上
對付中國?
展示兩則材料,結合材料與教材分析
教師總結: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
教師:首先與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兩國后來簽訂了什么條約? 展示:
答案:蘇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教師總結:當時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所以對愿意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中國采取了堅決支持的政策。而美國卻是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處于敵對狀態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鎖新中國。為了打破這種封鎖,新中國 的締造者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終于打開了局面。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教師出示材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視頻 請結合教材與視頻內容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①什么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它的如何提出和確定的?
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有何偉大的意義?
教師出示答案:
①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50.2.14《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定
這是新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有人形容中蘇關系是“同志+堂兄”的關系
②1953年,周恩來總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1954年,周恩來總理同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
教師總結:50年來的實踐表明,五項原則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已經成為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
教師過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有如此重要地地位,那么它的意義是什么呢?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展示答案: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教師總結過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如果說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鋒芒初試的話,那么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求同存異”的提出,及時扭轉會議的方向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們來看萬隆會議的具體內容。
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
1、萬隆會議的召開:
2、材料擴充:
萬隆會議,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萬隆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反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 結合材料與教材,分小組討論問題
問:①萬隆會議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②萬隆會議的特征和中心議題? 展示答案:
①時間、地點:1955年、萬隆。
②特征: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
③ 中心議題: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 3、萬隆會議上的遭遇:
問: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有何遭遇?面臨這種情況,周恩來該怎么做? 出示材料一:視頻
資料二:“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展示:
展示答案:帝國主義國家攻擊共產主義;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打破了會議的僵局,改變了會議的航向。
提出問題:周恩來為什么能夠改變萬隆會議的航向?(學生思考)
教師總結:他堅決執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問: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呢? 4、萬隆會議召開的意義
學生交流總結答案:他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
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教師總結:萬隆會議為與會國提供了難得的相互接觸的機會,使亞非國家能夠
自由地互相接觸。這種面對面的接觸促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萬隆會議的成就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的結晶,是與會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 板書設計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
遭遇相同:
曾經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問題相同:
如何發展國家經濟,維護民族獨立,促進世界和平.異
社會制度不同建設道路不同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周恩來
1、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局勢:①建國第一年就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②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采取外交孤
立政策。
3、外交成就:①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1954年,把和平共處五行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
基本準則。
③1954年以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5年出席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