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16.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_遼寧省 - 大連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16.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_遼寧省 - 大連
第16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的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知道南昌起義,講述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課題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八七會議等基本史實;了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經過和井岡山會師的重要意義;理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開辟了井岡山道路,認識這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文字材料等方式獲取有效信息,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井岡山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找到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這是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同時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要不屈不撓,善于總結經驗、教訓;體會井岡山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軍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重點 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
難點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
導 入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但是對于中國近代史來說,走的人多了也不一定成了路。
思考問題。 比如說農民階級愛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地主階級自救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究竟哪一條道路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實踐的檢驗呢?今天所學的道路能否行得通?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2
8
8
新 授 第一幕:探路 城市or農村
城市道路一: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結果和意義。 八七會議——指明方向 城市道路二: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結果和意義。
閱讀課本75頁,回答南昌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和結果。
閱讀史料,分析南昌起義的意義。
學生讀課本了解八七會議的相關史實。
學生閱讀課本,回答秋收起義的相關內容。
展示南昌起義的表格
給出材料,歸納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講述八一建軍節的由來。 展示八七會議的表格,總結內容,為共產黨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歸納兩次起義的結果均失敗,面對強大的敵人,走城市起義的道路行不通。
出示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培養學生的歸納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史料實證歷史發展的事實。
新 授 第二幕:轉向農村 創建根據地
進行武裝斗爭 進行土地革命 建立紅色政權 一、農村根據地的創建 三灣改編
井岡山精神以及十幾塊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武裝斗爭 井岡山會師 軍隊名稱 游擊戰爭 古田會議
三、土地革命
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的影響。 四、紅色政權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第三幕:正確之路——井岡山道路
武裝斗爭是形式,土地革命是內容,根據地是陣地保障。
閱讀史料,了解毛澤東總結經驗教訓,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
閱讀史料,思考為什么要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 讀課本,知道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從歌謠總結井岡山精神。
閱讀課本,了解井岡山會師,知道中國工農紅軍的創建。 閱讀課本,知道古田會議的內容。
看表格分析下列
⑴ 表格反映了怎樣的土地現象?
⑵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怎樣才能在農村立足?
閱讀課本回答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時間、地點、內容及意義。
讀史料理解工農武裝割據的含義
啟發學生逐條分析史料,得出井岡山的優點,適合建立革命根據地。 歌謠反映了井岡山斗爭時期遇到了哪些困難?在戰勝這些困難的過程中,體現了戰士的什么精神? 補充軍隊名稱的變化,了解這段歷史。
毛澤東采用游擊戰 建黨建軍的原則——思想建黨,政
治建軍。
出示表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以工農為主體的人民民主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管理國家的初步嘗試。它的出現標志著國共政權對峙的正式形成。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辟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史料實證
體會井岡山精神,繼承和發揚精神井岡山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通過補充軍隊名稱,讓學生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
通過分析表格,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即論從史出。 歷史事實 歷史解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時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在講課之前,我充分準備相關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了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全方位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導學、處處質疑,以恰到好處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進行理性的思考和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能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讓學生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