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華民國的創建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歷史人教八年級上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成都外國語學校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歷史人教八年級上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成都外國語學校
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教案
姓名 | 肖仕華 | 課題 |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 | ||
教學目標 |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基本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探討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前后反專制的斗爭,體會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2、能正確認識近代中國國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
||||
教學 重點 |
中國民國的建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
教學 難點 |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 | ||||
教學內容與方法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導入 在多媒體上展示如下圖所示的圖片;
通過展示孫中山的圖片,回顧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提出問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任務有沒有完成?接下來該做些什么事情?
1、中華民國創建的背景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武昌起義之后,成立了湖北軍政府,辛亥革命勝利后,十幾個省相繼獨立,把中國的國土分開了,在這樣的情形下,需要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 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概況 教師提出問題“統一的政府要如何成立?由誰成立?成立之后是如何的?”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答案。 創立民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即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議會制共和國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講述孫中山能成為臨時大總統的史實。 3、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的概況
公元紀年 = 民國紀年+1911年 民國紀年 = 公元紀年 -1911年 教師提出問題紀年改革有何意義?引導學生思考。 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由各省的會議代表任參議員。教師解讀臨時參議院的內涵,講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4、補充南京臨時政府的相關知識 南京臨時政府的人員構成與性質:包括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種勢力。是一個資產階級政權,代表資產階級的意志和利益。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南京臨時政府的改革措施: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開展資產階級文化教育、 改革社會風氣。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提出問題:怎樣看待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政策?與學生一起分析材料,抽取學生回答問題,歸納總結其外交政策:其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南京政府對外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引導學生做筆記。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武昌起義爆發之后,清政府十分的恐慌,于是派遣袁世凱率領軍隊南下去鎮壓革命派,接連拿下了漢口和漢陽兩座城市,此時袁世凱的一些計謀,促成了南北和談。 英、美、日、俄、德、法等國駐華公使聯合對和談施加壓力,聲稱"中國的戰爭若持續下去,將有危于外人的利益與安全",提出"須早日解決和局,以息現爭",其主要矛頭指向南方革命當局。 在革命派內部,妥協思想也已占上風……財政困難使南京臨時政府硬氣不起來,帝國主義干涉的陰霾更令革命黨人氣短(各國軍艦在長江示威)……大多數革命黨人終于在帝國主義的威脅下屈服。 ——李侃《中國近代史》 “謂袁不可信,誠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貴族專制之`滿洲,則賢于用兵十萬。” ——孫中山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時任清政府內閣大臣袁世凱取得帝國主義列強支持,對新政府采取軍事進攻和政治訛詐手段施壓,為了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最大程度減少對國家的破壞,孫中山答應如清帝退位,袁宣布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為大總統。 教師展示流程圖,清帝在袁世凱的軟硬兼施下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3月11日公布實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臨時政府遷北京。 教師展示袁世凱的就職宣誓詞“民國建設肇始,百凡待治。世凱深愿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愿望,蘄達國家于安全強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 ---袁世凱北京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宣誓” 提出問題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提出哪些條件? 臨時政府設在南京 臨時大總統到南京就職 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引導學生探索這些條件袁世凱有沒有遵守。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月11日頒布?目的是什么?” 教師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 第一章“總綱”,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講解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四者之間的關系,解釋三權分立的原則。歸納出主權在民的關鍵詞。 第二章“人民”,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人民所獲得的權利,講解平等、自由原則,否定封建等級。歸納平等、自由關鍵詞。 據關鍵詞分析,說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哪些影響?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探究:有人說,沒有孫中山的拱手相讓,袁世凱就當不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不會落入袁世凱的手中。孫中山到底該不該讓位給袁世凱? 提供四則材料 材料1:1911年新軍總兵力不過13.18萬人,袁世凱的北洋系新軍有7.45萬人,成為新軍的絕對主力。 材料2:帝國主義各國采取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對革命政權施加壓力。 材料3: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也乘機向革命派進攻。 材料4:孫中山被迫對袁世凱妥協退讓,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可以保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分析材料得出結論 袁世凱能夠成功竊取革命果實是因為袁世凱掌握軍隊和實權,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立憲派和舊官僚的進攻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妥協。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以及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
學生聯系前面知識思考并回答 學生閱讀圖片材材分析當時形勢并得出結論。 師生一起解決上述問題,并指導學生在課本上相關文字處做好標記。 學生閱讀教材,和老師一起完成填空 學生要掌握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式,能夠計算。并且從國家紀年方式的改變感受到其中的意義。 學生掌握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的意義,做好筆記。 材料解讀,降低問題難度,化難為易,學生有理有據,認識更為透徹。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在課堂中課堂的積極性 學生認真聽老師分析當時形勢,充分感知領導人的智慧,閱讀材料,歸納材料 學生通過看流程圖,掌握歷史史實。 學生閱讀教材和材料,歸納總結,思考問題,找出答案 學生閱讀教材,與教師共同分析材料,記筆記。 學生探究,思考問題,分析材料,做筆記 |
通過教師的回顧與引導,從學生思考問題入手引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引起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興趣與期待。 通過簡單的知識回顧把之前所學的知識與本節課的知識聯系起來,避免學生在認知上出現一個斷層。 材料展示充分理解辛亥革命的不同尋常。 表格整理,簡明扼要,幫助學生識記。 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的換算是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學生需要掌握。 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理解知識。 分析材料,學生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通過歷史史實分析的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培養學生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
板 書 設 計 |
![]()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課 后 反 思 反 思 |
教學設計總是按照教師的愿望去設計和規劃,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會遇到更多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需要解決,這需要教師在備課基礎上不斷閱讀更多書籍,更新知識,拓展知識面,吸收新的理念并加以完善和創新,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個成長中的教師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靈活地發揮自己的特長。每一堂課都是一次鍛煉的機會,能夠接受自己的不足并改進,從而最大程度提升教學水平。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