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冷戰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冷戰》安徽省 - 銅陵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歷史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冷戰》安徽省 - 銅陵
第16課 《冷戰》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的第一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國家利益的不同,美、蘇兩國從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敵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實力大增,妄圖稱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蘇聯同幾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華沙條約組織。至此,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本課知識點較多且瑣細,教師從冷戰的發生、德國的分裂、北約與華約對峙三個方面開展教學,達成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銅陵市第五中學九年級。九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缺乏深度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授課中有必要借助多媒體再現歷史情景,以增強歷史知識的直觀性,加深學生對史實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支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并積極引導、關注、點撥,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冷戰的內涵、美蘇推行冷戰的原因、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知道德國分裂的進程與影響;知道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與影響;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歷史材料,認識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和素養。 2.過程與方法
引導識讀《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示意圖》和相關歷史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了解德國分裂相關知識。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探究活動,分析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歸納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具體表現,探究冷戰政策帶來的影響,提高學生歸納概能力并加深對美蘇冷戰對峙格局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四、教學重難點
2
教學重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及其表現。
教學難點:對杜魯門主義本質的認識和德國分裂的實質。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人們歡慶二戰即將勝利的圖片和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時任美國駐蘇參贊凱南對身邊的記者說的話,“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其實戰爭才剛剛開始。”歷史果真如他所言,一場新的“戰爭”就要來臨,這就是“冷戰”。教師解釋“冷戰”一詞的由來。 (設計意圖)人們歡慶二戰即將勝利圖片和凱南的話在同一時代背景下形勢比對反差,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究本課內容的興趣。 【講授新課】 一、冷戰的發生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冷戰的時間、交戰雙方、狀態,分析冷戰的內涵,并強調雙方是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而不是美蘇兩國。
教師設疑:冷戰是怎樣發生的呢?
借用丘吉爾用“巨大的俄國熊”“可憐的英國小毛驢”和“巨大的北美野牛”的比喻并展示二戰后蘇美實力的圖文資料,史料實證,讓學生了解二戰后的國際形勢。進一步展示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蘇聯領袖斯大林的重要講話,引導問題探究。
1. 冷戰的原因
合作探究一:冷戰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1.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2.蘇聯成為美國稱霸的障礙。3.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對立。4.大戰剛剛結束,人心思和。
(設計意圖)通過圖文傳達的信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冷戰的背景和美蘇對抗不可避免的原因。培養學生歸納、綜合整理問題和合作探究能力。
而美蘇“冷戰”的信號則是丘吉爾發表的一段“鐵幕演說”。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杜魯門陪同下前往美國富爾敦發表《和平砥柱》演說,呼吁英美結成同盟,共同對付來自蘇聯的共產主義的挑釁和危險。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宣讀咨文則被視為冷戰的開始。
2.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多媒體展示杜魯門宣讀的咨文,引導學生分析咨文內容。
教師設疑:1.美國干涉他國內政以什么作為幌子?2.“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的自由”的實質是什
3
么?3.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作什么?實質是什么?
教師總結杜魯門以意識形態的辭藻來掩飾美國全球擴張、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企圖的實質、影響及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標志著冷戰開始,也是冷戰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師展示二戰后西歐滿目瘡痍、蕭條的圖片,并表示美國對此感到憂心忡忡!為什么?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展示馬歇爾計劃的相關材料、圖片,引導學生探究。
合作探究二: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的目的是什么?馬歇爾計劃有什么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1.目的:復興歐洲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遏制蘇聯,稱霸世界。2.影響: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材料、圖片,合作探究,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和影響、它也是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培養學生歸納、綜合整理問題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師設疑:為什么美國總統杜魯門說:“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二者的本質目的是一樣的。即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
(過渡)二戰后的美蘇冷戰加劇了世界緊張形勢,而德國的分裂即美蘇冷戰的結果。 二、德國的分裂
展示二戰后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的地圖。
教師提問:對德國的分區占領依據哪一國際會議的內容?(雅爾塔會議)
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美、英、法三國與蘇聯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引發“柏林危機”。
1.“柏林危機”
教師設疑:“柏林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是什么?
1948年2月,美、英、法三國計劃將占領區合并,準備發行貨幣,籌建政權,引起蘇聯的抗議,6月,蘇聯切斷西占區與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應煤、電、食品等生活物資,美、英立即對蘇占區實行反封鎖,“柏林危機”爆發。
展示圖片《負責柏林空運的C-54運輸機降落柏林》《柏林危機時德國人正朝天看著盟國運輸機》當時,蘇聯沒有封鎖空中通道,美、英通過空運向西柏林供應物資。美國也沒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蘇聯對水陸交通的封鎖。讓學生感受到在冷戰的背景下,雙方都留有余地。
教師提問:“柏林危機”最終通過美、蘇秘密談判得到解決,結果怎樣?有何影響?雙方同時解除
4
封鎖。結果是在這樣背景下德國分裂了。
2.德國分裂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教師展示德國分裂的地圖,通過學生識圖直觀認識到德國分裂的結果。德國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合作探究三:為什么說德國分裂是冷戰的產物?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杜魯門主義出臺后,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美蘇在歐洲劃分各自勢力范圍,美國與蘇聯分別支持建立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
(設計意圖)以柏林危機背景講述的鋪墊,通過合作探究,學生理解了德國分裂是冷戰的直接產物,是大國意志和強權政治的體現。
教師強調美國把歐洲作為冷戰的重點,而在亞洲局部地區美蘇兩個集團則展開了熱戰,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
(過渡)德國分裂、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只是美國推行的冷戰政策的一個縮影,隨著冷戰進一步的發展,即美、蘇兩國又建立起以它們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則使國際格局產生了變化。 三、北約和華約的對峙
1. 北約與華約的建立 引導學生閱讀本小節內容
教師設疑:美國建立北約的原因是什么?
美國把歐洲看作全球戰略的重點和遏制蘇聯擴張的第一線,而尚未復蘇的西歐各國也需要美國的援助。
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教師展示北約組織建立的圖片和《北大西洋公約》的部分內容。
教師提問:根據北約的有關規定,說說北約組織的最突出特點是什么?集體防御,美國和加拿大聯合西歐一些國家共同與蘇聯抗衡 。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北約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軍事政治集團,它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
教師展示“北約擴張”、“北約軍演”圖文資料,通過史料實證北約組織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
對于北約的建立,蘇聯和東歐國家有什么反應?蘇聯也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簡稱“華約”。
5
教師展示華約組織建立的圖片和《華沙公約》的部分內容。
教師提問:根據華約規定,最突出特點是什么?該組織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集體防御;既用來同美國和西歐抗衡,也可以進一步控制東歐。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華約性質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軍事政治集團,它的建立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教師展示華沙條約組織相關圖文資料,通過史料實證華約組織的實質。
引導學生完成圖表:美國為達到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目的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
(設計意圖)通過完成表格,整理總結冷戰政策,使學生條理清晰的理解冷戰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表現,理解冷戰已經全面開始,為后面講解新的國際格局兩極格局的形成做鋪墊。
教師設疑:兩大軍事集團的先后成立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什么影響? 2.兩極格局的形成
教師展示《北約與華約成立后時局圖》、組圖《兩極格局下的世界》,引導學生查看中立國、北約成員國、華約成員國,視覺直觀感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身處相應的陣營,所以北約與華約的相繼建立,標志著美蘇全面冷戰對峙的兩極格局最終確立起來,使冷戰帶有明顯的軍事對抗色彩。
展示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四:冷戰中兩極格局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帶來了世界的動蕩不安,威脅了世界和平。美蘇互相牽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推動了科技發展。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材料,歸納、綜合整理問題和合作探究能力,全面客觀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利與弊。
全課總結:二戰初期,美國為了稱霸世界,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推行了冷戰政策。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給世界和平帶來巨大影響,由于雙方勢均力敵,使世界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局面。冷戰雖然已經結束,但是美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思維,即冷戰思維依然存在,因此各國要摒棄社會制度和思想意識形態分歧,和而不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而遏制霸權主義的最強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板書設計】
第16課 冷戰 一、冷戰的發生 二、德國的分裂 三、北約和華約的對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