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冷戰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6課冷戰-新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16課 冷戰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冷戰的內涵、美蘇推行冷戰的原因、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知道解德國分裂的進程與影響;知道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與影響。
2.過程與方法:教師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以“明確學習目標——導入新課——新課教學——合作討論——分析影響”為主線,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歷史材料,認識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和素養。
【教學重點】冷戰的含義及過程 【教學難點】冷戰下的世界
【學情分析】此次授課選擇了我校初三1班,初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達,對世界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們的認識多為感性認識,需要教師經過課堂教學將其升華為理性認識。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可是能力不高,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更加合理的材料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 講授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 習題訓練法
【課時計劃】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二戰后,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的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從戰時的同盟發展到了冷戰時期的敵對,到底他們之間的關系有怎樣的變化?美蘇關系對世界局勢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學習冷戰。
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座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
二、新課授受
1.冷戰的含義: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冷戰的原因:①二戰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
②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 ③強大起來的蘇聯,成為美國稱霸的障礙。 ④國家利益的沖突
⑤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對立 3.冷戰政策:①政治: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美蘇
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開始——美國在全球擴張勢力的宣言書。
②經濟: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牽制蘇聯 ③軍事:北大西洋公約——1949年5月,美國聯合加拿大和西歐10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④形成:1955年5月,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等8國在波蘭首都華沙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稱《華沙條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4.冷戰之下的世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德國的分裂 三、新課鞏固
1.1947年,美國總統提出運用自己強大的實力援助“自由”國家,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冷戰戰略是
A.成立歐共體 B.成立華約組織 C.成立北約組織 D.出臺杜魯門主義 2.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的標志是 A.“北約”成立 B.馬歇爾計劃
C.杜魯門主義出臺 D.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教師對歷史課堂教學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材料分析的能力。同時要注重歷史和現實的有機結合,在歷史教學中體現出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充分起到讓歷史指導現實的作用。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