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題破山寺后禪院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題破山寺后禪院》河北省 - 石家莊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部編本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寫破山寺后禪院,詩人層層深入著力營造的是一個幽深靜寂的意境,在這過程中,詩人內心的雜念也被一層層地剝除,最終,歸于寧靜,歸于清純,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想遠離塵世的隱逸情懷。這是一首通過環境描寫表達作者心境的詩歌,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二、學生學情分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詩面對的是一群成長在無憂無慮的少男少女,與他們生活的時代差距大,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通過環境描寫表達作者心境的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另外,還考慮到初二后半學期的學生,不再像初一孩子那樣活潑,在問題的設置上需要下功夫,合理設置教學活動,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三、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互相滲透和協調發展。我擬定了本詩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誦讀詩歌,讀出詩歌的節奏,了解詩人常建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通過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學會品味賞析詩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正確對待社會與生活。
2、教學重點:
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3、教學難點:品味與賞析詩歌中所表現的”靜”,理解詩歌的言外之意。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圈點勾畫批注法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讀詩嗎?我是從小就喜歡詩的,我也喜歡寫詩,今年春天跟詩友們一起到平山美麗鄉村李家莊采風時,看到美景不由地提筆寫了這兩首“七絕”,在這里跟同學們分享一下(PPT出示)。詩是凝練的語言,詩是崇高的思想,詩是樸素的哲理,走進詩歌的世界,你的生活會更加美好;走進詩歌的天堂,你的靈魂將得到升華。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感受詩歌的魅力!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效率。”我的導入設計不僅在于激趣,還在于激思,激情,激活他們的思想,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為本課的順利進行作準備。用自己的文學作品,調動生活素材來引導學生一起感受文字的魅力,進入詩歌的學習,相信學生也會有所感。)
(二)、作者背景介紹、解題。
1.作者情況:播放微課常建介紹,學生認真觀看,捕捉信息,填空。 常建,唐代著名詩人,著有《常建集》,與王昌齡同榜進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隱居作詩。他的詩以山水、田園為題材,現存五十多首。《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在他游覽破山寺時所作,這是他的代表作。
2.觀看有關“破山寺”的視頻。解題:破山寺,即興福寺,古址在江蘇常熟虞山北麓。后禪院,禪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講經、供佛,后院即“后禪院”,為僧人居住區。那么,“題”字是什么意思?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寫破山寺后禪院。)
(設計意圖:用微課和視頻更直觀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捕捉信息也訓練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三)、學習活動
項目一:讀熟一首詩 項目實施:
1.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教師先范讀) 要求:自主讀詩,小組成員互讀,全體同學齊讀。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中強調:“讀的用處最廣,語文教學中應特別重視它。”由此可見,“讀”是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核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讀。)
要朗讀好詩歌就要以理解詩歌內容為基礎。接下來,請同學們把這首詩翻譯出來。
2.意讀:讀懂內容、讀出感情。 要求:小組內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句話強調了整體把握詩意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進行詩意把握,是閱讀教學中必要的重要步驟。)
譯讀詩歌,讓我們了解了詩歌內容,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作者在游覽破山寺時寫了哪些景物?(板書: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徑 禪房 花木 山光 鳥 潭影 鐘磬音) 這些都是描寫后禪院的環境,這種環境給我們什么感覺呢?(幽靜)板書:環境(靜)接下來我們來繼續讀詩,來讀懂一種“靜”。
項目二:讀懂一種“靜” 項目實施:
靜是一種環境,靜是一種感受,靜是一種境界,靜是一種超脫……你在這首詩的那些地方感受到了這美麗的“靜”?
要求:結合詩歌,運用平時學的賞析詩歌的方法,圈點勾畫,適當做些批注。小組討論,組長組織,推選發言人。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讓課堂更自由,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這一環節是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通過大家的討論賞析,我們明白這首詩不只是描寫后禪院幽靜的環境,也寫出了作者的心境,可以用詩中的哪個字來概括?(空)板書:心境(空)。接下來,請同學們面帶表情地再來朗讀這首詩,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本詩通過寫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徑、花木、山水等景物,運用以靜顯靜、以聲襯靜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自然高遠的境界。抒發了詩人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四)拓展延伸
常建在仕途不順時,選擇了忘卻世俗,回歸自然,追求心靈的寧靜。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的困難與挫折是怎么處理的?(學生各抒己見)
小結: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無論怎樣,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保持心靈的空靜,正確對待社會與生活。
“空”是什么?是禪。“禪”又是什么?不受外境的誘惑,這個叫禪。身在俗世,只要我們在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凈,不起爭執,不起分別,能靜下心來做事,一樣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最后送大家一首自己寫的小詩,一起共勉(PPT出示)。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詩歌和了解作者,讓詩歌與學生生活接觸。讓詩歌融入學生的生活,并繼承延續下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