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在社會中成長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二框《在社會中成長 》浙江省- 海鹽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二框《在社會中成長 》浙江省- 海鹽
在社會中成長
課型:新課
課時:1課時
授課對象:八年級
課程標準
我與國家和社會(一)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
1.1 關注社會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 1.6 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公益活動,自覺愛護公共設施,遵守公共秩序,有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精神。
教材地位
作為八年級上冊教材的第一單元,本單元對社會生活的理性闡釋,具有統領全冊教材的地位。基于對社會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認識和思考,本單元為后續各單元關于社會規則、社會責任和國家利益的探討提供了邏輯起點和認識依據。本課是人教版八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二框,學生認知從個人、家庭、學校延伸到社會。要求學生樹立社會意識,培養親社會行為。
學情分析
從初中生所處的成長階段來看,進入八年級,他們的身體發育普遍趨于成熟,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不斷增強,但由于處于青春期,個人意識強烈,社會觀念還不強,但是又渴望突破家庭和學校,走向社會,而又缺乏社會化的實踐能力。所以本課要學生明確社會是個人成長的課堂,是人由自然的生物個體轉變為社會人的必要條件,引導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以積極入世的態度參與社會事務、實現人生價值。
設計理念
道德與法治課堂倡導通過生活現象,突出情感體驗,進而實踐道德的特殊價值。因此我的設計理念就是把道法課堂生活化,貼近學生社會生活,突出情感體驗并實踐道德,培養道法學科素養。
教學思路
整個教學設計歸宿是超越知識,指向價值教育。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料:自閉癥兒童的變化,引導學生了解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每個人都要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幫助我們健康成長,我們要在社會課堂中成長。再通過班級學生以往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素材:愛心義賣活動,讓學生暢談,使其明白必須要親近、服務和奉獻社會,積極養成親社會行為,也有利于我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要在社會中成長。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社會化的含義,懂得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應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實現個人成長。知道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掌握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能夠自覺培養自己的親社會行為。
2.能力目標:提高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運用已有經驗分析問題,逐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學習在社會交往和實踐中鍛煉自己,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做準備。
3.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有了解、關心、融入、服務、奉獻社會的意識和愿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重點:養成親社會行為。 難點:在社會課堂中成長。
學法指導
案例分析法: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明確社會化的含義及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
討論法:展開探究性討論,對親社會行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認識。
師生對話的形式:學生回顧愛心義賣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師生暢談的過程中得出
教學流程(一)在社會課堂中成長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社會化的內涵及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關系。 新課導入: 教師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一段優美的音樂。介紹主唱——“星星的孩子”。 教師設問: 1.你知道為什么稱其為“星星的孩子”嗎? 出示其自閉癥的資料及現在張駿林的生活作對比。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材料思考: 2. 張駿林身上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他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3.他的這些變化離不開哪些人對他的幫助?他們分別給予了他怎樣的幫助? 循著老師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能跟我們正常地交流,還能自己去銀行取錢,去圖書館看書,還能自己洗衣服。 說明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得到提升。 閱讀教材,根據老師要求,思考問題并回答: 學生1:媽媽。照顧兒子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 學生2:阿姨叔叔們。鼓勵,社會愛心人士,免費支助他。 學生3:老師開始輔導樂理知識并鼓勵他。 以問促思,埋下伏筆。 運用孤獨癥天才張駿林的例子,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時事,創設情境親切自然而有針對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渴望學。 教師通過不斷的引導、追問,讓學生感受社會
生活與我們密不可分,
明白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父母、朋友、社會的幫助,都要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感悟社會化的過程,加深理解
社會化的含義,明確社會化的途徑,利于學生主動進行社會化學習,進一步突破本課的難點。
參與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情景演繹法:學生模擬愛心義賣活動現場的片段,知道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及意義。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愛心義賣活動的資料、作好課前預習。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初步認識親社會行為
張駿林回饋社會。 播放視頻:張駿林的愛心義演。設問:
4.他是如何回饋社會的?
學生:舉辦個人愛心義演、做慈善捐款。
旨在讓學生學會在得到他人幫助的同時也要回報他人,為社會做
奉獻,初步感知親社會行為的含義,為接下來學習親社會行為作鋪墊。
(二)養成親社會行為 1.初識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含義。
出示親社會行為的概念。 設問:
5.在座的每位同學我們比張峻林更幸運,你們在社會他人的幫助下健康快樂的生活,我們有參與過類似的公益活動嗎?
學生:愛心義賣活動
通過回顧參與愛心義賣社會實踐活動感受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及其重要性。
2.再現親社會行為
懂得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及重要性。
教師設問:
6.你知道我們學校的愛心義賣活動的所籌善款的用途嗎?
教師對愛心義賣活動進行補充:我們學校的愛心義賣是將家中閑置的物品拿到學校進行義賣,所得收入以班級為名義存放到學校的愛心基金中去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7.你當時捐獻了什么物品?為什么想到捐獻這個?
出示班級部分同學觀點,設問:
8.你如何看待他們的觀點?進行小組討論
學生1:書籍/娃娃/玩具……我自
己已看過/用過,仍了比較可惜,如果拿來捐獻有人買的話,既可以奉獻愛心,又使它獲得再次利用,更加環保,一舉兩得。
學生2:我做了愛心書簽。既奉獻了愛心,又提高了動手能力。
學生3:我沒有帶東西,但是我和
同學們在現場為大家進行了才藝表演。增強了自信心,也向同學們展示了我們的才藝,得到他們的認可。
………
學生1:奉獻不分大小,貴在有愛
心。
學生2:能力有大小,只要盡己所能為他人排憂解難、奉獻社會,就是一個值得稱贊的人。
此環節通過學生分享自己參與的愛心義賣實踐活動,重點突出學生在義賣過程中的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和親社會行為帶來的收獲與成長,使學生明白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通過生活現象,突出情感體驗,實踐道德,進一步落實本課的重點,也培養了道法學科的學科素養。
教師引導:9.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它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材料:愛心義賣進
行時廣播提醒,學生閱讀材料,教師設問: 10.廣播里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教師繼續引導:
11.為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秩序和保護環境?
學生3:學好知識的同時,也要積
極參加公益活動,有助于養成親社會行為,幫助成長。
學生4:不僅要讀好書還要關心社會發展。
學生:遵守秩序、保護環境。
學生:增強我們的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
通過學生激烈的討論,激發學生之間不同觀點的碰撞,從而正確地認識愛心義賣活動的目的。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角色、情境表演,得出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及意義。
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和情境演繹,請學生回答他們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有什么收獲。
推銷員情境表演,教師設問:
12.同學們,你們為什么評他為金牌推銷員?
學生通過角色重現和現場演繹,回答:
管理員:擺攤收攤要秩序井然、商品歸類陳列整齊有特色、維持好現場秩序。
收獲:我更加學會了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用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公共場所要遵守秩序,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收銀員:記賬收賬。 收獲:做事要認真負責。
學生1:聲音洪亮。 學生2:講誠信。
學生3:打折扣、送禮物。 學生4:禮貌待人。
展示情境材料,結合自身實際,更容易讓學生懂得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及其意義。
將情境表演對話再次出示,讓學生從對話中去提煉有效信息并進行分析,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3.感悟親社會行為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承轉:除了剛才的管理員、收銀員和推銷員三位同學之外,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收獲滿滿……
感悟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及意義。 教師 設問: 13.你收獲了什么? 學生1:我收獲了書籍,既奉獻了愛心,也可以通過閱讀增長知識。 學生2:我買了玩具,可以回家和弟弟妹妹分享。 學生3:我明白了奉獻愛心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我們作為中學生要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不斷的養成親社會行為,才能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學生4:……
通過感悟本次愛心義賣活動,讓學生再次理解和感悟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帶來情感的升華,使學生深刻體會親社會行為的價值,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從而彰顯社會教育的意義。 承轉:這些就是我們同學們在此次愛心義賣活動中的親社會行為的感悟。愛心義賣后,老師知道武中的沈同學家中非常困難,于是在其班里宣布,他會受到學校愛心善款的資助,可是沈某對此卻非常反感……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設問:
14.為什么沈某會感到反感?
15.你覺得如何表達愛心,容易讓他人接受?
播放沈同學的感謝音頻。
學生: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私下和沈同學說,顧忌他的自尊心。
讓學生明白在養成親社會行為,在幫助讓人、關心社會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顧及他人的自尊心、尊嚴。
承轉:這是我們在幫助武中的困難學生,當我們離開校園,踏上社會以后,我們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可以怎么做? 教師設問: 16.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參與哪些親社會行為的活動?
出示圖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小結: 作為青少年的你們,不僅要學習還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這些親社會行為付諸于實踐,有利于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
學生回答: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垃圾分類\公交車上讓座等。
學生齊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容。
使學生明白親社會行為并非一定是高大上的事,在我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會是在養成親社會行為。
養成親社會行為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親社會行為的培養提供理論基礎和價值評價依據,通過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樹立青少年的核心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親社會行為。
總結:在社會中成長,在實踐中養成 知識梳理,情感提升。 教師利用知識樹板書對課
堂進行小結: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社會課堂中,社會提供給我們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幫助我們健康成長,同時我們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親社會行為,也有利于我們在社會中更好地成長,所以我們要在社會生活中成長,在實踐中養成!
利用知識樹板書,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同時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條理化,也達到情感升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