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預防犯罪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教材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框《預防犯罪》(濱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教材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框 預防犯罪(濱州)
《預防犯罪》創新教學設計
課題: 預防犯罪
章節:部編教材 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課時設計
課程標準 (要求) |
《課程標準(2011)的具體要求思想品德》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 “學習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知道不履行 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理解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掌握獲得法律幫助和維護合法權益的方式和途徑,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了解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心理和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強自我防范意識”。 |
學科素養 (核心素養) |
|
教材分析 | 本課題是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的第五課《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法律是全體社會成員都要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是最剛性的社會規則,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處罰性是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任何人的犯罪行為都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 |
學情分析 | 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和態度上有偏差;青少年學生法治觀念尚未牢固樹立,一方面,學生情緒不穩定,做事易沖動,另一方面他們往往又對法律、犯罪等知識了解不多,法治觀念淡薄,如果沒有接受相關的法治教育,極易造成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青少年學生易受環境影響等心理特點及由此產生的某些不良行為,青少年學生想表現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約束自己,經常會“不拘小節”“打錯不斷,小錯不犯”,極易產生某些不良行為。如果不及時提高認識,進行糾正,就又能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
教學目標 (學生角度)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法治觀念,增強防范意識,杜絕不良行為,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遵紀守法的人。 能力目標:能夠判斷犯罪行為,能夠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知識目標:了解刑法與刑罰,認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強自我防范,遠離犯罪。 |
教學重難點 |
【教學重點】如何遠離違法犯罪 【教學難點】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罰 |
教學方法 | 教法:直觀演示法 案例教學法 討論法 |
(教法、學法) |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討論法 | |||||
課前準備 |
|
|||||
教學課時 | 1課時 | |||||
教學過程 | ||||||
【板塊一】溫故知新 導入議題 我們共同回顧違法行為分類。按違反法律類別分為行政違法,民事違法,刑事違法。行政違法與民事違法對社會危害較輕又稱為一般違法,刑事違法對社會的危害嚴重,稱為犯罪。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犯罪行為,知道其定義和基本特征,了解刑法和刑罰,要加強自我防范,預防違法犯罪。 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通過已有知識,鋪墊新知,過渡自然,銜接連貫,學生容易建立知識間的聯系,便于新知識的學習。 【板塊二】情境引思 探究議題議題(一):熟知犯罪行為 活動1:案例分析(一): 視頻播放 “疫情期間在公共場所吐口水” 思考:該行為使什么性質的行為?為什么? 教師歸納:可能是一般違法行為,可能是犯罪行為,行為特點不同,性質就不同。我們 共同看一下這兩種行為各有什么特點?其共同點是什么?有什么聯系?繪制表格對比。 |
||||||
關系 | 一般違法 | 犯罪 | ||||
共同點 |
|
|||||
不 | 對社會危害 | 危害不大 | 危害大 | |||
同點 | 情節輕微 | 情節嚴重 | |||
違反法律 | 《刑法》之外的法律 | 《刑法》 | |||
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 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或行政制裁 | 受刑罰處罰 | |||
聯系 | 他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 ||||
活動2:相關鏈接:犯罪行為的三個基本特征及特點: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最本質的特征;刑事違法性→ 法律標志;刑罰處罰性→ 法律后果。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呢了區分罪與非罪的標 準。 活動3:案例分析(二) 浙江余姚因臺風菲特釀成洪災,許多災民連飯都吃不上,社會各界紛紛對該地施以援手進行救災。在救災中,卻有一小部分災民對救災物資進行哄搶,導致別的災民無法得到救助,影響惡劣。涉嫌哄搶救災物資的一名男子已經受審,在法庭上,他稱,他哄搶救災物資也屬無奈,當時,他已經幾天沒有吃東西了。他似乎怎么也想不到,為了給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爭口吃的,不過搶了幾袋餅干,怎么就犯法了呢? 根據《刑法》第293條第一款第4項: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 重的,尋釁滋事罪有上述行為的,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思考:部分災民搶了幾袋餅干,是什么性質的行為?為什么?(學生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犯罪行為的三個基本特征,知道它們是區分罪與非罪的標準。) 活動4:案例分析(三) 通過“蛙寶網”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并定期舉辦“簽到收益翻倍賺”等活動,騙取集資參 與人信任,持續進行非法集資。 2020年10月9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孫文、高宇星集資詐騙案一審公開宣判, 被告人孫文犯集資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并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一千萬元,被告人高宇星犯集資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六個月,并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一千萬元;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依法處置后,按比例返還集資參與人;不足部分責令二被告人繼續退賠。 思考:1、以上對被告人的宣判中,分別采用了哪些種類的刑罰? 2、你知道我國刑罰還有哪些種類嗎?學生活動:閱讀案例,自由發言。 悟理:刑罰是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手段,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罰金、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管制、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
議題(二):加強自我防范,預防違法犯罪。 案例分析: 15歲的中學生陳某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自從結識了社會上一群游手好閑的“朋友”,他逐漸無心學習,經常曠課。他開始還有些自責,覺得對不起父母和老師,后來便放縱自己,并因偷東西、打罵同學等受到學校紀律處分。他非但沒有接受教訓,反而經常偷竊財物等,因此被公安機關拘留。但他仍不悔改。為了搞到錢去網吧玩游戲,他和另外兩個“朋友”竟攔路搶劫,在短短幾天內多次作案,最終因犯搶劫罪被判刑。 思考:(1)有人說,陳某是個特例,年齡小的人一般不會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會受到刑罰處罰。你認為這個觀點對嗎? (2)繪制出陳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線圖。從中我們明白什么道理? (3)分析陳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對此,我們應該怎樣做?(小組討論) (4)結合陳某案例,怎樣加強自我防范,預防違法犯罪? 答案提示:(1)閱讀P55相關鏈接可知,年齡小與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刑罰處罰的觀點是錯誤的。 (2)交損友→曠課→偷東西、打罵同學等→偷竊財物等→攔路搶劫→被判刑。 預防違法犯罪,要杜絕不良行為。
活動1:法律草案展現:未滿14周歲將不再是擋箭牌,刑事責任年齡擬調整: 12-14歲故意殺人負刑責! 2020年10月13日-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此次會 上亮相的諸多法律草案條文備受矚目,其中包括,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擬降至12周歲,擬將冒 名頂替上大學行為認定為犯罪,擬對暴力襲警行為增加單獨的法定刑,等等。 12至14歲故意殺人等犯罪或將負刑責。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1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 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應當負刑事責任。 同時,草案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草案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 |
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年齡小也需加強自我防范,預防違法犯罪,年齡不是我們為所欲為的保護傘。) 活動2:熟讀《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條和第三十四條規定,明確杜絕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 (設計意圖: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我們劃清了是非界限,標識了生活中的“雷區”) 活動3: 教材拓展:不良行為的矯正 (1)青少年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法律意識;(2)家庭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3)學校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良行為,并給予教育引導;(4)社會應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活動4: 實踐活動:矯正不良,成就完美 指出自己生活中的惡習或不良行為,并制定整改措施,教師監督,日后再對比今昔,重行為效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落到實處,檢驗自身行為,改正不良行為,杜絕違法犯罪。) 【板塊四】情境歸納 內化議題: |
|
布置作業 | 閱讀感悟P(56):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談感悟體會,并與同學交流分享。 |
板書設計 |
了解罪與罰 預防犯罪 加強自我防范 預防違法犯罪 |
教學反思 |
本課題我采用議題式教學法,講明知識點后,緊接著列舉案例,進行分析,及時的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例如,講完犯罪的基本特征,出示 了“部分災民爭搶幾袋餅干,是什么性質的行為,為什么?”很好的鞏固了新學的內容,學生把握了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講完刑罰 ,出示了第二個案例,“南京蛙寶案的一審判決”采用了哪些刑罰?除此外還有哪些種類?議題式運用最好的我認為是第二模塊的學習,分析陳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層層設問,環環相扣,明確了怎樣加強自我防范,預防違法犯罪。問題設計過程中,不斷滲透法律案例和法律條款。同時結合學生自身行為修正,實行了三維目標。 本節課開課視頻,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整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比較嚴肅的基調,這樣學生能隨時正視自己的行為。 整節課,案例、探究、升華、落實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節奏緊湊,課容量豐富,目標達成率高。 但是,本節課內容安排太多,時間上太緊,在環節的過渡上語言需要再雕琢。另外,整個課堂教師不是很連貫,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需要繼續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積累經驗。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