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以城市環境問題,成因及治理對策,城市生活垃圾為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地理選修四第1章第2節課題名稱議題研討活動式教學以城市環境問題、成因及治理對策—城市生活垃圾為例- 廣東省 - 中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課題名稱:議題研討活動式教學
以城市環境問題、成因及治理對策 ——城市生活垃圾為例
地理
授課年級 高一
教學目標
1.人地協調觀:通過了解城市生活垃圾的來源、影響及處理方式,培養學生樹立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環保意識,掌握正確的垃圾分類方法,從而形成垃圾分類減量的生活方式。
2.綜合思維:設置“垃圾分類減量”的三組議題研討課堂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整體性,全方位,多元化的辯證思維,全面科學地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3.區域認知:圍繞“城市”這一特定區域,了解生活垃圾的來源、處理和影響,培養學生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化繁為簡,結合區域特點和發展規律,更好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與地理現象。
4.地理實踐力:開展參觀垃圾焚燒發電廠、校園垃圾分類調查以及“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等研學活動,激發學生地理興趣及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生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地在真實環境和實際調查中,觀察和感悟人地協調發展。
教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本節課本內容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城市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和城市環境問題治理對策。以往的教學主要是介紹課本主要的內容,學生停留在觀看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資料去了解相關的訊息,采用傳統的背誦記憶方式去掌握相關內容。沒能通過“真情實景”進一步去升華知識,掌握實際可操作的環保生活方式,實現培養人地協調觀的目標。
教情分析:這節內容的教學方式往往是按講+記+練這樣的模式進行授課,能提高學生短時間內做題的正確率,但難以滿足新高考選拔人才的需求,也難以達到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的目標。授課過程中,可以設置多媒體元素,增加課堂的豐富度,但無法達到“真情實感”的實踐體會,從而實現思想的升華的意義。
教學內容
基于以上教學情分析,本次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架構,框架為:
內容要求 能力培養
1城市垃圾來源、分類和處理方式 1.有效獲取信息的能力 2.三個議題研討活動 2.要素綜合思維能力
2
具體為:
首先,介紹城市環境污染的原因、利用校園生活垃圾圖片展示生活垃圾的類別通過視頻了解現行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結合我校研學活動參觀情況,突出垃圾焚燒發電的優點,以此帶出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其次, 利用議題研討活動,深化相關內容,分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學生議題研討活動1垃圾分類意義重大,為什么目前垃圾分類效果不佳?加上日本垃圾分類的介紹視頻和我校校園垃圾分類的相關數據,得出掌握科學的垃圾分類方法是提高垃圾分類效率的重要舉措。
第二部分:利用圖文資料展示垃圾分類方式方法,實際在日常生活的“外賣”和“快遞”圖片操作垃圾分類,同時發現“快遞”包裝存在過度浪費的問題,進而提出第二個議題研討活動2 消費者在收發快遞時如何減小環境污染? ,補充“共享快遞盒”的相關資訊,討論得到利用可循環快遞盒和提高現有快遞包裝等措施。
第三部分:承接上述兩部分的議題研討活動,提出第三個議題研討活動3 垃圾分類減量的建議。
最后,通過“垃圾分類減量,中山人在行動”、“垃圾分類減量,龍山人在行動”、“垃圾分類減量,我們在行動”等活動圖片的展示,凸顯垃圾分類減量,人人都會做,人人都能做,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垃圾分類減量”的環保意識。
重難點
【重點】垃圾分類減量的具體方式和研討我國垃圾分類減量的建議措施 【難點】掌握垃圾分類減量的具體方式
教學環節與活動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導入
介紹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及本節課主要框架
觀PPT,思考問題:城市環境污染問題相關內容
了解城市環境污染的原因和類別,“以小見大”,突出本節課主線“生活垃圾”
3
一、生活垃圾的相關內容
多 媒 體 資 訊 展 示
觀看多媒體資訊,思考
通過多媒體資訊的展示,讓學生了解校園生活垃圾的類別以及垃圾處理方式方法
二、垃圾分類的意義
研 學 活 動 展 示
回顧研學之行
通過研學,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感受,了解垃圾處理過程以及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4
學 生 議 題 研 討 活 動 1
學生分小組從“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個方面去研討
鼓勵學生從全方位、多角度暢所欲言,尋找原因,為接下來的措施研討做鋪墊
問 卷 調 查 數 據 展 示
分析數據,得出我校垃圾分類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鍛煉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數據,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問題
5
三、垃圾分類方式方法
垃 圾 分 類 知 識 介 紹
通過圖片介紹了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
利用圖片介紹垃圾分類知識
6
實 戰 演 練
在課件上將圖片上的垃圾進行分類,發現一個問題:都是塑料制品,飲料瓶屬于可回收物,而一次性餐具屬于干垃圾,發現快遞存在“過度包裝”的現象。
利用軟件圖片可自由移動的特點,讓學生現場分類,增加課堂趣味性,同時引出問題,以及提出下一個議題“垃圾減量分類”
7
學 生 議 題 研 討 活 動 2
通過圖文
資料,獲取信息,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四.
四、我們能做什么
學 生 議 題
研 討 活 動 3
承上啟下,回顧前兩個議題,討論得出對應的措施
引導、 啟發、 總結
8
環 保 活 動 展 示
回顧近期開展的活動,表明“垃圾分
類減量”,中山人在
行動
通過學習和研討,學生掌握垃圾分類
的初步知識,認識到垃圾分類的價值,將之付諸行動。
9
龍山人在行動 我們班級在行動
垃圾分類減量,人人會做,人人能做
五、結語
10
教學評價及反思
同行方面:
一、亮點: (一)教學內容:
1.教學目標明確——注重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及人地協調觀;
2.內容編排有特色——始終圍繞垃圾分類減量進行,三大議題研討深入有效; 3.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強——注重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及環保意識的升華。 (二)教學過程
1.重視啟發、引導學生的全方位多角度綜合思考能力; 2.重視培養學生依據多媒體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3.重視對學生“垃圾分類減量”環保意識的引導和升華; 4.重視學生自主能力的鍛煉,三大議題研討以小見大,層層深入; 5.承上啟下,首尾呼應,即是知識的教學也是活動的總結。 二、建議
1.垃圾分類知識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學生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2.時間的把握上應該加強,如議題研討3預留給學生的時間較為倉促; 3.課堂練習適當增加。 學生方面:
1、研學活動和問卷調查的相關訊息沒能更好地深入利用; 2、應展示學生制作的研學報告、環保工藝品等; 3、多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觀點。 反思:
本節課的研學活動、環保日宣傳活動,由我們全體科組人員和年級精心策劃組織才得以取得順利舉辦,并取得較好的反響。從學生反饋及同行反饋來看,教學結果還是比較理想的,但我覺得有幾個問題還需要加強:
1.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研學過程中,多鼓勵學生思考發問,深入探究;
2.學生分小組議題研討活動,學生討論活躍,但沒能更好地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議題設置深度和廣度需再提升
3.本節課以小見大,圍繞生活垃圾的來源、處理方式和意義的活動和案例,通過“真情實感”去達到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但理論知識學習和課堂鞏固活動較少。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