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牛頓第一定律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4.1牛頓第一定律-建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高一物理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牛頓第一定律。
2.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并確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2.能通過生活經驗和大量事實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慣性現象的認識,樹立交通安全意識。 3.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理想實驗的魅力”“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三部分內容組成。主要圍繞力與運動的關系,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運動和力的關系問題不僅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且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人類思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指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它是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并說明了物體有慣性,使同學們感受、體驗物體具有慣性。
重點: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三、教學策略
首先以螺絲魔術實驗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好奇,進一步用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兩個偉人來強化這種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為核心,在基本的實驗事實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結論。通過慣性實驗突出慣性維持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實質。最后應用所學習的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教學資源準備
3.7V的電源、開關、兩根導線、一個手機當中的震磁;小車、氣墊導軌、斜面裝置、小鋼球、升降臺、兩個球拍、兩個乒乓球、兩個質量不等的乒乓球、汽車碰撞的視屏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主題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5分鐘) 1、 魔術展示:通過演示螺絲魔術,請同學們思考,螺釘里藏著怎樣的秘密?那就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板書課題:牛頓第
一定律
2、 學生動手
學生針對問題積極思考討論并說出自己的觀點 從生活中的實
例引出兩種對
立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兩位同學一個小組,給大家提供了一輛小車,請用你的方式讓小車運動起來。并注意觀察,當停止推小車,看看小車會怎樣。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運動的物體一定需要力來維持嗎?【演示
實驗】通過氣墊導軌實驗引入伽利略的觀點,沒有摩擦力物體就會質疑運動下去。
【學生動手】斜面實驗體驗伽利略的發現之旅
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指出物體沒有力的作用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學生討論,自主探究,設計實驗,得出結論
讓學生經歷科
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二、牛頓第一定律
【學生互動】通過乒乓球游戲競賽環節,是學生自己悟出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牛頓總結得出——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
在實驗的基礎上,學生觀察得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可以由靜止變為運動,也可以由運動變為靜止。因此力和運動的關系: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想象與科學推
理方法的結合,
發展學生的想
象概括能力,使學生敢于質疑、創新
三、慣性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
通過一段汽車碰撞的視屏讓同學們感
受慣性的存在。
利用兩個看似相同但質量卻不相同的乒乓球使同學們體驗物體具有慣性。
學生舉例: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感受身邊的物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讓學生
應用知識指導
實際的生產生活,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又掌握了哪些方法?請以為同學給大家小結。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
固掌握。提升學
生的交流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