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音響塑成,民族的意識,芬蘭頌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十單元音響塑成民族的意識芬蘭頌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十單元音響塑成民族的意識芬蘭頌
第十單元 音響塑成民族的意識(教學設計) 第19節 對祖國河山的禮贊
呂秀美
課題: 交響詩《芬蘭頌》
科目 音 樂 教學對象 高一
課時 1課時
講課人
呂秀美
單位
山西省汾陽市第二高級中學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欣賞民族樂派代表性音樂作品《芬蘭頌》,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熟悉《芬蘭頌》的主要音樂主題。
2、過程與方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分組探究回答,達到師生互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音樂情緒,激發學生民族的民族熱情,能夠接受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
二、教材分析
《芬蘭頌》創作于1899年,是西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899年,處于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于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芬蘭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這首舉世聞名的杰作,曾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訴說位于北極圈的這個小國為生存而進行的殊死斗爭,并使全世界確信芬蘭不是沙俄統治下的一個附屬國,它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
三、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情感積累,對音樂作品有了更深入的探討能力和愿望。但大多數學生過于浮躁,就這部作品而言,無論從作曲家到作品背景,學生都很陌生,本課一定讓學生靜下心來聆聽音樂和思考祖國和民族的問題,才能真正的實現本節音樂的審美需求。
四.教學策略方法與學習指導
1. 課前布置學生利用課本及網絡資源,進行知識準備。
2. 輔助視頻資料的播放,在視覺感官上引導學生感受西洋交響樂隊。
3. 以聆聽,學唱音樂主題,感受音樂情緒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引導學生學習了解民族樂派作品,從而激發學生對本國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情感。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
難點:幫助學生從音樂要素及作品背景等方面入手進行賞析。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導入:芬蘭風景圖片 1.提問導入 2.出示板書
學生感受其民族風情
創設課堂情境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簡介西貝柳絲生平,提問: 西貝柳斯被譽為什么?
學生通過視頻資料來回答 為初步聽賞作品做準備
1.認識《芬蘭頌》結構,指出重點欣賞部分。
2.播放音樂片段,“圣詠主題”這段音樂給你最具體的感受是什么?這種感受作曲家是通過哪些音樂要素呈現出來的?
3.和學生一起視唱這個音樂主題
4.這個作品中的“頌”又是如何體現的?聽音樂,和學生一起探討“頌歌”主題。
(這段旋律后來被填上了歌詞在芬蘭人民中傳唱。)
指導學生聆聽,分析,演唱兩個主題
1.學生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 (殘暴,苦悶,壓抑等) 從音樂要素方面鑒賞作品。
2.學生視唱“圣詠”主題
學生聽音樂和老師一起探討 觀看視頻,感受這一頌歌主題, 感受芬蘭人面對外侮的堅強不屈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
視唱“贊美詩”主題,從旋律中感受熱愛和祝福之情。
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簡介作品體裁:交響詩
學生瀏覽課本內容回答
幻燈片展示:西洋樂器
交響樂隊排列
學生討論作答 為后面內容做鋪墊
呈現整首樂曲
學生觀看交響樂隊演出視頻,結合 作品創作背景,熟悉主要音樂主題的基礎上完整欣賞,展開豐富想象。
進一步體會和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請同學們自由討論,交流感受,你聽到了些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在老師啟發下梳理作品主線
分享感受,促進學生交流。
課堂小結:
民族樂派產生背景,創作題材,代表性人物及代表作品 學生展示課前自主學習搜索到的資料,小組派代表發言。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拓展與探究:
1. 名人名言
2. 延伸到中國民族音樂
師生交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的滲透。
七、教學反思
1. 本節內容是西方的作品,學生比較陌生,在聆聽欣賞的過程中,能引起共鳴的地方少,所以盡量引導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掌握主要知識點,從而在音響中喚起熱愛祖國,進一步弘揚本民族音樂的意識。
2. 教師課堂組織語言,表達語言能力有待提高。
3.感覺課堂內容容量大,稍緊張些。如果安排兩課時,會考慮略講教材上另外一個作品。
八、板書設計
音響塑成民族的意識
《芬蘭頌》西貝柳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