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垃圾分類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一政治生活-垃圾分類,我們一起來—感受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一政治生活-垃圾分類,我們一起來——感受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北京
2018年3月北京市區聯合視導教學設計
1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垃圾分類,我們一起來——感受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學科 思想政治
學段:高一第二學段
年級
高一年級
教材 書名: 《政治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年 7 月
教學設計參與人員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遵循“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新課程核心理念,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
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以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呈現,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歷練中自主思考、感悟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提升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手機等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育資源和教育空間,通過垃圾分類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公共參與的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1.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
《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綜合探究部分。在此之前,學生經學習了公民可以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途徑和方式參與政治生活。依法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學生學習第一課已經懂得:在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參與政治生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這就為綜合探究的學習做好知識鋪墊和準備。在兩課內容的基礎上,感悟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在第一單元的政治生活教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本框教學內容的處理及依據
本框的教學主要探討有序與無序政治參與的區別。我在講這一內容時,主要想讓學生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用身邊的生活引導學生政治學的思考“我們為什么要政治參與”、“如何有序政治參與”,感悟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從而把抽象的理論生活化,突破了教材已有的知識體系,通過整合垃圾分類的實踐活動材料,用學生的真實生活講教材知識,形成對理論的認知。
學生情況:
1.學生學習基礎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政治生活第一單元的知識,初步掌握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相關知識,這為本課教
2018年3月北京市區聯合視導教學設計
2
學目標的落實奠定了知識基礎。
2.學生能力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一定的探究能力,協調合作能力。但學生普遍的問題是缺乏政治生活經驗,特別是16歲左右的中學生參與國家民主生活的機會還不多,我校實施生態文明教育,高一政治組開設“模擬政協”的校本選修課程和社團活動,垃圾分類作為校本選修課程,我作為這門課的開設者,學生參與我設計的這門課,親力調查,有話說。
3.學生心理分析:
學生學習了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對“我”的當家作主在心理上可能存在疑惑,缺乏政治認同感和參與的意識。
教學方式:合作探究法 訪談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 技術準備:多媒體
1.采訪順義區市政管委關于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措施、以及實施情況; 2.調查“順義區垃圾分類”情況,發現問題; 3.整理、搜集相關垃圾分類的知識; 4.制作小組展示幻燈片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新課標要求】
以“我們怎樣當家作主”為議題,探究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內容和方式。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調查順義社區、農村、順義一中的垃圾分類的現狀,形成節約資源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通過學生分析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及難以推進的原因,懂得公民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嘗試如何促進順義區垃圾分類的順利開展,感知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感悟怎樣當家作主,理解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和價值。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采訪、調查垃圾分類的現狀,搜集關于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社會參與的意識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展示調查結果、探究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公共參與能力,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學生通過政府網站,參與建言獻策等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
核心素養目標:
通過學生探究垃圾分類的現狀,及所在社區、家鄉垃圾分類停滯不前的原因,激發學生公共參與的意識、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和意識;
通過學生探究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區垃圾分類,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 通過學生對垃圾分類健康開展建言獻策,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意識,認識到垃圾分類離不開“我”的當家作主,增強政治認同;
教學流程示意
2018年3月北京市區聯合視導教學設計
3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 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實踐調查分享感受 《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導入
【探究一】我參與 我關注
學生展示:
垃圾分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相關介紹、資料 感受生活
激發欲望
多媒體展示
5 分鐘
深入探究
發現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考察自己所在社區、家鄉、學校垃圾分類目前的狀況:
小組一:社區垃圾分類的情況
小組二:農村垃圾分類的情況 小組三:順義一中垃圾分類的情況 展示“關于我們生活的周圍環境垃圾分類”的社會實踐調查,感受目前垃圾分類的狀況,分享調查結果,找到順義區目前垃圾分類的優點和不足。
發現生活,認識垃圾分類的必
要性提高
學生公共
參與的意識和政治認同
多媒
體展
示
15分鐘
深度參與 思想碰撞
【探究二】我思考 我獻策
我為“社區、家鄉、學校”
小組交流,出謀劃策,辯證思考垃圾分類存在的問
小組展示
15分鐘
2018年3月北京市區聯合視導教學設計
4
分享交流 獻一策,尋找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和途徑,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和建議或設計相關活動方案,要求:
方案題目:關于推動___________垃圾分類的建議
第一步:查詢相關法律法規,看方案的內容是否與現行法規相適應。
第二步:提交單位(組織)、途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建議內容提要: ① ②
③······ 設計活動、分享展示
題,提出 解決垃圾分類措施增強學生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價值引領 回歸生活 拓展提高 【探究三】:我生活 我踐行
請你就身邊的垃圾分類問題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讓我們生活社區、家鄉、學校的環境更加舒心。 教師:引導學生登錄政府網站,進行活動參與: 參與順義區垃圾分類建設: 第一步:順義區政府網站:www.bjshy.gov.cn----政民互動 第二步:點擊相對應的職能部門或窗口進行反映 【教師小結】有序政治參與,公民意識
課堂延伸: 你所在社區、校園的周邊環境還有哪些需要我們依法有序參與,課
后試一試向相關部門反映?或可以登錄首都之窗——北京市政
府網站參與北京市和諧宜居之都建言獻策
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全面認識生活增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的政治認同感學以致用
網絡 互動
5 分鐘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撰寫:促進順義區垃圾分類落實調查研究報告提綱 一、調查研究背景
(1)順義區社區、農村、學校垃圾分類落實現狀
(2)世界上幾個國家和城市的垃圾處理方式 填埋比例 其他
東京
18%
無害化處理——99.7%
2018年3月北京市區聯合視導教學設計
5
二、調查過程 (1)文獻查閱
①相關報道,如其他地區的實踐經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寫一種其他類型的文獻資料) (2)訪談及問卷調查
①訪談對象:居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寫其他兩類訪談對象) ②走訪、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垃圾分類難以推行的原因
組別 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美麗鄉村組 和諧社區組 生態校園組
三、建議及措施——如何落實垃圾分類,加快順義城鄉生態文明建設 方案題目:關于推動_________________垃圾分類的建議
第一步:查詢相關法律法規,看方案的內容是否與現行法規相適應。
第二步:提交單位(組織)、途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議內容提要:
① ② ③
巴黎 5% 100%的生活垃圾進行了增值處理,包括回收利用和焚燒發電 瑞士 15% 焚燒——80%
北京
80%
焚燒——2%;堆肥——8%
【注】填埋對環境危害最大,會嚴重破壞土壤,污染地下水。垃圾焚燒和垃圾焚燒發電在國外發展了100多年,技術非常成熟,已經成為處置垃圾的主要方式。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本節課教學設計是通過學生對垃圾分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了思考問題的環境與平臺,教學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層層深入設計探究問題,通過學生展示順義區社區、農村和順義一中垃圾分類情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問題、交流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素養,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資源意識,提高參與的能力,真正幫助認識到垃圾分類離不開“我”的當家作主,增強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形成思想政治核心素養,有助于鼓勵學生熱心公益活動,承擔
2018年3月北京市區聯合視導教學設計
6
社會責任。同時,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和價值,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知識,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本節課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以學生實踐調查活動的過程作為呈現方式,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歷練中自主思考、感悟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自覺踐行垃圾分類。同時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手機等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育資源和教育空間,通過垃圾分類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參與的能力。
本節課選取的垃圾分類的教學資源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這些資源在教學中發揮了設計之初的作用,實現了引導學生通過生動的實踐活動去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目的,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討論中,自主探索、領會其中蘊含的政治學道理,幫助學生學會獨立分析,增強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