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社會發展的規律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單元第十一課第一框《社會發展的規律》內蒙古 - 呼和浩特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單元第十一課第一框《社會發展的規律》內蒙古 - 呼和浩特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1.1社會發展的規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2)兩大社會基本矛盾 (3)社會發展總趨勢 理解: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3)社會歷史發展規律 分析:
(1)聯系社會實際,說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2)聯系我國調整生產關系的實際,說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3)分析社會現實,說明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2)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社會的規律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重點、難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
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 4、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分析社會生活兩個方面,物質生活即社會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是客觀的,決定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教學方法】
(1)運用對比方法認識幾種社會生活概況。
(2)聯系社會實際對社會的物質性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加以理解。 (3)案例分析法,理論聯系實際地深入理解某一知識點。 【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在第二、三單元系統地學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唯物論、認識論和辯證法,這為他們學習本單元歷史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尤其是本框要運用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用發展、矛盾的觀點理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急發展趨勢。人類在自然觀上容易堅持唯物主義,但是在歷史觀上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義。高二學生同樣面臨著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難題。 【教學設計】 導入:
2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1.1社會發展的規律 合作探究:
朱熹認為,決定歷史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心的好壞,特別是帝王心術的好壞。他認為人的本心是一切社會現象的決定因素。請問朱熹的觀點正確嗎? 教師點撥:
錯,唯心主義歷史觀。唯心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由人們主觀意志決定,特別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將相思想決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決定的。他們實質都把精神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如果我們把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運用來觀察社會歷史領域里的問題,就表現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以往社會歷史理論陷入唯心主義的原因
①其實質:把精神看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
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從實踐出發,沒有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
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原因,就是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了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 學生自主學習:
1、什么是社會存在?什么是社會意識?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什么? 3、社會基本矛盾是什么?
4、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什么?
5、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是什么?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是什么? 6、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7、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解決方式是什么? 8、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學生質疑:(略)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含義
(1)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科學以及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等。 知識應用:
下列現象屬于社會存在的是( BCDFH ) A .科學發展觀
B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C .生產關系
3
D .生產力 E .宗教、哲學 F .地理環境 G .文學藝術 H .人口因素 知識探究:
人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恩格斯
窮人絕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方撿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災區的饑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老太爺一樣——魯迅 這兩則名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如實的或歪曲的反映)。 透過熱詞看世界:
1、列舉2014、2015、2016、2017的網絡熱詞。 2、為什么每年的網絡熱詞都不同? 2014年度流行熱詞
且行且珍惜 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萌萌噠現在整個人都不好了 也是醉了 也是蠻拼的我只想安靜地做個美男子 我伙呆 補刀不作不死 有錢 就是任性 小鮮肉節操 逼格 接地氣 單身狗 腦洞大開
2015年度流行熱詞
傷不起啊 坑爹啊 HOLD住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你懂的 穿越 小清新 有木有 杯具 悲催 腫么了 我也是醉了 2016年度流行熱詞
老司機, 套路, 方,友誼的小船一臉懵逼 小目標 一言不合就...洪荒之力 套路 躺贏 藍瘦香菇
2017年度流行熱詞 四海八荒
為什么每年的網絡熱詞都不同?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案例: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案例:魯迅先生說:“窮人絕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京揀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饑區的災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老太爺一樣-------”——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 案例:下 雪 了 秀才:大雪紛紛落地
4
官員: 這是皇家瑞氣 財主: 下它三年何妨 窮人:放 屁
——社會地位、所受的教育不同
合作探究:
1、落后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2、為什么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封建迷信思想? 合作探究:
法國啟蒙思想產生于封建社會末期
1、法國啟蒙思想產生于封建社會末期說明了什么? 2、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教師點撥: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因此,社會意識與社會存
5
在的發展是不完全同步性的。
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 知識整理: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
(1)用實踐觀點把握社會生活的本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同時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知識拓展: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⑴區別:
①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問題則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②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⑵聯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3、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注意:
★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實踐觀點,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唯心史觀:
唯心史觀:人類社會發展是由人們主觀意志決定,特別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將相思想決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決定的。他們實質都把精神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以前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也沒有貫徹到社會歷史的理論領域中去,即便是在自然觀上相當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一旦進入社會領域,總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義(如: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易錯點訓練: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相互決定的。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社會意識可以不依賴于社會存在。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就是存在與思維的關系。 體驗高考:
(2013·山東卷)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關注發展質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傳中,“幸福”“活力”“生態”等成了常見的宣傳語。這說明( A ) A.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語言的變化決定意識的變化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知識回顧:
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
人類社會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引起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內部矛盾 那么,推動社會發展的矛盾是什么?社會發展的規律又是什么? 知識點撥:
6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知識理解:
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所有權歸集體,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以下簡稱“三權”)分置并行,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狀況
3.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含義:
經濟基礎: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知識理解:
下列選項中屬于上層建筑的有( BCDGH ) A 生產資料公有制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 國家政權 D 社會意識形態 E 按勞分配制度 F 大機器生產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I 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 知識理解: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八),該修正案首次將飆車、醉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 ——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知識整理:
3.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即: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4.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7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體驗高考:
2014年,我國開始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障礙、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分配制度改革、推進高考改革„„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C ) ①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②使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 ③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④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①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 的過程是曲折的。
②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2、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解決方式 ① 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
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② 解決方式:
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知識總結:
體驗高考:
(2015•浙江卷)祠堂——是聯絡宗親的場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載體。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鄉村治理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殘余有時也被人用來排斥外姓、干擾選擇。新農村建設以來,W村把老祠堂翻修擴建成寬敞明亮的新禮堂,開展創建“文化禮堂、和美鄉風”系列活動,敬先賢、誦村訓,儀禮傳習、普法講座、村民一家親、評選孝老愛親最美家庭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禮堂已成為村里的文化地標。禮堂文化溫潤了村民關系,促進了鄉村治理。去年,該村被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省級示范村。
8
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意識”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轉化為禮堂文化。(10分)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②W村的祠堂文化中封建宗法思想殘余是一種落后的社會意識,影響村民團結,對社會發展起消極作用,所以要加以轉化。,
③禮堂文化既繼承祠堂文化的積極因素,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有助于推動新農村建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