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銀川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銀川市金鳳區植物園回民小學
《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教材第51頁例6 內容分析
《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是2013年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最后一節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與容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拓展,也是本單元的難點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小組交流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過程。
2、通過觀察,總結出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體積。
3、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
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教學難點
交流中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去“探究”,體會“轉化”,學會“應用”,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準備
老師: 課件、、實驗記錄單、量杯、超輕粘土玩具、橡皮泥、釘子
學生: 蘋果、梨、石塊、土豆、直尺、水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依次出示生活中的物品,提出問題
(1)如何求魔法、柜子的體積?規則物體可以利用體積公式求體積 (2)再出示橡皮泥、石塊等,能利用公式嗎?為什么?引出“不規則物體” 2、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都不是規則的,不能利用常用的體積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這節課我們就來利用轉化法求 “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板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二、啟發誘導,進行探索
1、提出問題:有什么好辦法求上面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嗎? 學生說方法
老師:方法是否可行,讓我們來試試吧! 2、小組合作探究 A. 出示合作要求:
B. 各小組展開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活動,抓拍學生活動重要鏡頭為匯報做準備.
3、交流匯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對正確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出方法。 通過剛才同學們的互相協作,相信同學們一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下面請各小組派幾名代表上臺來分享你們小組的實驗結果。 匯報預設:
(1)可變形物體(橡皮泥)
小組1:“我們組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量出長,寬,高,算出它的體積是„”
其他組補充回答2:我捏成正方體量出棱長, 算出它的體積是——
1.小組交流
說一說,你們選擇哪一種物體測量?需要哪些實驗工具? 2. 動手操作
記錄測量過程,想一想試驗中要注意什么?
3.拓展應用,嘗試測量剩下物體的體積?
師提出問題:“這個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板書:等體積) 追問“同樣大小的橡皮泥,為什么大家測得的數據,計算結果不同呢?” 師出示抓拍畫面(捏橡皮泥),說明變形時要盡量接近規則物體。 小結:對于軟不規則物體,我們可以通過捏成規則的如長方體(或正方體,但難度要大)可求出它的體積。
(2)不可變形物體(石塊、土豆)
組1:先在量杯中放入a毫升的水,然后放入石塊,水面會上升,到b毫升,那么石塊的體積就等于b-a 毫升(立方厘米),上升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求上升水的體積)
師提出問題:“測量時要注意什么?需要記錄幾個數據?”
組2:先在有水的量杯中放入放入石塊,測量水面為a毫升,再拿出石塊,水面會下降,到b毫升,那么石塊的體積就等于a-b 毫升(立方厘米),下降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求下降水的體積) 師提出問題:“兩種方法有什么區別呢?”
組3: 求溢出水的體積
師強調:在裝滿水的量杯中,放入石塊,溢出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4、提出問題,是否所有的物體都可以用排水法求體積呢? (1)嘗試測量剩余物體的體積
(2)怎么求超輕粘土(小章魚)的體積呢?求助老師,播放微課 三、鞏固知識,拓展應用 1、小試身手
(1)不通過計算找出體積最大的物體 (2)給出一些數據,按要求計算 2、利用長方體(正方體)水槽測量
(1)提出問題,如果容器上沒有體積刻度,換成長方體容器,如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呢? 觀察這個長方體水槽,誰來教教我該怎么測量?
生:要先從里面測量出長方體水槽的長、寬、高。倒入水后要測量出水的高度,然后.......
(2)根據黑板上的數據計算出梨的體積。 (3)交流匯報計算方法:
方法一: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入水后的體積-入水前的體積
方法二: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底面積×水上升的高度
師總結: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可以將不規則物體沉入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量出長方體水的長,寬,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體積,就可以求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在測量時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積×兩次水位高的差”這個公式來計算。
五、反思總結,深化理解
1、介紹排水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微課) 2、總結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3、思考:對生活中一些較大物體,該如何求它們的體積 板書設計
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捏)變形 長(正)方體 排水法
升水法 物體的體積=上升水的體積
降水法 物體的體積=下降水的體積 溢水法 物體的體積=溢出水的體積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