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第十四屆全國
所屬欄目:小學英語說課視頻
視頻課題:天津市Unit 5 Lesson 29崔靚靚說課實錄(附課件+教學設計)第十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天津市Unit 5 Lesson 29崔靚靚說課實錄(附課件+教學設計)第十四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優質課大賽展示課例
小學(精通)英語五年級上冊Lesson 29教學設計
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實驗小學 崔靚靚
一、 教學內容分析
㈠ 從立體整合角度分析本課:
1.單元內分析:
本冊書包括六個授新單元和兩個復習單元,本課從屬于第五單元。本單元話題圍繞物品歸屬展開,前幾課創設了下課后學生隨意擺放物品和手工作品展的情景,師生之間利用句型Is this your…?和 Is that your …?展開了關于物品歸屬的對話, 本課在單元位置靠后,是前幾課的拓展和延伸,故事圍繞孩子們在海濱游玩后離開時忘記隨身物品的真實情景展開,句型難度升級,除了利用前兩課的演變句式Is it your…? 來提問外,另加入了特殊疑問句Whose …is this?來直接詢問物品主人。本單元6課內容緊密相關,句型由易到難,逐層遞進。
2.跨單元分析:
學生早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就已經初步學習了運用句型Is this your...?來詢問衣物歸屬,而本單元是繼續這一內容進行的深入學習,話題更廣,句型更復雜,符合教材的循序漸進原則。
㈡ 結合編者意圖進行深入分析:
本課為Just talk 對話課,編者意在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本課的主要目標語言如下,其中,Is it your fan?是25課中Is this your...?的演變句式和同義句式,因此學生學習起來較為輕松,而另一目標語言Whose...is this?及答句則在學生之前的所有知識體系中從未有過涉及,因此需要著重練習。本課其他學生未曾學習的句式有Come back.和Here we come.但都不作為學生應掌握的重點語言,只做簡單的練習,達到能夠進行口語表達的要求即可。學習過本課之后,要求學生能夠輕松與他人進行對話交流,詢問物品歸屬。并且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做到物品擺放有序,不丟三落四。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的物品歸屬話題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學生經常遇到丟失物品或找不到物品歸屬的情況,因此較為熟悉。在知識方面,對于本課的目標語言Is it your...?句式,在本單元25課學習了Is this you schoolbag?等,三年級下冊第28課中學習過相似句型Is it a chick?,因此我在本課的Warming up復習環節首先讓學生利用Is this your…?句式進行提問,接著拋出問題,Is this your…?中的this可以用哪個詞進行替換,有了之前的知識儲備,學生會輕松得到答案,掌握句式。針對學生從未接觸過的句式Whose...is this?將采取學生課前預習,課堂游戲中大量操練的方式使學生牢固掌握。
三、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圖片、課件、情景,去理解,模仿,游戲,最終達到讓學生能夠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的目的,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生活物品、學習用品分類整理,有序擺放。根據以上的分析及課標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㈠ 知識與技能:1.能夠聽說讀寫單詞umbrella, fan和句型Is this your...?及其否定回答No, it isn’t.
2.能夠自如運用目標語言Is it your...? No, it isn't. Whose... is this? It's ...'s+物品名稱進行交流。
㈡ 過程與方法: 能夠在游戲、比賽等活動中,感知、鞏固本課出現的句型和詞匯,復現、運用曾經學過的部分詞匯,逐步形成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意識。
㈢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師及時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離開時注意攜帶隨 身物品,不要丟三落四。
四、 教學重難點
㈠ 教學重點:使學生牢固掌握本課新授詞匯umbrella, fan以及句型Is it your...? No, it isn't. Whose... is this? It's ...'s+物品名稱。
㈡ 教學難點:目標語言Is it your...? No, it isn't. Whose umbrella is this? It’s Peter’s umbrella.的靈活運用。
四、教學方法、過程及整合點
步驟 | 目標與內容 | 教學方法 | 整合點與軟件 |
㈠ Warm-up 歌曲導入 復習舊知 二、 Presentation游戲教學 初步感悟 三、 Practice 整體呈現 趣味操練 四、 Consolidation 拓展應用 培養能力 五、 Homework梳理建構 鞏固提升 六、Blackboard design 七、反思 |
㈠首先介紹本課的評價機制:將全班分成男、女兩大組,在黑板畫釣魚的簡筆畫,獲得小魚多即獲勝。 (設計意圖:這一評價體制可以不停地給學生鼓勁,并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㈡課堂伊始,首先讓學生sing a song,歌曲內容涉及本課所學句式Is this your…?之后根據歌曲內容提問:Is this Tony' s dog? Is this Tony' s pig? (設計意圖:使學生回憶舊知Is this your...及其答句,并讓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有初步感知。) ㈠ 引入情境:教師拿著手機和奧巴馬進行電話通話,由于人們的粗心,紐約的失物招領處有很多丟失物品,奧巴馬邀請全班同學當偵探,設置闖關模式,完成3個任務,找到失物的主人。如果行動成功,他將帶領全班參觀他的家——白宮。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突破口進行了整體的設計,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來。) ㈡ T:“It's time to finish task one—who is the owner” 引導學生回答“Ok, here we come!” (設計意圖:在之后的幾個環節都會先進行這樣的對話,一是為了調節氣氛,二是為了讓學生理解here we come的用法,并掌握它的讀法。) 1.此環節為人機對話,PPT上面出現Peter等五個人物和三樣物品,學生利用句型“Is this your...?找到失物主人。 2.學習新單詞umbrella和fan 3.在前兩種物品被找到失主之后,出現探究問題Is this your...? 中的this可以換成哪個單詞以表達相同意思?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答案it. 并在之后的人機對話中用it取代this, 完成本課新授句型Is it your...?的學習。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人機對話可以增加事件的神秘性和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㈢ T:“It's time to finish task two—Mirror, mirror!” Ss: “Ok, here we come!” T: There are some pets in the lost and found office, let’s find their owners, look, this is a magic mirror, it can help us to find. ⒈ 教師做示范: T: Mirror, mirror, tell me please, is it Li Chen’s dog? Mirror: No, it isn’t. T: Is it Baby’s dog? Mirror: No, it isn’t. T: Whose dog is this? (魔鏡中此時出現失主鄧超) T:Oh, it’s Deng Chao’s dog. ⒉學習本課目標語言Whose dog is this? ⒊ 學生模仿教師找到剩余寵物的主人,完成任務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教師意在讓學生操練語言Is it your…?并引入重難點Whose…is this?句式,把枯燥的句型操練變成深受孩子們歡迎的魔鏡游戲,遵從漸進性和趣味性原則,同時培養了學生樂于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良好心態。) ㈠ Play a game. 轉盤游戲:隨著學生go, go, go 和stop 的口令,轉盤開始和停止,搭檔之間利用本課目標語言進行對話交際。如: S1:Is it your dictionary, Peter? S2: No, it isn’t. S1:Whose dictionary is this? S2: It’s Gao Wei’s dictionary. (設計意圖:趣味操練,鞏固單詞,內化語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㈡ T:“It's time to finish task three—I’m the 007!” Ss: “Ok, here we come!” ⒈ 全班扮演007尋找失物招領處丟失的服裝及主人,全班一邊說衣物名稱一邊尋找,衣物被找到后,隨即出現一扇緊緊關閉的門,敲開門才能找到失主,如:全班齊說“Whose cap is this?”,門被打開,失主出現,學生齊說Oh, it’s Guang Touqiang’s cap. ⒉ 拓展句型:Whose cap is this?= Whose is this cap? 并在接下來的游戲中引導學生用兩種句型來尋找dress, T-shirt等衣物。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教師意在讓學生深入練習本課重難點句型“Whose...is this?”,把枯燥的句型操練變成深受孩子們歡迎的I’m the 007 游戲,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玩中學,在收獲快樂的同時鞏固新知。) ㈢ 回歸課文 ⒈ Listen to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Question: ⑴ Whose umbrella is this? ⑵ Whose fan is this? ⒉ Listen and read the text. 將自己仍有疑惑的問題記錄在課前下發的My question表上,然后同桌互換,幫助彼此解答問題,最后教師對普遍難理解的問題做全班性講解。 (設計意圖:這樣做體現了學生為本,教師起主導作用這一理念。) ⒊學生分角色再現課文場景。 ⒋根據提示完成課文復述。 奧巴馬出現邀請學生參觀他的家,認識他的家人Mrs. Obama 和兩個女兒Lily and Lucy,之后利用本課所學語言進行綜合對話并完成連線題。 如:Whose umbrella is this? It’s Lily’s umbrella. Is it Lily’s watch? No, it isn’t. It’s Lucy’s watch. (設計意圖:每個人都有去別人家做客的經歷, 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英語進行實踐和交流。) 在課堂的最后,讓學生做本節課的summary,建立知識樹,并將此作為課后的第一項基礎作業,另外,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又為學生布置了選做的提升作業。 ㈠基礎作業:梳理本課的知識樹(必做)。 ㈡提升作業:自己創設情景,利用所學目標語言,適當加以拓展,創編小故事(選做)。 (設計意圖:分層布置作業,讓所有學生體會學習與成功的快樂) ![]()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采用歌曲、游戲、人機對話、設置任務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有趣的任務中體驗語言,在多樣的游戲中輸入語言,在輕松愉快的交際中應用語言。同時,我還注重學生能力的訓練,采用小組合作、個人展示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既發展學生個性,也培養他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讓每個孩子意識到:English, I can! |
采用競爭機制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歌曲導入法,使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復習舊知,活躍課堂氣氛。 采用情景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為學生布置三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體驗成功的樂趣。 在此環節會采取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展示,、小老師領讀等方法學習新單詞和新句型。 此環節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和游戲教學法操練已學句型,導出新句型,符合循序漸進原則,讓學生在玩一玩、說一說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習得語言。 利用游戲教學法和交際法,將原本枯燥的對話操練加工成充滿樂趣的交際,使學生爭先恐后的參與課堂,突破本課重難點。 采用游戲教學法,學生通過點擊PPT屏幕來尋找物品,通過齊說“Whose …is this?”來尋找失主,不僅趣味性強,同時能夠很好的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采用視聽法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視頻、跟讀并自讀課文、梳理并互相解答疑問、分角色表演和完成課文復述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課文。 采用交際法和視聽法,學生觀看介紹奧巴馬家人房間的視頻,之后根據視頻內容進行物品歸屬的對話,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
網絡下載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英文歌曲,為歡快的課堂氣氛奠定基礎。 事先利用錄音軟件的變聲功能錄制奧巴馬的電話錄音,虛擬現實人物,課堂上讓學生面對面與人物溝通,激發學習興趣,開闊視野,增加英語學習的樂趣。 事先利用錄音軟件的變聲功能錄制幾個小朋友的語音,課堂上,讓學生上臺在白板上操作,進行人機對話,導出新單詞和新句型的學習。 利用變聲軟件錄制魔鏡聲音,利用PPT的動作路徑設置等功能制造神秘感和真實感。 利用flash制作轉盤,插入“甩蔥歌”音樂,趣味操練本課所學句式。 利用PPT的觸發器功能制作遮蓋效果,學生點擊白色屏幕的不同位置即出現物品;利用動作路徑功能打開關閉的門;同時插入手機游戲“找你妹”的音樂,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游戲感。 課件中插入課文視頻。 利用視頻軟件制作模擬家庭視頻,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