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節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節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夠說出聚落的含義。 2.通過觀察相關景觀圖片,正確辨認聚落的類型。
3.通過觀察、對比相關圖片,用自己的語言正確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觀差異。 4.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觀圖片及說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為例,初步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比較鄉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 2.探究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難點】
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教法】
采用觀察分析法、討論法、案例分析、列舉法等。 【學法】
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一起來到一個神奇的地方,這里是人類文明的驛站,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各地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在這里積淀文明的結晶。這是什么地方?我們通過兩個古漢字來尋找線索。今天讓我們走進其中,了解它的魅力。
講授新課(小組合作,問題探究,歸納提升) 活動一: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 1.小組合作探究發現 教師引領
1.多媒體展示(西溝村),(大連市)的相關視頻及圖片,結合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其中大連市的視頻利用360度全景技術,學生們通過VR視頻眼鏡進行觀看)
2.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城鄉的生產方式的差異。 活動一:炫彩T臺:鄉村景觀PK城市景觀 活動內容及形式
1.結合“鄉村與城市的景觀差異”等圖片。觀察這兩個視頻,比一比并說出它們的差異。注意閱讀溫馨提示。(溫馨提示可從以下幾方面比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況,商店、學校、醫院、農田、果園、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觀改變的大小等情況。)
教師小結: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的鄉村道路越來越寬,樓房越來越高,基礎設施也越來越齊全,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能僅僅通過這些方面來對比,區分鄉村和城市的本質是主要生產方式的不同。
承轉:其實不但城鄉之間有差別,城鄉內部也存在較大差異。
2.多媒體展示農村、牧村、漁村、林場這四種鄉村聚落圖片,從圖片分析住在這里的人們主要從事的工作。
教師講述:鄉村和城市都是人類的居住地,是聚落的兩種形式。聚落依據生產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農村、牧村、漁村和林場等不同的類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農業上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非農業工作。 多媒體展示香港、鞍山、馬累、耶路撒冷這四個城市的圖片,從圖片中分析這些城市不同的職能。
過渡:按照一般的發展規律應該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承轉: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活動二:探秘聚落 教師引領
1.展示大連的百科名片,提示學生從地形、河流、交通考慮一個聚落的形成需要考慮哪些環境因素。
2.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探究新知識。 活動內容及形式
大連百科名片:大連是東北地區最溫暖的地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地帶性土壤為棕壤,土壤肥沃。大連地區主要有黃海流域和渤海流域兩大水系。注入黃海的較大河流有碧流河、英那河等。區內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交通較為便利。(討論結束后,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將小組連線結果拍照上傳至UMU互動平臺上,教師總結)
教師小結:通過思考,我們能夠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 承轉:環境不光影響聚落的形成,也影響聚落的形態。
多媒體展示:從谷歌地圖中截取的鄭州市、天津市、長春市,蘭州市的地圖,找出團塊狀、條帶狀聚落的分布地點。
多媒體展示:圖片1:平原地區呈團狀分布的聚落;圖片2:沿著河流、山麓、谷地等地區呈帶狀分布的聚落。
過渡: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城市越來越漂亮,越來越發達,越來越現代化,像圖片上這樣的城市在世界上比比皆是,變得非常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我國著名學者馮驥才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歷史的記憶和傳承都沒有了,也許中國很現代化,卻不中國化了。但是有些民居,辨識度很高,大家一眼就能辨識出來,例如北京四合院、江南水鄉的建筑。為什么大家能一眼辨識出來呢?因為很有特點。如果將聚落形容為是人體,那么房屋就是聚落的細胞。人們總是通過建筑的各種形式來表達各種文化理念,因此民居成為了一個聚落最有特色的代表。
活動三:走進聚落,民居連連看。 教師引領
1.走進民居,從五地地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等方面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2.指導學生利用手中的資料:世界的氣候分布圖、地圖冊中的民居圖片,教材圖片。教師
參與到學生的分組討論中,并適時進行鼓勵。討論結束后,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將小組連線結果拍照上傳至UMU互動平臺上,教師總結。 多媒體展示:
圖片1:炎熱、多雨的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 圖片2:炎熱、干旱、多風沙地區; 圖片3:寒冷的北極地區; 圖片4:黃土高原地區; 圖片5:溫帶草原地區。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的自然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聚落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有些聚落正在興起,也有很多正在衰亡。有很多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聚落被納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 教師引領
1.展示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遺產,如:法國巴黎塞納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省的平遙古城、云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等。(其中威尼斯水城的視頻利用360度全景技術,學生們通過VR視頻眼鏡進行觀看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上帝將眼淚流在了這里,就好像漂浮在碧波上的一個夢。) 2、承轉:大部分的世界文化遺產都被保護起來了,但有些世界文化遺產卻面臨著囧境,例如:北京的四合院與胡同文化。它曾經面臨著“拆”與“不拆”的難題。 多媒體展示:世界民居掠影:北京的四合院與胡同文化
教師講解:在眾多的北京胡同當中,有條胡同叫菊兒胡同,改造之前,大家發現這里的居住條件是臟、亂、差的,但是我們國家著名的建筑設計師吳良鏞先生,他在1989年的時候接受了菊兒胡同的改造,他提出了“有機更新”城市規劃理論:保留好的和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修繕已破舊但尚可利用的建筑,拆除破舊的危房,逐步過渡。這種“有機更新”城市規劃理論既保留了歷史文化的延續,又形成了有機的整體環境。 教師總結:傳統民居作為歷史記憶與傳統的一種體現更需要我們用心去保護,希望同學們能在其中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
課堂總結: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節知識要點: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主要運用了分組合作式的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通過學生小組分工合作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能運用自己學到的地理知識其解析身邊的事物,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有所提高。本節重點與難點內容(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采取教師示范分析與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有機結合,讓點撥與放手相得益彰,讓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相輔相成,有利于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最終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更主動更廣泛的發展。本節課還應用了UMU互動學習平臺技術、VR虛擬現實仿真技術這兩種新的信息教學手段,充分體現了《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的構建開放式地理課堂的基本理念,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