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蠟燭及其燃燒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遼寧省 - 大連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一單元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一、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位于九年級化學上冊起始部分,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化學活動與探究實驗。 學生在化學課的第一節課上對化學學科有了一個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質并不清楚,通過這節課將對這個問題有個完整的認識;同時在這節課中,學生將會與化學實驗第一次親密接觸,怎么進行實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將會直接影響到以后實驗探究的學習。
因此,本課是化學實驗的基礎,對全部初中化學乃至今后的化學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識地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并能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初步學習書寫探究活動或實驗報告的方法;
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邏輯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樹立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能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并進而增加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通過對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化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觀察實驗現象并規范、準確的描述實驗現象是本節內容的重點。 (2)難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推理能力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四、教學活動
活動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蠟燭,是我們生活中的常用品。在生日聚會上、圣誕節晚餐時,同學們都曾無數次地點燃蠟燭,又無數次地將它吹滅。但你們對蠟燭及其燃燒進行過仔細的研究嗎?本節課就讓我們一起用化學的眼光、實驗的手段,對蠟燭及其燃燒進行探究。 【板書】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學生】聆聽回憶,準備學習新知
【設計意圖】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蠟燭性質的探究欲望 活動2:利用家庭實驗自主學習蠟燭的物理性質,課堂反饋 【教師活動】回憶一下你的家庭小實驗,你都了解了蠟燭的哪些性質?它們屬于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蠟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我了解到蠟燭的主要成分是石蠟。它是無色,無味的固體,屬于物理性質。 我發現了石蠟質地較軟,硬度小;難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也都屬于物理性質。 石蠟能燃燒,有可燃性,是化學性質。石蠟的熔點低,這個是物理性質。 【教師活動】這些性質你是通過哪些方法了解到的呢?老師將你們家庭實驗的照片、錄音、錄像等制成了一個小微課,讓我們一起來觀看一下。 【多媒體課件播放微課】
【板書】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固體、硬度小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點低
蠟燭 (石蠟)
化學性質:可燃性
【總結】由此可見,物質的某些性質可以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觀察到,但有些性質需要運用儀器設備或通過實驗才能了解到。而在實驗時,應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記錄,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的呈現方式代替了枯燥的講授,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高了課堂效率。
活動3:觀察蠟燭燃燒過程中的現象,并填寫實驗報告
【教師活動】下面各小組內點燃蠟燭,仔細觀察蠟燭燃燒過程中的現象,并盡量客觀詳實的記錄在實驗報告上。
【學生活動】開始組內實驗,并填寫實驗報告。認真觀察做好記錄。
【交流總結】燃燒產生火焰,火焰分三層。會發光、放熱。隨著燃燒的進行,蠟燭逐漸變短。蠟燭會熔化。熄滅時還有一縷白煙產生。 【板書】
現象:先熔化,吸入燭心。
有火焰,分三層。發光放熱。蠟燭變短。
熄滅時有白煙。
【教師點撥】對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應注意一定的邏輯順序,即從變化前到變化中到變化后。這也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對比分析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養成按照順序觀察現象的習慣。
活動4:對蠟燭燃燒現象中感興趣的現象進行探究 【師生互動】
師:在我們觀察到的這些現象中,哪些現象你更感興趣?想繼續探究? 生:火焰分三層,我想知道這三層火焰的溫度是否相同呢?
生:我對蠟燭變短比較感興趣,既然燃燒是化學變化,我想知道蠟燭燃燒變短后生成了什么新物質?
生:我對熄滅時的白煙很感興趣。我想知道白煙的成分。 師:本節課我們就從這三個同學們感興趣的現象進行探究。
【結合白板課件講述】首先來看實驗活動一。蠟燭的火焰分三層,由外向內依次稱為外焰、內焰和焰心。
【引導】對于三層火焰的溫度情況,你有什么好的實驗方案嗎?結合所提供的實驗用品,小組內互相討論一下。
【分享交流】切換白板軟件,白板操作,闡述自己組內的方案。生1:我們組認為可以將一根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同時接觸外焰內焰和焰心,然后觀察火柴梗變黑的程度。
生2:將一白紙蓋在火焰上,使白紙也同時接觸外焰內焰和焰心,然后觀察白紙變黑的程度。
生3:可以將細鐵絲平放在火焰中間,可以放較長時間,如果哪層火焰溫度高,鐵絲就會先變紅熱。
【教師點撥】火柴梗,白紙的實驗,接觸火焰后1-2秒迅速拿出,以免引燃。否則既觀察不到現象,且可能起火燃燒,引發危險。接下來請小組內自選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觀察,記錄,把結論填寫在實驗報告上。
【學生活動】按照方案進行實驗,并觀察記錄,得出結論。
【總結交流】我們組利用的是鐵絲,發現與外焰接觸的鐵絲先變得紅熱了,所以外焰溫度最高。我們組用的是火柴梗,與外焰接觸的部位先變黑了。我們組放的白紙,發現白紙上與外焰接觸的一圈有燒黑的痕跡。 【師生互動】看來各小組通過不同的實驗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蠟燭的火焰,溫度最高的是?生:外焰。
【教師活動】我們繼續第二個實驗,蠟燭燃燒的產物探究。先來看老師給大家設計的實驗方案。你能猜到這樣的設計意圖嗎? 【思考后回答】干冷的燒杯能驗證有水生成。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我認為應該是用來驗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
【學生活動】遵照實驗方案,組內進行實驗驗證蠟燭燃燒的產物。【總結交流】我們組將干冷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時,燒杯內產生了水霧,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水。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時,石灰水渾濁了,說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讓學生掌握觀察實驗的程序,并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步驟。 【設問】對于白煙的成分,你有什么猜測或假設嗎? 【思考后回答】
生1:可能是生成的水霧,白色的。 生2:也可能是生成的二氧化碳
生3:還可能是石蠟蒸氣燃燒,熄滅時變成了石蠟固體,是白煙。 【追問】你又有什么樣的設計方案呢? 【生討論后回答】
生1:驗證是水,可以在白煙上罩一個干冷的燒杯。
生2:驗證是二氧化碳,可以在白煙上罩一個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
生3:驗證是石蠟,是不是可以在熄滅時,試著去點燃白煙,如果是石蠟,應該能燃燒。 【教師活動】有了剛才實驗的基礎,操作起來是不是也很容易呢?各小組點燃蠟燭,趕快實施你們的方案吧。
【學生活動】分組實驗,分工合作。一人吹滅蠟燭,一人快速點燃白煙。
【分享與交流】我們將干冷的燒杯罩在白煙上,沒有發現水霧,說明不是水。又罩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也沒看到變渾濁。所以我們認為也不是二氧化碳。最后我們在熄滅后試著去點燃白煙,開始幾次都失敗了,后來我們總結了經驗,應該是熄滅的一瞬間快速點燃,發現,能燃燒,還能重新引燃蠟燭。 我們組的結論是白煙是石蠟固體小顆粒。 【教師活動】原來白煙竟然是石蠟的固體小顆粒,它們其實是在蠟燭熄滅的一瞬間由石蠟蒸氣冷凝形成的。同學們在剛才實驗實施的過程中,哪個操作是比較困難的呢? 生:點燃白煙比較困難。
師:確實如此。這是因為吹滅蠟燭時,一支蠟燭產生的白煙較少,且逸散的很快,所以很難點燃。老師將這個實驗進行了一個小改進,我這里有一支超級蠟燭,還有一個漏斗,用來聚攏白煙。我們一起看看實驗效果是不是會更好。
【設計意圖】利用電子白板課件插入展臺的功能,使全體學生都能清晰地觀察到演示實驗的現象,很好的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教學效果更明晰。
活動5:談談學完本節課后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活動】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其所涉及的范疇應包括:蠟燭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掌握;實驗現象的獲得;實驗技能的提升;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養成;利用微課和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體驗等等。
【結束語】老師很欣慰,每個人都有很多收獲。最后我們利用一個微課看看老師對你們的期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