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河北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河北省省級優課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為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第6課,內容是“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屬于清朝經濟史,在本單元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課從三個方面講述:一是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二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三是人口的增長。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的基礎。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明白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本狀況,思考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原因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教材《相關史事》《清代紡織圖》和相關史料,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概況,感受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分析理解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感受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初步了解自然、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的辯證關系。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盡管前面接觸了漢朝、唐朝、宋朝的經濟史,但是學生的歷史知識的儲備和思維能力的水平還比較欠缺、有待提高,尤其是經濟史課文對于學生來說感覺枯燥無味,授課時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采用主動教育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精講釋疑、成果檢測”五步教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驗收獲學習成果的喜悅感,并利用多媒體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力求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帶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及人口增長的狀況,了解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繁榮。
【突破方法】通過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圖片和數字史料突破重點
【教學難點】1、如何理解手工工場的性質 【突破方法】出示《清代紡織圖》 教師釋疑
2、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 【突破方法】史料教學突破 【課前準備】
◆自學教材,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及人口增長的狀況 ◆教師準備導學案。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多媒體出示
教師設疑: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你獲取了哪些信息?學生答完后教師總結:圖片題做法既要看圖畫信息又要看圖片中文字信息。教師介紹《姑蘇繁華圖》也叫《盛世滋生圖》,姑蘇是蘇州的別稱。作者徐楊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間,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年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滿懷激動之情用自己的筆描繪出了家鄉蘇州的繁榮景象。今天我們一起走進19課,感受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學生活動: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出示《盛世滋生圖》和教師的介紹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又培養了讀圖和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師活動 :教師板書課題并設疑:社會經濟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生答完后教師補充介紹:農業的發展還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清朝初期人口約4200萬,到乾隆末年人口高達3億人,短短100年間增長了6倍多,足以說明清朝前期農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繁榮。 教師設疑:三個小標題之間是什么關系? 學生活動: 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
設計意圖:梳理脈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教師活動 :老師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農業組、手工業和商業組、人口增長組。請同學根據導學案上的提示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成本小組的學習任務。然后老師會請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小組的成果,溫馨提示:一定要分析出解題思路。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導學案上的提示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成本小組的學習任務。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解題思路的養成。 教師活動 : 多媒體出示
教師介紹:這幅圖選自《耕織圖》南宋畫家樓儔所著,畫作展示了中國古代男耕
女織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耕織圖》共45幅,其中耕21幅,織24幅。畫作一經問世就受到了歷代帝王的推崇和贊許。清朝康熙帝南巡時首次看到耕織圖深受觸動,命手下畫家焦秉真重繪《耕織圖》,耕和織各23幅,康熙帝親自為每一幅畫作詩一首。由此我們知道中國歷代帝王都很重視農業。 教師請小組代表上臺展示成果。 背景
材料一 人民多遭慘殺,田土盡成丘墟。官雖設而無民可治,地已荒而無力可耕 。 思考:
1、材料反映了清朝初期經濟狀況如何?造成這種經濟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清朝初期的統治者面臨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3、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清朝統治者是怎么做的呢? 學生活動:小組代表上臺分析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材料題的做題方法。
教師活動 :教師總結材料題做題方法:首先要審清題目,明確問題;其次扣住材料,抓取有效信息;然后簡練語言,規范答題。 教師點撥:列舉四位清朝前期重視農業發展的皇帝?學生回答教師指出特別是清朝前期的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昌盛被稱為“康乾盛世”。 統治者的重視和墾荒政策的實施使清朝前期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概括農業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農業發展的三點表現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歸納概括和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師活動 :教師重點強調農業發展的第三點表現,多媒體出示:
預設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補充介紹:玉米、甘薯、馬鈴薯和花生在清朝推廣和種植的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介紹玉米、甘薯、馬鈴薯和花生在清朝推廣和種植的情況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本課重點的突破。
學生活動 : 學生回答1、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2、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3、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教師釋疑:高產作物的種植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而且使農民有能力出賣剩余勞動產品,促進了糧食商品化,同時也使江南地區剩余的勞動力轉而專門從事棉紡織業。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糧食產量的提高使一部分土地用來推廣種植經濟作物,經濟作物的推廣不僅為手工業生產提供更多原料,還促進了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進步了就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多媒體出示:
教師釋疑:宋朝農業的一個著名諺語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在清朝隨著大量高產作物的種植湖南、湖北成為我國著名的糧食產地之一,所以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老師給同學們一些數字:清朝初期人口約4200萬,到乾隆末年人口高達3億人,可是當
時世界人口不足10億,也就是說中國農業養活了世界1/3人口,可見清朝前期農業的繁榮。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數字史料及教師的釋疑更好地突破了重點。 手工業和商業組
教師活動 :下面請手工業和商業組同學展示一下自學成果。請同學概括清朝前期手工業發展的兩點表現? 學生活動:學生代表回答 教師釋疑:多媒體出示
這幅《清代紡織圖》向我們展示了清朝前期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的生產場景。老師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紡織原料是棉花,右下第一個人物在梳棉;梳理后的棉條用來紡線(右下第二人);紡出來的線用來織布(右下第三、四個人物)通過以上介紹,大家思考這樣的手工生產和家庭生產有何區別?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家庭生產一般一個人,而這樣的手工工場人數眾多,規模大;并且分工明確;經營者和生產者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這樣的手工工場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典型標志。明朝中后期我國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星星點點地出現于江南地區紡織業領域,后來由于明末清初的戰亂受到破壞,但是到清朝中期范圍變大,超過明代,礦冶業、制瓷業、制糖業等部門均有體現,但發展緩慢,全國仍以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教師給學生區別“手工工場”和“工廠”的區別。
設計意圖:通過《清代紡織圖》使學生明白手工工場的性質,突破難點。
教師活動 :結合書中《盛世滋生圖》及《前門街市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人物進行
了哪些商業活動?你有何感想?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悟到清朝前期商業的繁榮
教師活動 :清朝前期商業繁榮的原因?商業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釋疑:強調商業表現第四點。回憶商幫出現的時間?明朝中后期,商幫出現的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典型的商幫:晉商和徽商。介紹清朝前期晉商和徽商活動遍及全國,晉商重在全國開設“票號”介紹第一家票號“日升昌記”在今天的山西平遙古城內,徽商重在介紹“賈而富儒”的特點,展示徽商建筑。
設計意圖: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體現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人口增長組
教師活動 :多媒體出示
材料一: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1億多。清朝康熙皇帝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原因?人口增長有何積極影響?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積簡表 時間
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統計數 順治十八年(1661年) 6.88畝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畝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畝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畝
表格反映了人均耕地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它反映出了什么突出矛盾?
材料三:人口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懇田,是許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結合材料概括出人口增長的消極影響?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合作,達成共識。然后上講臺分析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上臺展示成果既培養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又培養學生史料題的做法。
教師活動 :請學生思考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教師提示仿照經濟重心南移原因作答。)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并且得出規律性的知識。 教師活動 :請學生根據本課的心得畫一張思維導圖。
學生活動:學生畫思維導圖并上臺和大家分享講解自己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畫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整合本課知識脈絡,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的理解。
板書設計:
19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業
經濟繁榮
手工業和商業 人口的增長
教學反思:《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課內容標準:通過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在講課中我采用了大量圖片和數字史料較好的突破了這一重點,學生都能體會到清朝前期經濟的興盛。本課難點:1、手工工場的性質。通過《清朝紡織圖》教師的講解和層層設疑使學生明白了手工工場的性質,我認為突破的較好,學生理解到位。2、辯證地看待人口增長的影響。突破方法:通過史料探究的方式既鍛煉了學生分析史料題的能力又使學生明白要辯證地看待人口增長問題。通過反思課堂欠缺的是讓學生知道清朝前期經濟的繁榮是在明朝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讓學生形成歷史知識的連貫性。還有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教師要提示學生仿照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來答,在學習中啟發學生尋找同類題的相同點,以后一定繼續努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