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土地改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3課土地改革-建設兵團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3課 土地改革-建設兵團
1
第3課 土地改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過程和結果;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護富農經濟的原因和意義;了解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的內容和意義;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組收集有關建國前后和現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資料,整理相關信息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分組討論“新中國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為什么保護富農經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交流學習體會,培養合作意識,從中體驗學習歷史的快樂。通過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展示,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從而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聲像并茂,增加學生的感性知識,拓寬知識面。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國土地改革的意義,認識土地改革在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新生政權中所起到的作用;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幾千年來的土地問題才真正得到了解決。尤其是當今三農問題的逐步解決,使學生更加熱愛共產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
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完成相應預習內容;
3.學生課前回顧有關土地改革的歷史資料。
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下列圖片
2
教師: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兩千多年以來,廣大農民都憧憬著“耕者有其田”
這樣一個夢想。當年,李自成高舉“均田免糧”的旗幟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號占據大清半壁江山,孫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權”以試圖實現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把農民的千秋夢想變為現實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終于建立起來了,長期被三座大山壓迫的中國人民也終于站起來了,翻身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在鞭炮齊鳴、舉國歡慶聲中,黨卻清醒的認識到,這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務還在后面。 思考:
1、建國初,國家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新生政權的鞏固) 2、面對著這種局面,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會采取什么措施來應對呢?
過渡:戰爭年代,我黨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如今要
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我們仍然需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級的支持,那么當時中國農村的形勢如何呢?我們如何去爭取農民的支持呢?
第一篇章:土地夢想——土地改革的原因
展示:
材料一:舊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占農村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約占有農村70~80%的耕地,他們以此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總數90%以上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則只占有20~30%的耕地 。
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思考:
1、由材料一可知,建國初期的農民階級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2、由材料二可知,當時的農民階級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擁有自己的土地)
20-30%
90%占有土地比例
所占農村人口比例
10%
70-80%
地主農民
3
教師: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
展。現在新中國成立了,如果這種封建土地制度不被廢除,不僅會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而且還會失去農民階層的對我們黨和政府的支持,從而使新生的人民政權無法得到鞏固。
過渡:毛澤東主席也很感慨的說:“很短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土地改革的過程。
第二篇章: 暴風驟雨——土地改革的過程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2-13課文第二段,了解土地改革的過程。 展示:
材料一: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規定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所有,也分給地主同樣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勞動中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思考:
1、 根據材料一,說一說土地改革是如何進行的? 2、 根據材料二,概括土地改革的結果如何? 動腦筋:
為什么在這次土地改革過程中要采取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指導學生閱讀第13頁小字部分以了解)
思考:對比土地改革前后土地制度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過渡: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農民獲得真正的解放。農民的千秋夢想不再只是夢想,已經成為現實,因此,土地那么土地改革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呢?我們通過三則材料逐一分析。
第三篇章:千秋功業——土地改革的意義
展示:
材料一: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這是一次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分析材料得:鞏固了人民政權;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材料二: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
(分析材料得:農民得到土地,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材料三:毛澤東也曾興奮地說:“我為新中國數萬萬農民獲得翻身的機會和國家獲得工業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
(分析材料得: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思考:
由上述三則材料概括出土地改革具有什么重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勢力。
第二: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課堂小結:知識點匯總
5
課堂練習
作業:1.完成課后練習 2.完成練習冊對應聯系
3.走訪身邊的人了解現當代土地制度與土地改革后的有何不同
提煉升華:
土地改革實現了中國農民兩千年來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6
放眼中國,如何在民生問題中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是老百姓既關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時也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逐步達成的一個共識。2005年以來,中央采取了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民殷殷的人文關懷。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四個省市全面免征了農業稅。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在農業發展新階段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采取的重大舉措,被稱為繼20世紀50年代初實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中國農村“第三次革命”,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我黨的正確領導和殷切關懷下,我國農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