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對外開放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9課《對外開放》山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9課 對外開放
課標要求
了解深圳特區的發展,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知識與能力
了解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過程與方法 利用教材有關對外開放地區的地圖,理解并掌握“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外開放,推動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極大提高,使學生感受到對外開放則興,閉關自守則衰,理解我國繼續擴大開放的意義。
重點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 難點 理解經濟特區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新華社北京2017年4月1日電: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深圳經濟特區和浦東開發區取得了怎樣的效果?他們開發的成功對設立雄安新區有何指導意義?讓我們一起走進第9課《對外開放》 ,來了解這段歷史。
課內探究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經濟特區的建立
史料1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并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
史料2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誕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于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開對外開放的步伐,最早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哪四個?其中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哪兒?
學生: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窗口”是深圳。 2.建立經濟特區的作用
史料1 經濟特區是體制改革的試驗場。1985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個試驗,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我們的整個開放政策也是一個試驗,從世界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在鄧小平同志眼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辦經濟特區就是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殺出一條血路來”。這不僅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一大創舉,而且在世界經濟性特區發展史上也是一個新的貢獻。
史料2 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鄧小平同志說:“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
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教師: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學生討論交流后回答: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于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養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史料1 中國對外開放大體經歷了六個階段,從試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開放城市,擴大開放領域到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到沿江、沿邊、擴大內陸省會城市,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史料2 對外開放的過程。
教師:中國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學生: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教師: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和新時期的對外開放有什么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后回答: 學生1:背景不同:近代前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前已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學生2:國家行使主權情況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動政府仰人鼻息,國家無法獨立自主;現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著國家主權,已經贏得獨立自主。
學生3:內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實際上是被列強逼迫出來的,雖然有自救自強的內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強進入并控制中國市場;現在的對外開放是遵循著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方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學生4:影響不同: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使我國的經濟狀態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強,它不但沒有改變中國落后面貌,反而引發一系列政治問題,使中國始終陷于屈辱之中;現在的對外開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特征,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在“起飛”狀態之中,已經取得許多令世界各國刮目相看的輝煌成就。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史料1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史料2 加入WTO,使得中國對外開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進一步開放的大趨勢已經形成。
教師: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是什么?
學生:對外開放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教師: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什么影響?
學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開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經濟特區,進一步推動國內的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1992年,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第9課 對外開放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