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體內的物質運輸,血量與血型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京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人體內的物質運輸》《血量與血型》河南省實驗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北京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人體內的物質運輸》《血量與血型》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
《血量血型》教學設計
一、 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血量血型》是北京出版社《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一個課時。ABO血型分類系統對安全輸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安排這一課時,可以看出本節內容是書本與生活、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的橋梁,是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很好的途徑和契機。教材從血量與輸血的關系入手,引出失血過多需要輸血,要做到安全輸血就要知道每個人的血型,但書中只是介紹了不同血型血液相遇時會發生紅細胞凝集現象,并未介紹凝集原理。所以學生對血型及輸血原則的掌握過于表面化,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提出與此相關的問題,對為什么會發生凝集充滿了興趣。
2、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生活中接觸到的關于“血量、血型”一知半解但又極感興趣,書本上的內容又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且七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形象具體的事物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學習。因此通過模型制作、模擬血型鑒定活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增加了學生的體驗感,有利于學生了解ABO血型的分類,理解凝血反應的原理,認同同型血相輸的原則。 二、教學策略:
簡單的知識讓學生自主完成,難懂的通過創設情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本節課以現實中動車事故為例導入,圍繞救治趙、錢、孫、李四位乘客創設情境,設置探究“血量、血型與輸血的關系”的探究活動,并找出輸血規律。學生的學習類型有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為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設計不同感官的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觀看視頻、制作模型、合作探究,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本節課講到“受血者如果接受了血型不合的血液,會導致紅細胞凝集成團”,而學生往往并不理解其中原因。通過制作“紅細胞模型”的活動,讓學生理解ABO血型系統的分類方法,明晰紅細胞凝集反應的原理,更加認同輸血原則,從而輕松的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部分。關于血型鑒定實驗部分,血清不好準備,直接采血具有一定的感染風險,所以選取模擬血型鑒定實驗,讓學生加深印象,引發對生物學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分組討論血型鑒定的結果讓學生體驗快樂的合作。 三、教學方法:
視頻教學法
結合課程內容,采用錄像、電影等視頻教材,使學生在視覺、聽覺上形成多方位的“感
受”,通過“血型發現史”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生物科學史,形成嚴謹的探究態度,通過“血液小常識:為什么同型血輸入還要做交叉配血?”,訓練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的感官去理解“交叉配血”,通過“中國夢365個故事之熊貓血”,讓學生認同無償獻血制度,確立健康成年公民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
制作模型法
模型構建是自然科學研究中的一種常用方法,是一種通過研究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的方法,是邏輯方法的一種特有形式。在生物科學學習中模型提供觀念和印象,是非常吸引學生的生動的感性材料,是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課講到“受血者如果接受了血型不合的血液,會導致紅細胞凝集成團”,而學生往往并不理解其中原因。通過制作紅細胞模型的活動,讓學生理解ABO血型系統的分類方法,明晰紅細胞凝集反應的原理,更加認同輸血原則,從而輕松的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部分。
小組探究法
整個教學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創造一個和諧、民主、并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伙伴,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與接受,而是主動去探究、發現、體驗與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模擬實驗法
在學習血型及鑒定部分如果能采集真實血液進行觀察鑒定最為直觀,但是采血過程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所以一般學校中采用的較少。《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的模擬實驗設計,需要用到的藥品價格較高,很多學校不容易配齊的且存在安全隱患。我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后,選擇了相應的改進實驗,使得學生能夠直觀觀察到與血型鑒定相同的實驗現象,有主觀的觀察和親身的體驗,理解鑒定血型的實驗操作及原理。 四、目標設計
1、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說出人體血量與輸血的關系; (2)通過制作紅細胞模型,了解ABO血型系統的分類;
(3)通過模擬血型鑒定實驗,理解凝血反應的原理,認同同型血相輸的原則; (4)通過觀看新聞視頻,認同無償獻血制度,確立健康成年公民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
2、學習重點
(1)了解ABO血型系統的分類;
(2)理解凝血反應的原理,認同同型血相輸的原則;
(3)認同無償獻血制度,確立健康成年公民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 3、學習難點
理解凝血反應的原理,認同同型血相輸的原則。 五、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2011年7月23日晚20時27分,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車行駛至溫州路段時,與杭州開往福州的D3115次列車追尾,造成D301次列車4節車廂從高架橋上掉落。趙、錢、孫、李4位乘客在事故中失血過多,急需救治。作為醫護人員,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學生思考后回答:首先要明確傷員的血型和失血量。 2、活動一:閱讀教材,自學釋疑
人體內的血量正常值為多少,一次性失血多少才會危及生命?預習教材第15頁“血量”,完成導學案相關內容:
成年人體內的血量大致相當于本人體重的 %。 少量失血( ml),短時間內自行恢復。 失血 ml,則會危及生命,需要及時補充血液 。 2分鐘后,請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3、了解史實,珍愛生命
“ABO血型系統的發現史,其實是一部血跡斑斑的輸血史!”
播放《血型發現史》,了解血型的發現過程,學生從中了解到生命的可貴,認識ABO血型的發現者蘭德斯坦納。
4、活動二:“我行我秀”之紅細胞模型制作
蘭德斯坦納發現,人體的紅細胞中含有能引起紅細胞互相凝集在一起的東西,他把這種東西稱為凝集原。凝集原有兩種:凝集原A和凝集原B。
通過制作紅細胞模型,理解血型的分類和紅細胞凝集現象的原理。
實驗材料:無凝集原的紅細胞模型、凝集原A模型、凝集原B模型、雙面膠 實驗要求:1、兩人一組,使用兩種凝集原組合出不同類型的紅細胞模型;
2、粘貼在導學案相應位置; 3、完成后請端坐。
學生完成后,進行小組展示,教師利用課前制作好的模型在黑板上展示,并引導學生根據紅細胞所含凝集原進行分類和命名,得出ABO血型系統分為:A、B、AB、O四種類型。
“后來人們又發現,在血清中還存在與凝集原相對抗的凝集素。凝集素也有兩種類型: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科學證明,相應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就像‘冤家對頭’一樣,不能互相碰在一起,碰到一起就會發生紅細胞凝集反應。” 5、活動三:“我行我秀”之血型組成
要求:將代表不同凝集素的卡紙粘貼在相應表格中。
提示:相應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碰到一起會發生紅細胞凝集反應。 2分鐘后,請學生上臺利用老師準備好的凝集素模型展示結果。
6、如何知道趙、錢、孫、李4位乘客的血型?
活動四:模擬血型鑒定實驗 一、實驗目的:
學習ABO血型的鑒定方法; 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 二、實驗材料:
載玻片,趙、錢、孫、李4位乘客的血液,A型標準血清,B型標準血清。 A型血:碘液(先將2克碘化鉀溶于5mL水中,然后加1克碘,充分溶解后,加水至100mL);
B型血:紅色Fe2(SO4)3溶液(先配制濃度為0.05mol/L的Fe2(SO4)3溶液,然后每100 mL Fe2(SO4)3溶液中滴加3-4滴紅墨水);
O型血:紅色蒸餾水(每100mL蒸餾水中滴加3-4滴紅墨水); AB型血:碘液和Fe2(SO4)3溶液的等量混合液。 A型標準血清:濃度為0.05mol/L的NaOH溶液;
B型標準血清:維生素B1溶液(將1-2片維生素B1藥片溶于100mL的水中)。 三、實驗步驟
教師將配制好的4種“血液”隨機標上“趙”、“錢”、“孫”、“李”,表示分別取自4位車禍傷員,教師提前記錄好四位傷員的血型,以便學生驗證實驗結果。
3.1取清潔載玻片一塊,在載玻片兩端各滴一滴乘客趙的血液。 3.2在兩滴血液中分別滴加“A型標準血清” 和“B型標準血清”。
3.3晃動載玻片,使兩種試劑充分混合、反應。依次完成錢、孫、李的血液鑒定。 3.4靜置1分鐘觀察結果。先用肉眼看有無沉淀現象(有沉淀現象試劑變渾濁)。 3.5判斷血型。根據同一玻片上試劑沉淀現象,判斷受試者的血型。 四、實驗現象及分析
趙 錢 孫 李 A型標準血清(抗B) 無沉淀 有沉淀 無沉淀 有沉淀 B型標準血清(抗A) 有沉淀 無沉淀 無沉淀 有沉淀 血型 A
B
O
AB
7、活動五:找規律
展示各種血型相混合之后的現象,請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找出輸血的規律。 學生結論:1、同型輸血;
2、AB型可以接受其他血型; 3、O型可以輸給其他血型。
教師通過分析“紅細胞模型制作”活動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AB型血接受其他血型的輸入也會有少量凝集現象,同理O型血輸給其他血型亦然,總結出:只能在緊急情況下,緩慢的少量輸入。
利用所學新知,完成對趙、錢、孫、李四位乘客的配血。 乘客
趙 錢 孫 李 A型標準血清(抗B) 有沉淀 無沉淀 無沉淀 有沉淀 B型標準血清(抗A) 無沉淀 有沉淀 無沉淀 有沉淀 血型 A B O AB 最佳輸血 可少量輸入
8、同型血就可以直接輸血了嗎?
觀看視頻《血液小常識:為什么同型血輸注還要做交叉配血?》,了解輸血的臨床操作。 9、無償獻血
播放視頻《中國夢365個故事之熊貓血》,讓同學們了解到血型的不同分類方法,并認同無償獻血:1998年10月1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國家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健康成人每次獻血200-300mL。國際上將最早發現血型的奧地利醫學家蘭德斯坦納的生日6月14日確定為“世界獻血者日”。 10、滴血認親
播放電視劇《甄嬛傳》中有一個“滴血認親”的片段,提出問題“古裝或武俠小說中,經常有‘滴血認親’的情節,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是否科學?”請同學們討論。 11、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簡單談談這節課的收獲。 完成知識小結:
(1)ABO血型系統: 發現者:
分 類: 、 、 、
(2)輸血原則:
(3)無償獻血:提倡 歲健康公民無償獻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