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浮力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1節《浮力》內蒙古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1節《浮力》內蒙古省級優課
第十章第一節 浮力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壓強等有關知識,又是后面學習物體浮沉條件的基礎,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浮力知識的另一方面作用,體現在它的實用性,由于浮力知識在工業、農業、等各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如航海船舶、鹽水選種、探空氣球、解釋潛水艇等。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必備知識。
本節分為三個教學板塊:(1)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浮力;(2)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了解產生浮力的原因。(3)通過探究實驗得出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對浮力的探究是通過三個探究活動展開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產生的原因,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整個教學過程是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進行的,讓學生充分體驗感知,充分思考、討論,結合實際生活感受,在探究實驗中總結,歸納出結論。
學情分析
“浮力”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不熟悉。說熟悉,是因為在日常生活的積累中和在小學自然常識課的學習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說不熟悉,是因為要把有關浮力的認識從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還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歸納等。綜合分析能力是學生今后學習必須具備的,學習有關浮力的知識,可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從學生身邊的實驗入手,體會實驗探究的過程。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例照片,分析物體受力,能準確地說出浮力的概念和方向。 2.通過觀看演示實驗,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過觀看小實驗,教師引導,會準確地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
4.通過討論設計實驗,小組合作探究實驗,能準確地說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實驗研究物理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整理數據的能力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解浮力的概念、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引導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實驗的設計方案
教學環節與準備
乒乓球,去底的礦泉水瓶,水,鐵塊,彈簧測力計,兩個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圓柱體,木塊,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燒杯,圓柱體,水、濃鹽水,細線等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視頻)
威武、壯觀的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滿載排水量6萬多噸,艦長304米,艦寬70米,航母甲板面積相當于兩個足球場的大小。這又大又重的航空母艦能在水面上自由航行,而一個小鐵塊放入水中會下沉。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這其中蘊含哪些道理呢? 2、新課講授 一、認識浮力
請同學們觀察幾幅圖片,海洋中巨大的冰山能在水上漂浮,游船,鴨子能在水面游弋。是什么力量把它們拖起來的?
學生回答:浮力 體驗性活動:感知浮力的存在
請同學們把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木塊、乒乓球、蠟塊,鋁塊,鐵塊等放入水中,觀察發生的現象。
漂浮在水面的物體(木塊,乒乓球)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方向呢?對木塊受力分析,由二力平衡可知,此時浮力等于木塊的重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那么沉入水底的鐵塊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嗎?你有什么辦法證實你的猜想。 演示實驗1:測量鋁塊浸沒水中所受的浮力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鋁塊在空氣中所受的重力
在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個鋁塊,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這就是鋁塊所受的重力。 2.用手托著鋁塊,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是示數有什么變化
3.把鋁塊浸沒在水中,看一看示數有什么變化?想一想,為什么示數會有變化?這說明了什么問題?讀一讀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了多少。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表明鋁塊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由此可見,浸在水中的鋁塊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對浸沒在水中的鋁塊進行受力分析。減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這也是測量浮力的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叫稱量法:F浮= G-F拉
在氣體中的物體同樣也受到氣體的浮力,如:空氣的浮力等。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氣體)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那么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嗎?為什么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 二、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實驗2:
取一個去底的礦泉水瓶,將兵乓球放入瓶中,瓶口朝下。 往瓶中注水,觀察乒乓球的狀態。 將瓶蓋擰緊,再觀察乒乓球的狀態。 理論分析:
學生討論并啟發答出:這是因為液體內部存在壓強,而且深度不同,其壓強不同。我們研究木塊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分析它受力情況。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體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積相等,據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產生浮力的原因。
浮力產生的原因我們知道了,那么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三、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學生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自主猜測可能的因素:物體的密度ρ物(物體的重)、物體的形狀、深度h、液體的密度、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等。 例如:木頭做水中是漂浮的,但是鐵塊在水中會下沉。那么,是不是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液體中的固體的密度有關?
又如,人在水中會下沉,但是在死海中卻能漂浮于水面。那么,是不是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再如,人在水中越往深處走就越覺得所受的浮力大。那么是不是浮力的大小跟人進入水中的深度有關?或者跟人浸入水中的體積有關?等等
師:同學們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這些因素是否都會影響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們也要象科學工作者一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同學們討論設計下面驗證的實驗方法,實驗方案,需要的實驗器材。
驗證實驗1:請設計一個檢驗F浮與物體的密度ρ物(物體的重)有否關系的實驗。
驗證實驗2:請設計一個檢驗F浮與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有否關系的實驗。 驗證實驗3:請設計檢驗F浮與浸入的液體深度h有否關系的實驗。
驗證實驗4:檢驗F浮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否關系的實驗。 教師引導驗證實驗1:取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兩個物體,使其全部沒入水中,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浮力。由于二者的密度(物體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物體的密度(物體的重)無關。
分配學生驗證課題:由于時間關系,所以我們全班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小組同學分別驗證實驗2、3、4做完實驗后把合作探究過程和分析課題的結果向全班匯報。
提醒學生注意:在導學案中,記錄實驗數據;三個變量:深度h/cm,浸入液體體積V/格,不同種液體(濃鹽水、清水);比一比,哪個組做得又快又好。做得最快的小組分享你們的實驗數據與實驗結果。時間大約8分鐘。
驗證實驗2:把同一塊膠水瓶浸入的不同液體(水、酒精、鹽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密度ρ液有關
驗證實驗3:把膠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斷:F浮與浸入的液體深度h無關?赡艹霈F兩種判斷: A: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證明F浮與深度h有關,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將彈簧測力計所掛的膠水瓶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少,當膠水瓶完全沒入水中后,繼續增大深度,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證明F浮與深度h無關。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說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h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么差異? A在驗證實驗中沒有控制變量一定(即沒有控制浸入液體的體積相同)故判斷錯誤。
驗證實驗4:把膠水瓶浸入的液體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其浮力。由于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斷: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或說排開的液體體積V排)有關,而與液體深度h無關。
實驗結果表明,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教學反思
1.采用“遼寧艦破浪前行”的視頻引入,既能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操,通過教師提問“同材料的小鐵塊,為什么就沉入水底”,使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新課學習。通過聯系日常生活中有關浮力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在浮力認知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再動手體驗,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滲透科學方法,組織科學探究。本節課運用了自主合作交流探討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以自主探究為主,讓學生在實驗體會中自主學習,自主認識,最后在學生認知達到高潮時再進行巧妙總結,分析浮力的影響因素,以達到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效果。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合理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實驗,交流歸納,鞏固練習。
學生通過相互合作討論課堂檢測環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氣,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3.以導學案,信息技術為載體,變“教”為“導”,以“導”來引領學生的“學”。借助導學案,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興趣,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通過設置問題和實驗,巧妙引導“下沉的鐵塊受到浮力的作用嗎?”再進一步提出疑問“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最終得出結論。
采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及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立足于“教師是課堂的參與者,學生的合作者”的教學思想,將新課程理念滲透其中“讓學生經歷科學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