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電阻的串聯與并聯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滬科版九年級物理15.4《電阻的串聯與并聯》福建省 - 福州(一等獎)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滬科版九年級物理15.4《電阻的串聯與并聯》福建省 - 福州(一等獎)
一、電阻的串聯
【教 學 目 標】
1. 知道分電阻、總電阻,理解等效電阻的概念。讓學生學會用等效代替的方法進行實驗探究,
得出串聯電路電阻的規律。
2. 經歷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 讓學生在實驗設計與分析論證過程中,體驗與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流程圖】
引入課題
實驗探究
暗箱
設計實驗
進行實驗 分析論證
猜 想 啟發引導
指導幫助
師生互動 自主交流
2
§15.4 電阻的串聯和并聯 (第1課時 電阻的串聯)教學設計
教 材 分 析 所用教材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司南版)
本節課是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 探究電路的第四節《電阻的串聯和并聯》 一、電阻的串聯。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幾個電阻串聯后,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分電阻大還是小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串聯電路總電阻與分電阻之間量的關系,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精神。
學情 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對串聯電路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在上一節課《伏安法測電阻》已基本掌握了測量串聯電路總電阻的方法---伏安法,教師只需要提醒學生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即可。學生對探索性實驗有濃厚的興趣,這種實驗探究的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有利于提高認知能力和實驗能力,但由于學生的探究能力還不夠成熟,教師要通過引導,進行培養。
設計 思想
教材中,通過實驗只探究了串聯電路總電阻與分電阻的大小關系,而它們之間的量的關系是用理論推導的方法得出。電阻串聯的相關知識既是電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如果僅通過理論推導得出,不利于基礎較薄弱的同學理解,把這部分內容設計為先實驗探究再理論推導,既降低了難度,又讓學生重溫了“猜想、設計、實驗、分析、交流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還能使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電阻串聯規律。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獲取,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探索過程,充分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的教學思想和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教 學 目 標 1. 知道分電阻、總電阻,理解等效電阻的概念。讓學生學會用等效代替的方法進行實驗探究,得出串聯電路電阻的規律。 2. 經歷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 讓學生在實驗設計與分析論證過程中,體驗與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 重難點 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串聯電路電阻的特點。 難點:
用等效的觀點分析串聯電路
教學 準備
1.教具:電源、開關、電壓表、電流表、電阻箱、導線。 2.多媒體技術:拍攝實驗過程圖片,制作課件。
3
教學過程 過程設計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
二、新課
等效 代替法
【提問】
【猜想】
新課引入:
黑板上有兩個實物電路,請學生讀出電流表、電壓表的示數。 發現這兩個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都是一樣的。
讓學生猜測用紅紙包起來的電阻與總電阻是否完全相同,引入等效替代法。 用兩個電阻R1和R2串聯起來代替一個電阻R接入電路后,也就是R1和R2兩端的電壓、通過它們的電流跟原來的相同,這個電阻R就叫做這兩個電阻R1和R2的等效電阻(或者總電阻)。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等效代替法,前面
我們用過,如合力和分力。今后也還要用到。
學生猜想幾個電阻串聯后,它們的總電阻可能比各個分電阻大?還是? 并說出猜想依據是什么?
生:依據以前所學的電阻與長度之間的關系可以知道,幾個電阻串聯相當
于增大了導體的長度,電阻就變大了。
串聯的總電阻R總與分電阻R1、R2之間有什么樣的定量關系? 生:R總=R1+R2 猜想是否正確,就要通過實驗來探究。
首先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探究。需要哪些器材?用這些器材組成一個什么
樣的電路?
生:除了研究對象總電阻、分電阻外,我們還需要電源、開關、電流表、電壓表、導線。
學生觀察實物電路,并積極思考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理解等效代替法。
【猜想】 學生踴躍猜想,并說出猜想依據(根據已有知識或是生活經驗)。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進行推測與假設。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猜想。
實物演示可以強烈的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初中學生的心里特點,能夠更
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從引入的實際問題出
發,激發學生思考,求知欲
望。 【猜想】
讓學生說出猜想的依據的意圖:培養學生從生活經驗或已有知識出發,發現新知的能力,而不是沒有依據的胡猜亂想。使學生認識猜想與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4
教學過程 過程設計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設計】
多次測量 師:這些器材組成一個什么樣的電路? 生:電源、開關、電阻、電流表串聯起來,電壓表并聯在電阻R總兩端。
師:為了保護電路、元件和儀表,必須正確選擇電源、電壓表和電流表的量程,如果提供兩節干電池串聯作為電源,10Ω的電阻作為總電阻,請通過估算法,看看電壓表、電流表應該選哪個量程? 生:電壓表量程選擇0~3V,電流表量程選擇0~0.6A。
師:連接電路時還需要注意什么? 生:連接電路時,開關要斷開。
電阻箱接入電路時要特別注意,不能短路。 學生設計分電阻等效替代總電阻,分電阻如何接入電路。
老師進行指導,將學生的方案拍照上傳。
展示學生的實驗方案。
生: 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經過檢查沒有錯誤后閉合開關,讀出電壓表
和電流表的示數,填入表格中。斷開開關,把總電阻R總拆下來,把兩個串聯的
分電阻接入A、B兩端,閉合開關,讀出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填入表格中,
分析總電阻與分電阻之間有什么量的關系。 師:你的實驗步驟,如何做到總電阻等效代替分電阻? 生:如果兩次的電壓表、電流表的示數相等,才說明做到了等效代替。
師:如果只做一次實驗,能不能由此得到正確的規律呢? 生:不能得到正確的規律。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我們應該多次測量。
師:請坐,沒錯,通過多次實驗,總結規律是研究物理問題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很多物理規律都是科學家經過無數次實驗得出的。雖然上課時間有限,
但是我們也要做3次實驗。
1、2小組的同學選擇10Ω的電阻作為總電阻,而3、4小組的同學選擇20Ω的電阻作為總電阻。
為了方便同學們進行實驗,老師把實驗步驟圖集中在一張幻燈片上,有需要的同學可以按照圖片做實驗。
實驗時間大約5到8分鐘。兩個同學之間要密切配合,遇到問題時請舉手示意,老師進行指導。
學生開始做實驗。
學生選擇器材
用估算法選擇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
學生講出自己設計的實驗步驟。
【設計實驗】
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的
意圖:明確探究目的和已有條件,經歷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過程。嘗試選擇科學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讓學生正確選擇電壓表和電流表的量程的意圖:培養學生保護儀表、電路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根據歐姆定律,通過估算方法,正確選擇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
應用等效代替法,不通過計算,就可以分析串聯電路總電阻與分電阻之間的關系。
學習多次測量的研究方法,滲透進行物理學史教育。
5
教學過程 過程設計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實驗】
【結論】
板書設計
師:大家都能夠把實驗器材整理得很好,說明都有良好的實驗素養。 學生到屏幕上填寫實驗數據,分析實驗數據。
生:從數據上可以直接看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大。2Ω+8Ω=10Ω,3Ω+7Ω=10Ω,1Ω+9Ω也等于10Ω,所以串聯電路
的總電阻等于各串聯分電阻之和。用公式表示:R總=R1+R2
用10Ω或20Ω的電阻作為總電阻,都能夠得到相同規律。全班同學都能
得到上面的這些結論,這個結論是正確的,說明同學們在做實驗時很認真。 師:我們現在看看白板上的這個電阻到底是有什么電阻組成的。
打開后,發現兩個電阻串聯的。其中一個電阻是5Ω,另一個是多大? 生:也是5Ω。
師:同學們都很棒,能夠把物理規律應用到實際中。前面我們通過實驗探
究得出串聯電路總電阻與各分電阻之間的規律。 師:我們接下來要通過理論推導得出這個關系式。
生:理論推導串聯電路總電阻與各分電阻之間的規律。 板書:§15.4 電阻的串聯和并聯
一、電阻的串聯
1.實驗探究
2.規律 (1)內容
(2)公式:R總=R1+R2
作業:完成校本作業。
【進行實驗】 兩人一組進行
實驗,同學之間分工合作。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分析與論證】 初步描述實驗數據或有關信息,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比較,進行
簡單的因果推理。 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
律的過程。嘗試對探究結果進行描述和解釋。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把新學到的物理規律應用到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
【進行實驗】
同桌之間分工合作,培
養合作精神。
做完實驗,整理儀器。 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素養。 【分析與論證】
使學生認識分析論證在科學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為今后的教學打基礎。
對學生在高中的學習也有好處。 展示學生的實驗數據:讓
學生從不同的數據中,得到
共同的結論。
前后呼應,使學生能夠把新學到的物理規律應用到實際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體驗探究活動的快樂。 副板書 R1 R2
5Ω 5Ω R總=10Ω 4Ω 6Ω
R總=R1+R2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