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王維詩二首,竹里館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王維詩二首《竹里館》 重慶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王維詩二首《竹里館》 重慶
《竹里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能理解詩人在傷感憤慨之后轉而澄凈淡然的思想感情。 2. 掌握通過意象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詩人在傷感憤慨之后轉而澄凈淡然的思想感情。 2.通過意象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我們最美好的閱讀是從詩歌開始的,閱讀一首唐詩,可以讓我們在塵世中漂泊疑惑困苦的心慢慢平靜下來,如何能把一首詩的味兒理解透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閱讀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詩歌——《竹里館》,探尋其中的詩味兒吧。 一、 初入詩歌——讀味兒
師:我們先齊讀全詩,(生讀),拿到一首詩歌,是免不了要讀了,這就走進我們今天的第一個環節,初入詩歌——讀味兒,讀詩歌首先我們要讀準節奏,我想找一個同學來為我們讀詩,其他同學聽一聽看看節奏把握得如何。
(一生讀,其他同學點評)
師:你是通過什么來劃分節奏的呢? (明確:可以通過音節和意思劃分)
師:那我們再來讀詩,記住,讀準節奏哦。(生讀)讀詩歌第二部,我們要從詩歌中讀出畫面,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聽完后,請同學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只要能說出詩歌提及的景物,用通順的語言說出即可) 師:哦,很不錯,王維的詩歌讓我們身臨其境,看到了一幅幅畫面,怪不得蘇軾曾評價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讀出畫面之后,第三步,我們要讀出情感,這也是朗讀一首詩歌的重難點,要想讀出感情,就必須要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理解詩人的心境。那么,下面,我們就深入本詩,去仔細品味詩歌的內涵吧。
二、 深入詩歌——品味兒
1、教師示范:析意象——幽篁 師: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獨坐幽篁里”,開篇一個“獨”字,給你什么感覺呢?
生:(預設)孤獨一個人
師:對,只有詩人自己,坐在幽篁之中,幽篁是什么意思呢? 生:竹林 師:這里的幽篁真的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片竹林嗎?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鄭板橋說“一枝一葉總關情”,詩人筆下的景物往往不是隨意選擇的,而是蘊含著詩人的情感,當自然景物染上了人的情感,我們就把這種景物稱之為——
生:意象
師:透過意象我們能夠窺探詩人的心境及情感,我們就來品味一下“幽篁”這一意象吧,竹給人什么感覺呢?
生:又高又直 師:我們把竹子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竹子的高直象征著人身上怎樣的品質
呢?
生:高潔正直
師:不錯,竹子是高潔正直的象征,我們還可以參考其他詩人的詩歌,老師這里有幾句關于竹的詩歌,同學讀完之后,思考一下,竹還給你什么感覺呢?
(出示:“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蘇軾),“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芽。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朱熹)。)
生:(預設)無俗情,脫俗。
師:結合來看,我們可以說竹是高潔脫俗的象征,這是我們品味意象的第一步“抓特征——明喻意”。我們再接著思考,象征想想為何王維不是坐在其他地方,而是坐在竹林之中呢?
生:為了表示自己對高潔脫俗的追求。
師:三十四歲時,王維政治態度積極,跟隨張九齡,任為右拾遺,但好景不長,三十七歲那年,張九齡被貶荊州,權奸李林甫獨攬朝政,朝中政治黑暗。因為種種原因,王維并沒有棄官歸隱,但經歷人生坎坷的王維,已不喜世事,隱逸之情愈盛,四十三歲時得到輞川別業(今陜西省藍田縣),從此開始了半官半隱的生活。我們這首《竹里館》便是在此間所寫,王維他已不愿與朝中的黑暗為伍,不愿與世俗同流,也正是他的堅守本心、惟愿高潔脫俗注定了他只能自己孤獨一個人坐在這竹林里。這里我們運用了品味意象的第二步“找聯系——析原因”,接著看,詩人用了一個什么字來形容這片竹林呢?
生:幽字
師:我能不能不要“幽”字,把此句就改為“獨坐竹林里”呢?你覺得哪個更好,為什么?
明確:不能,“幽”字既突出了環境的幽寂之感,加重了詩人的孤獨感,又帶有清幽之味,增加了超凡脫俗之感。
師:這里是我們品味意象的第三步“修飾詞——探意味”,現在我們明白了王維堅守本心的孤獨之感,我們在讀這一句的時候,語氣應該?
生:輕慢,突出孤獨,重讀幽篁,突出高潔脫俗。 (齊讀第一句)
2.學生實踐:品味意象,探究心境
師:我們剛剛仔細品味了幽篁這一意象,詩中還有哪些意象呢? 生:琴、長嘯聲、深林、明月
師:每一句當中都有意象,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句,以品味意象為切入點,去探究此句中詩人的心境,并說說你是如何分析的。(主問題:學生小組探討,交流展示)
(補充助讀資料:魏晉時期有七位名士,稱之為“竹林七賢”,阮籍便是其中之一,“傲然自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于色”,阮籍雖有濟世之才,可魏晉時期,天下多變故,少有全者,他不愿與當時的朝廷合作,為朝政所不容,寓藏了滿腔痛苦悲憤,最后每日假裝佯狂姿態避世,《晉書》記載,“嗜酒能嘯,善彈琴”,王維與阮籍身世有較多的相似之處,而且也與古代多數文人一樣,十分熟悉和仰慕“竹林七賢”嘯傲林泉的高致,“彈琴復長嘯”一句應該是源于此。))
(明確:
彈琴復長嘯:詩人在抒發自己內心感傷與憤慨,“長”字更是突出了詩人內心的郁悶。
深林人不知:一個深字,突出了竹林之廣,詩人是坐在竹林的深處,遠離世
俗,所以不被人了解。
明月來相照:雖然詩人開始感傷憤慨,但是此刻有明月來伴,詩人看開了一切,就算人不知也無所謂了,明月給人皎潔無暇之感,暗示著詩人內心的澄凈淡然。)
師:我們的王維因為明月,看淡了一切,從剛開始的感傷憤慨到最終的澄凈淡然,這是一個心理變化的過程,我們在讀的時候,也應將我們語氣的變化讀進去。(師指導前三句讀出緩慢低沉,最后一句讀出驚喜和滿足感)
師:明月的意象是文人墨客的寵兒,很多的詩人都通過明月來寄托情思,我們一起來積累幾句吧,你能不能讀出每句詩中所寄托的詩人情思呢?
(出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明確:寄托詩人的思鄉之情 寄托送別友人的愁情 寄托內心的孤寂悲苦 蘊含時空永恒的哲思)
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積累更多的意象。 四、跳出詩歌——續味兒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通過品味意象去探究詩人的心境,也領略了詩人心境的變化,王維在政治失意后半官半隱,學佛修禪,后來的詩歌中王維帶有濃郁的禪意,在本詩中,他在政治失意,無人知的情境之下,最終能夠看淡一切,山林之間,以月為友,自得其樂,這何嘗不是一種禪意呢?所以我們后世都稱王維為——詩佛,這份澄凈淡然真不愧為一個“佛系少年”呀。
老師對王維的一生也深有所感,寫了一首小詩,想把這份淡然之味延續,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讀完后再讀本詩。
(出示:年少入世,春風得意;數年官海,幾遭浮沉;空有一身抱負,閱盡仕途滄桑;無人知我半點,感傷憤慨一腔。
可嘆!可嘆!眾人皆醉我獨醒! 可是,那又何妨,幽篁為友,明月為伴;可調琴,可長嘯;半官半隱明我心,也無風雨也無晴。以此終日,足矣!足矣!)
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有失意之處,有不被理解之處,傷感是必不可免的,但之后,要如何面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愿我們能領悟這份澄凈淡然,人生困苦時也能怡然自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