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從北京城市,與河流的互動,看人地關系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6章從北京城市與河流的互動看人地關系-北京市 - 朝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單元(或主題)教學設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因勢利導,水運京華
——從北京城市與河流的互動看人地關系
1.單元(或主題)教學設計說明
(1)整合課標,設計單元
本屆高三備考以2003版課程標準為依據。本單元教學設計主要落實其中的兩個課標:①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②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我之所以選擇這兩個課標設計單元教學,其原因在于:第一,僅從教材或相關材料中概括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是缺少具體問題支撐的思維過程,學生獲得的認識也必然相對膚淺。因此,我選用北京城市發展和河流變遷的相互關系,在歷史演變過程中讓學生分析人地關系的變化,有利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獲得較為深刻的理解。第二,人地關系歷史演變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生產力水平的變化,所以把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對接到人地關系思想演變的過程中,才能讓我們的認識抓住本質。于是,我把這兩個有著本質聯系的課標整合在一起,予以落實。同時,本單元設計中還涉及到地理環境整體性、城市選址的區位條件及環境問題等內容,在教學中作為輔助不作重點展開,旨在突出單元設計的主題。 (2)聚焦素養,統攝單元
目前,新課程改革正在逐漸展開,2017版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更加聚焦人地協調觀。因此,我參照2017版課程標準對人地協調觀的解釋,力圖從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人地和諧關系構建三個方面設計本單元活動,引導學生有序而深刻的認識人地關系。 (3)創編案例,支撐單元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主要參考了人教版教材對人地關系思想演變內容的表述,在教學組織上結合北京的具體實際,依據城與河相互關系的變化這一主線創編學習材料,設計生動的問題情境,引導充分的探究與交流活動,完成本單元的教學設計。
2.單元(或主題)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
(1)單元學習目標:
①通過北京城市位置、規模與河流變化的相關分析,以及人類改造利用河流的過程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說出不同歷史階段河流和人類活動關系的變化,并概括各階段主要體現的人地關系思想。
本目標借助河流與城市關系的發展變化把抽象的人地關系通過具體的情境展現出來,有助于學生對人地關系發展的理解,同時落實本單元第一個課標。
②比較北京城市發展與河流變化的關系,概況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繪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示意圖。
本目標不僅在于落實本單元的第二個課標,還在于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正確看待人地關系,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③結合北京的區域發展特點,提出優化河流與城市關系的措施。
本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加深對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發展的理解。學會結合具體區域的問題和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發展措施研究。 (2)單元學習重點:
①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過程。
- 2 -
這不僅是課標要求的內容,更是形成科學人地觀的思想基礎。 ②正確認識人地協調觀。
正確的人地協調觀是學生科學認識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基本前提,是學生正確分析具體環境問題形成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提出可持續發展途徑的主要原則。 (3)單元學習難點:
正確理解人地協調觀。
要正確理解人地協調觀必須做到:在具體的人地關系案例的分析中展開思考和提煉,必須抓住生產力水平變化的主線展開辯證的分析,必須歸納和運用人地關系的基本模式,從人對地、地對人和人地協調三個方面分析具體的環境問題。可見,該難點的突破需要依賴較強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能力支撐。
3.單元(或主題)整體教學思路(教學結構圖)
本單元以城市發展與河流變遷的相互關系為線索,以人地關系的三個層面為核心,引導學生在變化中歸納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辨析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本單元分別以文明之歌、人地之殤、持續之道為三節課的標題來闡釋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河流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與河流的和諧發展。 (1)單元的邏輯線索
(2)單元的思維鏈條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緊扣人地協調觀這一主題,提供相應的圖文材料,創編探究案例,引導學生從現象和資料中比較城市和河流的關系,從而探討和歸納人地關系。而在探討和歸納過程中,基本上是按照“獨立思考和生成問題、小組合作和探討問題、組間交流和提煉認知”這一思維路徑展開。
- 4 -
內容 評價內容
思維的完整性、準確性
(1-5分) 任務協作性 (1-5分)
環節一 鋪墊強化
1.流域的概念
2.河流水文特征 3.河流地貌
環節二
梳理關系 認識影響
1.解析“無定”的原因 2.河流對北京城市發展的影響
環節三
劃定階段 分析思想
1.城市與河流關系的不同發展階段
2.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2)學習終結性評價:見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一:鋪墊強化:流域、河流水文特征、河流地貌(課前布置) 教師活動1
(1)提供學案,布置任務
①在等高線地形圖中表示某河流的流域范圍。
②根據圖文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永定河北京段的水文特征。
學生活動1
根據學案,結合已學知識,課前完成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幾個問題,為本節課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
在課堂探究活動中適時展示知識回顧部分的作業,完成課堂交流,修改答案,落實相關知識,完善思維過程。
在解析永定河的“無定”原因時需要利用水文特征加以分析,所以在探究永定河曾被稱為“無定河”的原因時先進行水文特征的分析,并利用水文特征解析永定河為何“無定”。
學生互評,探討分析問題的思路。
- 5 -
③結合圖文資料,說明 “北京灣”形成的自然過程。
(2)組織交流,強化基礎
展示學生課前完成的學案,引導學生評價和修改。強調相關基礎知識的落實。
河流無定的結果是塑造了“北京灣”。展示自己的課前作業,互相評價,總結分析河流地貌的方法。
活動意圖說明:
為河流與城市發展關系的分析奠定必要的知識基礎。在探究活動中可以適時利用課前預習的知識內容作為問題分析的依據,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并能有效利用已學知識分析現象和問題產生的原因。
環節二:梳理關系,認識影響 教師活動2
(1)展示資料介紹北京城與永定河的關系
播放介紹北京城與永定河關系的視頻,引導學生歸納視頻資料所說明的主要內容。 (2)提出探究問題
①簡析永定河北京段曾被稱作“無定河”的主要原因。(從水量和位置“無定”展開)
說明:課前知識回顧第2題分析永定河北京段的水文特征部分的解析在探究此問題時讓學生互評分析并能在分析“無定”時加以運用。同時,明確河流
學生活動2
觀看視頻,簡單歸納視頻所展示的主要故事。
從地理學角度出發,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永定河之所以曾經“無定”的原因,學會歸納答題角度,并能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無定”的結果。
(選取相關的地圖冊,通過對永定河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解析“無定”。)
結合課前知識回顧練習2,互評河流的水文特征,完善答題思路。
結合課前知識回顧練習3,互評補充,歸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思路。
- 6 -
無定的結果是導致“北京灣”的形成。在此分析課前知識回顧第3題“北京灣”形成的自然過程,引導學生形成分析河流地貌的思維方法。
②根據北京城市位置、規模的變化和永定河相關水系的變化,簡析河流對北京城市發展的影響。(基礎、重要性越來越大,但是限制性有所減弱)
從總體概括和局部比較展開:總體而言北京城市離不開水源,河流為人類生存提供水源,所以河流是人類活動的基礎,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所以水源對城市發展的限制有所減弱。 (3)點評小結
概括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強調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但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對人類活動的限制性減弱。
結合圖文資料,分析北京城的選址和水源的關系,從城市規模的擴大看水源地的變化,并能結合后期城址的固定分析此階段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地關系發生的變化。
能根據所學,自己總結歸納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活動意圖說明:
從河流“無定”中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與河流狀況的變化過程,并從河流變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中科學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注重引導學生從時間軸線認識人地關系,明確生產力的發展對人地關系變化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思想的研究方向。
環節三:劃定階段,分析思想 教師活動3
(1)展示材料:北京城市與永定河有關的人類活動圖文資料
學生活動3
結合圖文資料,小組討論分析問題。 小組內每位同學提出自己的看法,注意對圖文資料信息的提取,達成共識后選取代表發言。
如有疑問及時與老師交流,排除解決問題的障礙。
- 7 -
(2)設置問題:劃分北京城市與河流關系的不同階段,并說出各階段主要體現的人地關系思想。 (3)點評小結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著人地關系的發展變化,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地關系呈現不同的發展階段。
活動意圖說明:
根據圖文材料,劃分人地關系的不同階段,梳理不同階段主要的人地關系思想。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并結合永定河進行了具體區域的認知。抽象的人地關系思想通過與現實的對接更為生動和形象的展現出來。
7.板書設計
- 8 -
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設計意圖:
第一組題以相對簡單的情境,探討了河流變化對城市選址的影響。第二組題以較為真實的情境,展示了不同發展階段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反映了人地關系思想的變化。人類對河流的綜合開發利用是多方面,由于永定河功能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展示。羅訥河相比永定河功能更多,更有利于體現不同階段河流功能的變化,形成科學的人地觀。隨著人類活動的發展,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力是變大的,但是具體到一個河流它的功能和作用大小是變化的,可能變大,也可能變小。在探究永定河的基礎上,以羅訥河為例再次展示人類在不同時期對不同河流開發利用目標的變化,既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又能印證人地關系思想的變化。 設計內容:
圖1表示我國東部某區域不同時期城市位置的變遷。回答1、2題。
圖1
1.圖示時期,該地地貌變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蝕 B.流水沉積 C.風力沉積 D.地殼運動 2.圖示區域城市搬遷原因及選址要求分別是
A.風沙掩埋選擇背風坡 B.地形崎嶇選擇平地 C.河流改道遠離河流 D.躲避水患選擇高地 3.閱讀資料,回答問題。
羅訥河歷史上曾是一條“野性”河流,經常洪水泛濫。19世紀以來,法國對羅訥河進行多次整治。表l列出羅訥河整治不同階段的主要措施。
(1)請在下列整治和開發目標中進行選擇,完成表l。
整治和開發目標:防洪 改善水質 發電 增加生物多樣性 土地開發 開采河沙 改善航運條件
表l
階段 時間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開發目標 第一階段 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20
年代 整治河道,裁彎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 、 。 第二階段 20世紀20~80年代 進行梯級開發,整理河谷灘地等。 ② 、 、 。
第三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
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復河流生態
(2)針對羅訥河在不同階段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0 1km 0 1km
甲
甲
52 54 56
乙
1234年
1311年
乙
56
56 58
圖例
主河道
等高線(m) 城市搬遷方向
54
- 9 -
9.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結合教學特色和實際撰寫)
(1)結合北京城市與河流的具體情境創編學習資源,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鮮活、更聯系實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能指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
(2)將教材“先給結論再舉例驗證”的說明體系變為基于圖文資料和用地理工具解決問題的探究和歸納體系,這更符合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
(3)基于多媒體的圖文和視頻的生動展示,引導學生更好地獲取信息、抓住特點進行分析,把抽象的理論知識用更容易理解的情境學習方式表現出來。
10.教學反思與改進
(1)能深入理解相關課標的關系,把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與生產力變化對自然資源作用方式的影響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對兩個課標的理解更加深刻,達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把抽象的人地關系思想通過北京城市與河流的關系呈現出來,讓學生可發現、可探索、可討論,從而使合作學習能夠順利展開。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真實地感悟到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從依賴水源逐水而居到興修水利引水解決水源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見證人地關系的改變,從而使學生對人地關系的理解建立在鮮活、透徹的思維過程中。
(3)鑒于永定河功能的局限性,人類對河流的綜合開發利用不能完全展示,以羅訥河為例進行課后拓展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人地關系的發展變化,同時真正實現了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提高了學習效果。
當然,我認為兩個課標在一節課中落實時間有些倉促,對人地關系的表現處理上也有不當之處,是需要今后在教學研究中不斷改進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