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走進意象藝術,格爾尼卡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四課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走進意象藝術之《格爾尼卡》欣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四課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走進意象藝術之《格爾尼卡》欣賞
第四課 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走進意象藝術之《格爾尼卡》欣賞
教材作品分析
油畫《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有著強烈正義感的畫家畢加索對于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用他獨特的象征性與立體主義結合的藝術手法,僅用時幾個星期便創作完成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以表示對法西斯獸行的強烈譴責和抗議。這幅杰作后來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應該被每個熱愛和平的人所了解。 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編設的學習對象為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美術鑒賞的基本理論知識,但對非具像作品欣賞的經驗還是較為匱乏,甚至仍然是以像不像來評價作品,加上鑒賞時不會結合作品創作時代背景、作者的藝術風格來分析,對抽象、意象作品的形式及作品內涵更是難以理解,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認為“難看”。這給教師上課造成一定的難度,所以這節課的設計,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格爾尼卡》探究式的欣賞學習,學會并掌握一定的鑒賞知識及方法,了解作者的藝術風格及作品的內涵和意義,以達到舉一反三、逐漸提高鑒賞能力的目的。 教學目標
一、鑒賞畢加索油畫作品《格爾尼卡》,理解象征性與立體主義結合的獨特表現形式,感受畫家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揭露罪惡、抗議暴行、追求和平的深層內涵。
二、掌握鑒賞《格爾尼卡》的方法,即鑒賞作品時將作品放到一定的人文環境中,結合畫家畢加索的藝術風格、創作背景時代等。
三、能用較簡練的語言對《格爾尼卡》進行賞析,能將自己的感受與見解用較準確的詞或句子表達出來;能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式的思考,能與同學交流意見,互相探討,并能準確、簡練地歸納和記錄。
教學環節設計
聽聲音創設情境導入課堂——初步欣賞作品——作品背景了解——作品形象分析——深入感受作品,研究創作手法——畫家生平介紹并欣賞其其他風格的作品——拓展學習。 教學重點
感受畫家通過意象的藝術語言所表達出的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征性和立體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格爾尼卡》中的具體運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形象分析表格、作品復印圖、課前學生分組(每組4人左右)。 教和學互動過程 一、聽聲音導入
教師播放一段空襲聲音,引導學生仔細聆聽并分辨是什么聲音,以及能聯想到什么樣的場面。
學生聽聲音,仔細分辨,并根據聲音盡力描述聯想到的場景。(例:飛機轟炸聲、人慘叫聲、建筑倒塌聲;戰爭場面、人們逃跑、煙霧繚繞、炮彈亂飛等。) 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后出示和空襲有關的作品《格爾尼卡》(無作品名稱、無介紹、無畫家備注),導入本課學習。
【教學意圖】設置聽覺練習,引發學生好奇心,激起學習興趣;聽、辨空襲聲音,聯想場景,為進一步了解作品內容打基礎。 二、學習新課
(一)初步感受《格爾尼卡》
教師提問學生第一次看到這幅畫的感覺。
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學生、觀察作品后,有的搖頭,有的不屑一顧,有的驚奇,談自己的看法。(例:第一印象很亂、看不懂、畫得不好看等。)
教師抓住關鍵詞“亂”提問:畫面是因為什么顯得“亂”?“看不懂”又是看不懂什么呢?
學生談直觀感受:是因為畫面中的形象亂,看不懂畫的是什么。
教師告訴學生作品形象為意象形式,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分析出作品的色彩主要是用黑白灰來表現的,用問題“畫家為什么創作了一幅這樣的作品?”引入下一個環節。
【教學意圖】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作品,談第一印象,關注作品的表現形式——色彩與造型,抓住欣賞作品的切入點。 (二)了解作品背景
教師(故事承接):就是這樣一幅作品,當時展出時,一位德國軍官很感興趣地問畫家:“這是你的杰作嗎?”畫家卻平靜地說:“不,這是你們的杰作!”這些都是為什么呢?(出示《格爾尼卡》創作背景:有關的短片和格爾尼卡被炸時的文字介紹。)
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作品背景資料,思考其中的原因并回答。(例:作品畫的是格爾尼卡被德國法西斯轟炸時的場景,那樣說的原因是這場戰爭是由法西斯造成的。)
教師再次就畫面中形象為什么是“亂”的、色彩為什么用的是黑白灰而不是彩色這幾個問題,聯系創作背景引導并幫助學生得出:轟炸時場面本來就很亂,而黑白灰比彩色更能表現戰爭的可怕。
【教學意圖】了解歷史事件,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欣賞理解《格爾尼卡》的創作背景和內涵;初步理解作品抽象的藝術語言與內容之間的聯系。 (三)欣賞、分析《格爾尼卡》作品形象及象征意義。 1分析形象
教師語氣堅定地表述:法西斯多么可惡!畫家以憤慨的心情,僅用了6個星期的時間,便創作了長約7.8米、高約3.5米的巨幅壁畫《格爾尼卡》,用藝術方式記錄下這場戰爭,那么畫面中都有哪些形象?它們又有什么特殊意義? 學生仔細觀察、尋找,爭相舉手說出自己觀察出的形象:有抱孩子的母親、戰士、奔跑的人、墜樓的人、舉燈女人、馬、燈、牛。
教師以“抱孩子的母親”為例,引導學生從她的表情動作人手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義。例如:動作表情是抱著孩子,嘴巴張大仰天悲號,那么由這個表情看出她內心是什么樣的?
學生根據引導觀察,覺得她很痛苦。 教師進一步問:為什么痛苦?
學生立即回答:因為懷里的孩子死了。 教師隨即追問:從哪看出孩子死了?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因為孩子的頭垂下來。
對學生細心觀察和合理的邏輯判斷教師給予鼓勵,繼續提問:她在作品中僅僅代表她自己嗎?還代表了哪些人?啟發性地引導學生,這個人物在作品中不僅指代自己本身,更是象征所有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
【教學意圖】教師先舉例,引導學生一起分析,有助于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克服分析畫面形象無從下手的困難,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教師建議學生合作討論其余的幾個作品形象,將小組探究學習結果記錄下來,完成課前已發的《格爾尼卡》形象分析表(表1)。
畫面形象 表情、動作
象征意義
抱孩子的母親
舉燈的女人 跳樓的人 奔跑的人 戰士 燈 馬 牛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分析、討論其余形象的表情或動作及象征意義,并完成表格。教師巡視、輔導小組討論活動,對各組討論過程出現的疑惑進行提示性幫助。例如:可以提示學生“燈”雖然沒有表情動作,但它有形狀,形狀是怎樣的?戰士為什么躺在地上,眼睛為什么睜著?„„
【教學意圖】小組合作探究其余形象的象征意義,這種學習方式的設置有利于發動小組成員集思廣益,有利于幫助學生找到切入點和思考方向,進而能自主分析并尋找出合理的答案。 2.交流學習結果
教師組織各小組依次對作品中的形象根據討論結果進行交流,并從旁引導補充,共同完成表格(表2)
畫面形象 表情、動作 象征意義 抱孩子的母親 抱著孩子仰天痛哭 痛苦的西班牙人民 舉燈的女人 伸長胳膊舉燈 象征著在這殘暴的戰爭中所有受苦難、受殘害的西班牙人
民
跳樓的人 墜樓、驚恐 奔跑的人 抱著腿、渴望 戰士 拿著斷劍、死不瞑目 燈 鋸齒狀,發出白光 馬 仰頭、哀鳴 揭露這一切罪惡 牛
齜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和殘暴
各小組爭相發言,各抒己見,互相補充。例如“燈”學生分析其“鋸齒狀”“像劍一般”“發出犀利的光”;“戰士頑強斗爭,死不瞑目”;“墜樓的人恐懼、無奈、緊張”;“奔跑的人很痛苦,又充滿渴望、希望”,等等。
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作品中的“馬和牛”。對比觀察“馬”和“牛”表情的不同,得出“馬”是痛苦的,“牛”是冷漠的。
教師提示:①畫家曾公開表示馬在這里象征著所有受傷害的西班牙人民;②牛為什么面無表情,與畫面其它痛苦的形象形成對比? 學生猜測,“牛”應該代表的是可惡的法西斯。
教師進一步啟發,為什么把象征法西斯的、面無表情的牛畫在畫面中呢?提示:別的形象都痛苦恐懼,它卻如此,畫家想突出什么呢? 學生探究思考:為了突出法西斯是多么的兇殘和冷血。
教師小結:進一步強調作品中象征性表現手法的運用。即:真實事件中死傷無數,作品只能選擇有限的、有代表性的形象來展示,所以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著豐富的象征含義。整件作品充滿了悲傷、痛苦、恐懼,同時又有力地控訴了兇手法西斯的冷血和殘忍。
【教學意圖】突破教學難點通過小組合作、研究討論學習,幫助學生加強對作品的象征手法及含義的理解。
(四)了解畫家,欣賞畢加索作品及其主要風格——立體主義表現手法。 教師提供畢加索簡介,強調兩點:①創立了立體主義;②多變的藝術風格。 學生充滿期待,觀看課件,了解畢加索生平及藝術貢獻。
教師出示《格爾尼卡》局部圖“馬腿與牛面”(圖1),用問題“你觀察到畫法上有什么特點了嗎?”引導學生了解立體主義風格表現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個別學生發現畫面中馬腿部分的立體效果像是剪貼成的,牛的兩個眼睛也很奇怪。
教師繼續引導提問:剪貼部分用的是什么形狀?
學生看出是由不同的幾何形,例如三角形等拼貼在一起的。
教師利用課件(圖2)簡單的演示,作品中是如何用立體風格表現戰士的眼睛的,并重點解說:立體主義風格表現就是把自然形體分解為幾何切面,將不同視角下觀察到的形象,采用拼貼技巧進行創作所營造的特殊立體繪畫風格。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彩色卡紙自己動手畫一畫,拼一拼。(課前準備的卡紙) 【教學意圖】利用通俗易懂的課件向學生解釋了立體風格的表現特點并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一下,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格爾尼卡》這種獨特的立體主義表現形式,突破教學難點。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畢加索不同時期的作品及其風格。(課件展示畫家“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教學意圖】欣賞畢加索各時期不同藝術風格的作品,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畢加索,進一步理解立體主義的表現手法。 三、小結評價,談欣賞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談欣賞后的感受。
(從作者、作品形象、作品內涵、作品背景,自我感受等談。例:我從畢加索身上看到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作品表達了反對戰爭的愿望;我們渴望和平,憎恨法西斯;等等。)
教師再次提問:還覺得這幅畫很亂,看不懂嗎?以后欣賞這類畫時還需結合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學生愉悅地回答:理解了、看懂了這幅畫。欣賞這類畫時還應看它的創造背景、畫家等。
教師歸納小結:1.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在用心作畫而不僅僅是技法,畢加索就是一位擁有強烈正義感、熱愛祖國和人民、用心在創作的偉大藝術家;2.我們以后欣賞意象、抽象作品時不能單純用像不像來評判了,要結合作品背景畫家風格等,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3.我們都熱愛和平。 【教學意圖】學生再次談感受,與前面呼應,實則也是自我評價本節課的學習效
果。教師小結性評價,使學生對本課學習有個整體認識。 四、知識拓展
教師提出拓展思考問題:畢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藝術風格的創新,那么他每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分析,嘗試發言:可能和作者的心情有關;畢加索“玫瑰紅時期”的作品可能是他那時有了愛情,心里感覺很溫暖的結果。
教師繼而提出一個學習建議給所有同學:這位同學分析得對不對,大家可以通過網絡等各種媒介查閱一下,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課外去查閱一下,互相探討。 (課件提示:百度搜索“藝術家畢加索”)
【教學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進一步了解畢加索及其畫風,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思考問題,進行知識拓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