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蕭友梅與黃自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十七節蕭友梅與黃自》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十七節蕭友梅與黃自》
《蕭友梅與黃自》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是高中《音樂鑒賞》第十五單元《新音樂歌聲初放》之《蕭友梅與黃自》,本節共欣賞三首音樂作品,了解蕭友梅、黃自兩位音樂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問》是蕭友梅所創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響的一首,它以“問”的口氣向人們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長,富有哲理的問題,耐人尋味,歌曲為兩段體結構。《漁陽鼙鼓動地來》是清唱劇《長恨歌》第三樂章,是一首男聲四部合唱,進行曲題材,歌曲用單三部曲式結構,其情緒是抑郁的,但蘊含著激憤的因素在內。《山在虛無縹緲間》是清唱劇《長恨歌》第八樂章,這首歌用女聲三部合唱,我國民族羽調式,以弱力度為主,勾畫了“蓬萊仙境”那種虛幻神秘的意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聆聽、學唱歌曲《問》及《漁陽鼙鼓動地來》,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理解其所反應的社會現實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認識,了解蕭友梅與黃自的生平及主要貢獻。在認識了解清唱劇《長恨歌》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有關清唱劇的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在聆聽、學唱、討論、比較活動中認知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現實內容,并認識、了解蕭友梅與黃自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聆聽、學唱歌曲《問》,感受、體驗其在歌曲創作上的特點及當時愛國知識分子對國家沉淪的憂慮與感慨;聆聽《漁陽鼙鼓動地來》,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理解其所反映的諷刺時政的社會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唱藝術歌曲《問》,并通過分析歌詞內涵,引導學生用柔美的音色,飽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難點:通過對《問》及《長恨歌》時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樂旋律、情緒、力度等方面特點的探究,引導學生認識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
[教學內容安排]
本節以學唱、賞析藝術歌曲《問》為重點。以賞析《漁陽鼙鼓動地來》為次重點,并通過與《山在虛無飄渺間》的對比分析,感受體驗作品的藝術魅力。了
解蕭友梅與黃自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通過賞析《長恨歌》,向學生介紹清唱劇相關知識。
[教學方法]
通過運用多媒體音頻、視頻聆聽感受法,通過對作品創作背景的探索討論法,通過電子琴帶領學生親身演唱實踐法,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感受。從而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成功地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今天是2017年5月4號,是我國的五四青年節, 五四青年節源于我國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五四運動",它是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反帝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揭開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由此興起。在音樂文化層面,受“科學與民主”為旗幟的新文化思潮的影響,開始創造新的專業音樂文化。較有代表的音樂家有蕭友梅、黃自、王光祁、劉天華等。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到一個世紀前,走進蕭友梅、黃自兩位音樂家的世界,一起認識、了解這兩位兩位音樂家。點出課題。 二、新課環節
(一)蕭友梅及音樂作品《問》
1、作者簡介:蕭友梅(1884—1940)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鶴,又字雪朋,廣東香山人。1927年在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后改稱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其作品有一百余首歌曲和其他體裁的作品。代表作品:《問》、《南飛之雁語》、《女子體育》、《落葉》、《踏歌》等。愛國歌曲:《五四紀念愛國歌》、《國恥》、《國民革命歌》等。藝術歌曲《問》初刊于1922年出版的《今樂初集》,是蕭友梅所創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響的一首,曾在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泛流傳。
這首歌曲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大家想不想聽老師唱一唱? 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問的對象是誰?問什么?為什么要問?
2、教師范唱第一段,引導學生回答上面提出的三個問題。
、學生齊誦第二段歌詞,找到第二段四個問句的主題。(提示學生以飽滿的情緒,聲音拎起來朗誦)
學生齊誦歌詞,回答問題。 “你知道塵世的波瀾,有幾種溫良的淚?”點明問的主題。引出對作品《問》創作背景的探究。
4、創作背景: 20年代的中國,內有軍閥的連年混戰,外有帝國主義的欺凌、壓榨,富于愛國熱情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對山河破碎、國家沉淪的混亂時局頗有感慨。面對當時的國內形勢,詞作家易韋齋、曲作家蕭友梅創作了藝術歌曲《問》,通過歌曲抒發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 請同學小結歌詞的內涵?
作者以“問”的口氣向人們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長,富有哲理的問題,耐人尋味,反映了愛國知識分子對當時軍閥混戰、山河破碎的祖國的深沉的憂慮之情。 5、學習旋律:(學唱難點:第五句兩個三度的下行;第6、7句三連音的演唱)
(1)哼唱旋律 (2)a母音演唱旋律
練習要點:練習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狀,上下一致,聲區統一,較好地帶動a母音的練習。 6、帶入歌詞練習。
7、根據演唱提示,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8、請同學上臺表演。 (二)黃自與《長恨歌》
1、作者簡介 :黃自(1904—1938)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是我國最早譜寫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貢獻是介紹了西洋近代音樂理論,造就了大批專業音樂人才,他對我國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在音樂教育方面有顯著的貢獻。代表作品:清唱劇《長恨歌》;合唱曲《旗正飄飄》、《抗敵歌》;獨唱曲《玫瑰三愿》、《花非花》等。 2、介紹作品 清唱劇《長恨歌》 (1)請學生講述《長恨歌》的故事。
師:兩位作家創作這部作品,一方面是為了填補教材的空缺,因為合唱教材
缺乏中國的作品,另一方面有著借古諷今的意圖,它是我國現代音樂創作中的珍品。
(2)《長恨歌》作于1932-1933年,是我國現代音樂作品中第一部清唱劇,由韋瀚章根據元曲《長生殿》和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寫出歌詞,黃自作曲。作品按照劇情結構共分十個樂章。
①仙樂風飄處處聞 ②七月七日長生殿 ③漁陽鼙鼓動地來 ④驚破霓裳羽衣舞 ⑤六軍不發無奈何 ⑥宛轉蛾眉馬前死 ⑦夜雨聞鈴腸斷聲 ⑧山在虛無飄渺間 ⑨西宮南內多秋草 ⑩此恨綿綿無絕期
黃自生前只寫了①、②、③、⑤、⑥、⑧、⑩七個樂章,④、⑦、⑨三個樂章由他的學生林聲翕完成。今天我們重點欣賞第③、第⑧樂章。 3、欣賞第三樂章《漁陽鼙鼓動地來》
(1)賞析A樂段。該樂章是帶再現的單三部結構A+B+A’。鼙鼓是古代軍中的小鼓。讓我們一起欣賞第一樂段,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作品中的人聲、拍子、速度、調式分別是怎樣的?
聽完音樂,引導學生回答:引子部分是鋼琴模仿的鼓聲,由男低音演唱、單聲部、四二拍、進行曲風格、速度稍快,由于作品小調調式的特點,所以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暗淡的色彩和悲戚的意韻。 (2)學唱第A段。
(3)賞析B段,和第一樂段相比較,在聲部、力度上有什么區別?四個聲部演唱,力度逐漸加強,最后是強音,在這個樂章中,隨著音樂的進行與展開,激憤的情緒逐漸增加,表現出了對"只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的那種怨恨。 (4)完整欣賞由田小寶指揮的合唱《漁陽鼙鼓動地來》
師:這是一首威武的男聲四部合唱,結構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進行曲風格。這個樂章是悲劇性的,開始的主題陰郁暗淡,三次出現的合唱織體寫法都不一樣,力度一次比一次加強(MP-f-ff),表現邊關警報愈來愈緊急。
4、欣賞第八樂章《山在虛無飄渺間》,分析其速度、力度、音色、情緒等。
5、完成拓展一。從力度、速度、音色等音樂要素入手,對比分析第三、第八樂章。
三、拓展知識
清唱劇:是一種將宗教或史詩題材的歌詞譜曲,用合唱、重唱、獨唱與樂隊在教堂或音樂廳演出的大型聲樂套曲。現代作曲家常用這種題材表現重大歷史或現實題材。
清唱劇的特點是:采用歌劇的各種程式,大量運用合唱的表演形式。清唱劇與歌劇的區別在于沒有布景、角色服裝和舞臺表演動作:與康塔塔的區別是更具有鮮明的戲劇結構和情節。
[課堂小結及作業]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我國專業音樂創作興起,涌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音樂家,蕭友梅和黃自只是其中的代表,請同學們課下進一步搜集這一時期的歌曲,并分享給身邊的長輩,與他們共享音樂帶給人們的美好情趣。
[板書設計]
1919.5.4——五四運動——專業音樂創作 1922 ——《問》 ——引人深思 1932 ——《長恨歌》——借古諷今
[教學反思]
在《蕭友梅與黃自》一課的教學設計中,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以時間為主線,以情感為鋪墊,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逐步展開。由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導入,引出五四新文化時期的專業音樂創作,結束語在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中國夢”上結束。
這節課充分的展現了教師的個人素質,無論是課堂語言的組織,還是演唱、演奏,都展示了作為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功,正因為以上因素,這節課能深深的打動學生,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飽滿、生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