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獨特的民族風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高中音樂音樂鑒賞模塊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山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音版高中音樂音樂鑒賞模塊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山西省優課
第三節 獨特的民族風
同學們好!
今天我們來欣賞《多彩的民歌》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因地域差異,導致各民族的民歌在音樂風格上形成鮮明特色,多姿多彩,風格各異。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三個民族民歌分別是蒙古族、藏族、新疆維吾爾族。 一、蒙古族:
① 民族簡介: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北方主要民族之一。 也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區和國家的主要民族之一。 全球蒙古族1000萬人,一半以上居住在我國,占中國人口0.4%. ② 服飾:帽子、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等,因地區不同,在樣式上有所差異。 因為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不論男女都身著長袍。
牧區冬季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季多布類。
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多系紅色、藍色綢緞腰帶。
靴子:以軟皮靴為主,長到膝蓋處。
帽子:男子多戴圓錐形帽,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未婚女子把頭發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根,發根上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③ 風俗:
蒙古族每年7月、8月間要在草原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儀式,現已成為歡慶豐收的娛樂節目。摔跤是其主要內容。除摔跤之外,“那達慕”上還要舉行射箭、賽馬、賽駱駝等豐富多彩的比賽和歌舞表演。 ④ 音樂風格:
隨著歷史的變遷,蒙古族人民逐漸定居下來。因為生活條件、經濟形態等決定了蒙古族音樂屬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范疇。
主要特征:長調和短調
長調: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
(題材大都以水草、牛、馬、藍天、白云等為主伴奏多以馬頭琴為主,有時也配用笛子和三弦)
短調:字多腔短、節奏整齊、句幅較窄、具有敘述性特征。
- 2 -
(流行于半農半牧區,伴奏多以四胡為主) ⑤ 欣賞《遼闊的草原》、《嘎達梅林》、《鴻雁》
《遼闊的草原》是20世紀50年代初(1955年)由草原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演唱的。
當時她憑借這首歌曲參加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并一舉贏得了金獎。自此,這首歌便成了蒙古族民歌的象征之一,傳遍全國。
聆聽并思考:這首民歌具有什么特點?(速度、節拍、旋律),聆聽這首歌你能聯想到什么樣的畫面呢?
答:自由、慢速、 “ ”散拍子、抒情。
旋律悠長、綿延起伏,給人以氣息寬廣、頗具草原特色的印象。
含蓄的詩句歌頌了草原上的姑娘,表現了蒙古族年輕牧民對愛情的珍惜和追求。 這首歌曲采用了上下單樂段的結構。(小組分別討論回答) 《嘎達梅林》分析是屬于哪種體裁?(短調)
結構規整、節奏整齊、句幅短小、字多腔短,敘述性特點。 欣賞《鴻雁》進行長調、短調對比。 ⑥ 蒙古族常用樂器:馬頭琴
一種兩弦的拉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木制,長約
一米。 欣賞樂器馬頭琴演奏《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二、藏族:
① 民族簡介:主要居住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西藏自治區成立于1965年9月。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甘肅、四川、云南等)
主要標志性建筑物:布達拉宮(世界屋脊上的明珠)-------俗稱“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筑群,也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
② 服飾:無論男女都著藏袍。長袖、肥腰、大襟、長裙、長靴、編發等。
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胸前留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勞作)時可以存放金銀珠玉等飾品,還可以放酥油、糌粑、茶葉、飯碗、甚至可以放幼兒,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露右臂,將袖系于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不必全脫。夜晚睡覺,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便是一個暖和的大睡袋,可謂一物多用。
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
- 3 -
③ 禮儀: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
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節日:藏族的傳統節日有:藏歷年、擺花節、送魔節、亮寶會、充曲、世輪金剛節、薩噶達瓦節、雪頓節、沐浴節、望果節、降神節、仙女節、燃燈節、驅鬼節等等。 ④ 音樂風格:分為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三大類。
民間音樂:可分為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器樂等5類,在傳統音樂中居主要地位。
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風俗歌、頌經調等。
歌舞音樂:形式多樣,特色鮮明,重要歌舞體裁有:果諧、堆諧、諧欽、 囊瑪:主要流行在拉薩地區。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 3部分組成。歌曲部分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單舞蹈動作;舞曲部分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調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異,多數為商調式,個別樂曲結束于羽、宮調式;歌曲部分的曲調各 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關系轉調;伴奏形式與堆諧相同。
宗教音樂包括誦經音樂、宗教儀式樂舞羌姆、寺院器樂;
宮廷(古典)音樂嘎爾只傳于拉薩布達拉宮及日喀則扎什侖布寺。 ⑤ 欣賞《宗巴朗松》
這首歌曲是由才旦卓瑪(1937.6-)演唱的,中國文聯副主席,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西藏日喀則人。 聆聽后談談你的感受,你覺得它的旋律特點是什么?
答:《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傳統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瑪音調(結構由引子+歌曲兩部分組成),引子平穩中帶有律動感,歌曲旋律典雅優美、細膩抒情。 歌詞寫景、寫實,卻蘊含深刻的哲理: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養來充實,提高自己,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會有眾多的朋友接近。
⑥ 常用樂器:札木聶 又稱“木聶”或“占木聶”。藏族較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廣泛流傳于藏族地區。因有六條琴弦,漢族稱為“藏族六弦琴”。音色渾厚、響亮,是西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謝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于獨奏。 ⑦ 欣賞《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天路》
- 4 -
三、新疆維吾爾族:
① 民族簡介:在中國西北邊陲的新疆,在白雪皚皚的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② 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 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 因為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所以人們戴的是繡花帽,著的是繡花衣,穿的是 繡花鞋,扎的是繡花巾,背的是繡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
馬克——白吐馬克、阿圖什吐馬克、歐熱吐瑪克、開木切特吐瑪克等等【十幾種】 花帽——巴旦姆花帽、塔什干花帽、格來木花帽、曼波爾花帽、奇曼花帽、再爾花帽等等【多達幾十種】)
③ 風俗禮儀: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并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④ 音樂風格:維吾爾族音樂融合了中原音樂、印度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的因素,形成了它獨具風格的民族音樂文化。
維吾爾族民歌可分為:愛情歌曲、勞動歌曲、歷史歌曲、習俗性歌曲四類 ⑤ 欣賞新疆民歌《牡丹汗》仔細辨別演奏樂器和旋律的特點 ?
答:《牡丹汗》是一首愛情歌曲,其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民歌的特色。歌詞表現了對戀人的贊美和深情,充滿了哲理,勸人們要選擇好人交朋友,對愛情要專一。
⑥ 常用樂器: 彈布爾——五弦彈撥樂器,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彈弦樂器。 歷史悠久,形制古樸,音色優美,富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常用于獨奏。
- 5 -
蒙古族民歌:旋律舒展悠長、節奏自由、 極富濃郁的草原氣息。 西藏民歌:歌聲嘹亮、風格熱情明快。 新疆民歌:旋律生動活潑、極富熱情。
課堂總結:如此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的歌舞音樂,構成我國少數民族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在中華民族音樂史上迸發著耀眼的光芒。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少數民族音樂還會不斷創造發展,源遠流長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必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更加發揚光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