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價值與價值觀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價值與價值觀》課例視頻(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價值與價值觀》課例視頻(一)
《價值與價值觀》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框屬于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一框題。其內容主要分兩目,第一目要介紹價值的基本含義、人是社會一切財富的創造者、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等內容。第二目要介紹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內容包括價值觀的基本含義。本框題教學內容是貫徹新課程標準4.11規定的“識別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表現,說明價值判斷的意義,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的要求。
本課內容為高中政治哲學部分的最后一課,主要內容是“實現人生的價值”,學好本框節的“價值與價值觀”是掌握好整個章節課的基礎和前提。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要明白什么是價值。先從具體事物的價值著手,然后引入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并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與具體事物價值的關系來讓學生真正理解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同時弄清人不同于物,物永遠都是價值的客體。人既是價值的主體,又是價值的客體。人是價值的創造者和享受者,是價值的主體和價值的客體的統一,因此,人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辨證統一。鑒于當前思想多元化,各種不良文化對中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所以本課的難點問題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從而讓學生知道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
【教學目標】
1.識記價值、價值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理解人的價值的內容以及如何評價人的價值;能運用所學分析物的價值和人的價值的不同,深化對人的價值的理解。
2.使學生具有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分析和看待社會、人生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確認識和評價人的價值的能力。
3.在案例的分析中,促使學生樹立起人的價值在于奉獻的正確價值觀。
【學情分析】
當代青少年生活在張揚個性、弘揚主體意識的時代。面對五光十色的傳播度、透明度日增的世界,他們尚缺乏價值判斷和選擇的能力。未成年人心理成長的不穩定性、社會現實多元化以及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功能弱化使得青少年學生面臨著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危機。對學生們而言,價值觀對其行為有著深層的導向作用,關系到其信念與理想、前途與方向的選擇。因此,青少年一代的價值觀教育成為現代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關鍵是對價值觀的形成特征有比較系統的了解。高二學生學習了必修4《生活與哲學》前三單元的哲學知識,初步掌握了運用唯物論、辯證法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對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有了初步的理解,初步樹立了正確的理想信念,這為本課教學目標的落實奠定了知識基礎。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難點:理解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教學過程】
一、源于生活 發人深省
師:三年前,兩歲女童小悅悅在佛山市某市場內被兩輛車相繼輾軋。隨后,18名路人冷漠走過,使該事件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如今肇事司機已經被繩之以法。在選擇視頻的過程中,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因為許多視頻都大篇幅地再現當時小悅悅被碾壓的情景,我很不想和同學們再次回顧那可怕、冷漠的一幕。所以選擇的視頻相對沒那么血腥,現在請大家觀看視頻。
探究活動一:觀看視頻,發表各自看法:你如何看待“小悅悅”事件?
視頻情景導入:《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肇事司機獲刑三年六個月》
教師:你對這個事件怎么看?請說說看。
學生分別從理解、憤怒、心寒幾個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略)
師:不論同學們怎樣看待這個事件,其實都是自身價值觀的體現。由此,我們不禁要思考:人生的價值何在?什么是價值觀?價值觀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從這節課起,就讓我們進入歷史唯物主義人生價值觀的學習,共同探討人生的意義。請同學們將課本翻到96頁,今天我們學習第十二課第一框題《價值與價值觀》。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生活實際事例展現,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強烈震撼,認識到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現實意義。
二、模擬生活 自主學習
學生瀏覽教材,找到相關知識點。
師:瀏覽完教材,誰能說說什么是價值?什么是人的價值?
生: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就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師: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由主、客體兩方面構成。價值是一種關系,是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和功能間的相互關系。生活中,無論是衣食住行、自然環境,還是文學作品、科學理論,只要對我們有積極意義,能滿足我們的某種需要,那么就認為是有價值的。因此哲學上的價值概念,涵蓋了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師(過渡):那么,人的價值也是這樣嗎?它跟事物的價值有何不同?人的價值和物的價值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呢?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下一個環節,一起來探討這些內容。
探究活動二:假如你是陳賢妹老人,選擇救起小悅悅,你準備選擇哪些東西和何種交通工具到醫院呢?請說明理由。
學生思考、回答。(略)
(回答預設:選擇止血繃帶——小悅悅失血較多;選擇礦泉水——小悅悅需要補充水分;不選擇三國殺——游戲在救人方面無用;選擇出租車——去醫院最便利;不選擇飛機、動車——此時此地無法派上用場。)
教師和學生共同得出結論:之所以會選擇這些東西,是因為它們對救助小悅悅有用,這些物品的某些屬性和功能能滿足我們救人的需要。可見價值是一種關系,即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物的屬性和人的需要是構成價值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師:物的價值是這么體現出來的。那么,人有價值嗎?人與物的價值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略)
師:沒錯,物的價值是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而事物本身是沒有需求的。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板書: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和交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將社會正確價值觀和教師自我認同價值觀整合,并以青少年能夠接受的內容和方式傳遞給學生,啟迪和幫助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個性架構。
三、直面生活 感悟人生
師:我們可以這么來看,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體現的是社會價值,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索取)則體現為人的自我價值。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那么什么才是我們衡量人的價值的標準?
PPT呈現材料:在小悅悅事件中,直到第19個路人陳賢妹老人才救起了小悅悅,這是有價值的,也是陳婆婆樸實而高尚的個人品質表現。當有老板獎勵她10萬元,陽山政府也獎勵她1.78萬元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質疑陳賢妹老人這樣做是炒作行為,是為了錢,為了出名。
師:接連不斷的采訪和頒獎,將陳賢妹原本平靜的生活徹底打亂,為了避開風頭,她甚至“逃離”佛山,回到老家陽山。對于現在人們的冷漠,陳賢妹說她不會怕,“只要能幫到人,我都會去幫,救人最重要”。陳賢妹老人該不該獲得獎勵?為什么?有人為陳賢妹老人抱打不平,認為:“救人卻引起別人質疑,還給家人帶來不便,那真不值得!”你們是怎么看的?
學生回答。(略)
(回答預設:陳賢妹老人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實現了她的社會價值,而社會也認可她,給予她很高的尊重,這體現了她的個人價值。陳賢妹老人雖然被人誤會和質疑了,但是她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教師:人能創造價值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是價值的創造者,同時也會從他人和社會那里獲得回報,實現自我滿足,也是價值的享有者。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既然人的價值包括兩個方面,用哪一方面來衡量人的價值呢?
探究活動三:就“小悅悅事件”看,18個路人和陳賢妹老人的行為哪個更有價值?為什么?
師:大家也想想這個問題。小悅悅最終是沒有救活,那陳賢妹老人這個救人的意義在哪里?
學生回答。(略)
師:這個問題對于大家來說是毫無疑問,當然是陳賢妹老人的行為更有價值。既然救人是件有價值的事,為什么那18個路人卻選擇了不救呢?從這里,我們不僅要思考,到底應該怎么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
學生回答。(略)
(回答預設:評價一個人的價值的大小,一主要看他的貢獻;二是看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三在今天,人生價值主要看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
師:“小悅悅事件”已經過去三年了,時間并沒有沖淡人們的憤懣和自我“救贖”的反省。可以說18個路人“見傷不扶”“見死不救”的冷漠加劇了世人心頭堅冰的厚度。“小悅悅事件”發生后,全國掀起軒然大波,出現了一系列諸如媒體譴責、校長撐腰、網民聲討等道德大思考。對此,我相信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論同學們持哪一種觀點,其實都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那么,什么是價值觀?(板書:價值觀的含義)
學生聯系教材回答。(略)
師: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角度來看,價值觀屬于社會存在還是社會意識?
學生回答。(略)
師: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之間有什么關系?價值觀的反作用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回答預設: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學的社會意識會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而落后的社會意識則會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關鍵的時候,決定人們做出選擇的是價值觀。價值觀具有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
師:從這個事情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小悅悅事件,它引起的社會反響非常大。在這個事情之后,對陳賢妹老人,有人夸有人講,也有辭退她的,也有諷刺她的。那為什么同樣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學生思考、回答。(略)
師(過渡):遇到一件事情時,你的價值觀如何選擇,結局是不同的。這個胡軍,他選擇的是繼續前行,所以帶走了一條生命,而他也給自己帶來了三年多的牢獄。而陳賢妹老人呢,她的精神感動了非常多人,引發了我們對中國人道德的審視。所以,不同的價值觀帶來不同的結局。從這里,誰能來說說,價值觀具有什么樣的導向作用?
(設計意圖)適時把握住教育契機,讓學生們能明辨是非,能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理解和對待這些問題,內心深處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堅持和追求什么。
探究活動四:對待同一事件,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教師:“小悅悅事件”中的18:1的比例的確觸目驚心也令人寒心,但不能因此就對整個社會絕望。要改變冷漠的現實僅靠憤怒和譴責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深刻的反思和切實的行動。請同學們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該做什么?我們能做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慢慢引導學生把討論的話題集中到“身處事故現場,救或不救?自己救了人之后,被人誤會了,怎么辦?”
教師:同學們的討論很精彩。我也想表達一下我的觀點。如果是我在現場,我會選擇打電話報警并用醒目的方式告知過往的車輛。社會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在伸出援手救助他人的時候也要學會保護自己。
(3)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板書)
教師: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那么,什么樣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價值觀呢?
學生思考、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適當反饋,并把方向轉到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上面來。
師:陳賢妹老人瘦弱的外表下,跳動著一顆偉大的心,在“世風日下”的社會環境中,向被碾女童伸出了可貴的援助之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閃光!而肇事司機的行為,不僅會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從陳賢妹老人和肇事司機的結局對比,說明選擇了不同的價值觀就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有正確的價值觀,那么人生是美好的、光明的;相反,而錯誤的價值觀將會讓人變得自私自利、消極悲觀,就容易與庸俗與茍且為伍。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學生們自我認識、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身的價值觀在碰撞中不斷完善。讓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理應擔負起自己的道德責任。
四、結課
師:現在我們請一位同學回顧一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大家一起思考并補充。
生: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價值的概念,明白了什么是人的價值,知道了人的價值與物的價值的區別與聯系,最后我們還著重學習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師:回答言簡意賅,其他同學有補充嗎?(學生發言略)
師:“小悅悅事件”中的18:1的比例的確觸目驚心也令人寒心,但不能因此就對整個社會絕望。“社會終究是在進步。退一步說,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這些年,我一直堅持的一個信念是,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注:選自熊培云《自由在高處》]不是有一心“只想著救人”的拾荒老人陳賢妹嗎?不是有徒手接住墜樓女童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嗎?不是有扶助摔倒老人、雖被冤枉卻依然無悔的司機殷紅彬嗎?……即便在我們身邊,也還有許多令我們感動讓我們溫暖的人或者事,真正的冷漠并不占多數。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都能在實際生活中,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布置作業】
運用本課所學知識以“拒絕冷漠、從我做起”為題,面向全校同學擬一份300字左右的倡議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