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安徽省中小學
所屬欄目:初中主題班會課
視頻課題:安徽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安師大附屬中學_初中主題班會《青春期之左抓右逃》蕪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安師大附屬中學_初中主題班會《青春期之左抓右逃》蕪湖市弋江區安師大附屬萃文中學朱建星
基本信息 | ||||||
姓名 | 聯系電話 | |||||
學段 | 七年級 | 學校 | ||||
主題班會題目、背景、目標、準備 | ||||||
班會題目 | 青春期之“左抓右逃” | |||||
背景分析: 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將“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納入到了德育目標的總目標當中,并在德育內容中進一步指出了要“引導學生增強調控心理、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積極的信心態”的要求。因此“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導”在學生的中學階段、在快速發展的青春期階段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本次班會就從對學生心理持續產生重大影響的家庭關系出發,將家庭關系中子女和父母的狀態放在課堂進行探討,在家長的控制——“抓”和學生的應對——“逃”之間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家庭觀念,幫助學生調整到適宜的身心狀態。 另外學情方面,在生活實際中,隨著學生快速地步入青春期,伴隨著個人不斷成長,他們要求有自己獨立空間的欲望愈發的強烈。而與此同時,隨著學生進入初中,正式進入中考的“戰斗序列”后,家長們卻開始有了更多的期盼和更多的焦慮,對孩子的控制和要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格。這種“抓”與“逃”的游戲和現實必然會上演。所以本節課就從當下學生和家庭之間切實的矛盾出發,去發現、去探求、試圖讓學生去傾聽家長的心聲,試圖尋找到解決矛盾的好辦法。 |
||||||
班會目標: (一)認知目標 了解現實中父母和我們之間的“抓”與“逃”的各類事例,學會聆聽雙方各自的心聲。
|
||||||
班會準備: 學生準備:回顧、整理現實中與家長之間發生具體沖突的事件。 教師準備:1.準備好某位已畢業學生的家長和班主任老師之間的短信交流內容復印件若干。 2.適合學生冥想、推動課堂進程的音樂和相關視頻。 |
||||||
班會過程 | ||||||
環節一:課前口號 老師帶領全班一起呼喊:積極參與、盡情分享、認真傾聽、大膽展現 設計意圖:通過全班齊讀的方式,明確了本節課對學生表達和交流的要求,為課堂系列活動地推進埋下了預設,同時也為下面的游戲環節提前進行了“暖場”。 |
||||||
環節二:熱身活動——左抓右逃的游戲 1.將全班分成8組,每組同學圍成一個圈坐下來,各小組成員先伸出左手,掌心向下,再伸出右手,食指向上,將左手放在左邊同伴的食指上,右手指則放在右邊同伴的手掌下面,大家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搭好。 2.聽一段話,當出現 “父母”這個詞語中時,請馬上用左手去抓,同時把你的右手食指快速從同伴的左手下逃出來。 3. 老師講述這段話:“小時候,我的父母是這樣的:父親是座山,母親是條河,在父母的山水環繞之間我開始生長,我的父母就是我可以依靠的一切?墒呛髞砦议L大了,我不喜歡我的父母老是管著我,我不喜歡我的爸爸媽媽沒完沒了的嘮叨,有的時候,特別是在和我的父母爭吵之后,我甚至會想,如果我是別人的的孩子就好了,別人的爸爸媽媽一定不會像我的父母一樣對我了!” 4.最后統計組員們“抓與逃”成功的次數,宣布游戲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左抓右逃的游戲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自然進入了父母“抓”與我們“逃”的活動主題。 |
||||||
環節三:現實中的“抓”與“逃” 現實中父母的“抓”主要體現在對我們的一些具體要求上,那么在家庭中我們的父母有哪些是嚴格要求我們務必要做,或者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呢?而你又是如何應對去“逃”的呢?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發言,老師予以總結并寫出板書。 設計意圖:聆聽學生的聲音,共同分享現實中“抓與逃”的典型事例。 |
||||||
環節四:“逃”的解決方法——冥想之再選父母 畢淑敏心理學游戲之再選一對心儀的父母:老師要求所有同學將自己的身體坐姿調整到最放松、最舒服的狀態,輕輕地閉上眼睛,讓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一邊播放舒緩的輕音樂一邊輕聲口述: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對父母有什么不敬,而是為了更好的探究我們自己。如果你肯做這樣的想象,你的心靈會得到提升,你會更加的自信、你也會更加的愛你的父母,所以請將你們的情感的因素降到最低,讓你的思維和想象可以自由地綻放。誰是你再選父母的合適人選呢?你只需要把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名稱牢牢地記在心里就可以了。誰是你的再選父母?他們可以是小說中的人物也可以是電影中的人物,他們可以是現實中的人物也可以是你想象中的人物;他們可以是過往年代中的皇親國戚,也可以是現實歲月中的平常百姓;也許他們是你仰慕的老師,你愛戴的前輩;他們還可以是這萬千世界里的一顆星辰;或者又可以是河流、湖泊、花草樹木、藍天白云......總之請你天上地下的為自己再選一對心儀的父母吧。下面我將暫停指導兩分鐘請大家做出一個想象。 學生冥想后發言分享——再選父母是誰,為什么會是他們?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由冥想,通過再選父母挖掘出學生理想中的父母形象,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發現自己缺少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
||||||
環節五:關于“抓”案例分析──探索“抓”背后的心聲 1.用PPT真實展示班級一名學生離家出走后 ,班主任和其家長持續兩天直至孩子回到校園的短信(隱藏姓名和號碼)交流內容。讓同學們在聽完事件的來龍去脈講述后,自主合作探究這位家長信息背后的心聲。 明確幾個關鍵節點的預設:家長對孩子不回家一開始的氣憤未平──對孩子安全的擔心──寄希望于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最后回到校園的寬慰和自責。 2.反思、分享現實中我們的家長各種“抓”背后的心聲。 學生發言,老師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引發共鳴,讓學生對案例中母親的心聲進行挖掘,讓他們學會了轉換角度去思考問題。然后由他人過渡到自己,對自己父母行為背后的心聲進行冷思考,認識到別人家長的心聲越清晰,對自己父母的心聲認識就會更深刻! |
||||||
環節六:看“抓”與“逃”之視頻——傾聽無聲的愛 觀看視頻“無聲的愛”:視頻講述了一個女兒想要一個正常的爸爸的故事。因為爸爸是一個聾啞人從小就聽不到她說什么,長大后還因為她爸爸是聾啞人身份更讓她受到了同學的歧視。進入青春期后一個不能開口說話、懂她心思的爸爸,一個頻繁管教自己的爸爸就引發她種種激烈的叛逆行為,父女間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一直到她過生日的那天,爸爸準備好了蛋糕和要說的話,但是她卻發生了意外......聾啞的父親那拼命的呼喊、撕心裂肺的懇求醫生去救自己的女兒的樣子,讓醫院病床上的女兒聽到了父親過往日子里要表達的心聲......視頻最后“盡管你的父親不會說話,但是無聲的愛一直在你身邊”。 設計意圖:通過這段有故事情節、有感人真情流露的視頻影像給學生帶來了較強感情沖擊力,達到了要“傾聽心聲,關注父親無聲但有聲的愛”的教育目的。 |
||||||
環節七:結合自己父母的心聲,請同學們們各自寫出你對父母要說的話。 設計意圖:從無聲過渡到有聲,讓同學們因為愛而發聲,寫出要對父母說的話,讓處于“逃”狀態下的學生能夠冷靜下來,感受、領會父母的心聲,最終達到家庭中 “抓”與“逃”的雙方應該互相聆聽、彼此感受、共同交流的目的,一起攜手共建美好和諧的家庭關系。 |
||||||
環節8:總結 首先祝賀本次活動圓滿成功!父親是座山,母親是條河,山環著河,河繞著山,在山水環繞之間慢慢生長起來的我們,要學會傾聽,學會和父母相互理解,相信大家會越來越愛你們的父母,愛你們的美好家庭,而我們也會真正的獲得成長!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本節課內容,明確學生和家長之間要學會互相傾聽、互相理解! |
||||||
班會后延伸教育活動 | ||||||
本節課主要是圍繞“抓與逃”當中“逃”的一方學生活動為主體的。學生在課堂后要延伸繼續關注他們“家長的心聲”,懂得換位思考去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但作為家庭關系中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對象——“抓”的主體,對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種種不放心并被“成績”、“升學”、“中考”這一焦慮情緒裹挾著的家長一方,也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家長也要學會傾聽、并學會與青春期的孩子一起成長。所以對于家長部分的延伸教育主要在課下,我作出了如下安排: 1.結合學生在課堂寫的心聲,家長也需寫一封致孩子的信。 通過寫的方式而不是說,家長寫好一封信后密封處理,我讓孩子們在特殊的日子——母親節,到來的那一天打開信封,讓家長也將沉淀后的心里話寫出來,并讓孩子們在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會強化“抓與逃”的雙方深層次溝通的心理影響力,讓家長的愛子之心和孩子們對父母的感恩之心能建立在同一個層面上! 2.知行合一,說到更要堅持做到。 在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做到!引導孩子將一節班會課受到的家庭教育相處方式傳遞給家長,并持之以恒變成一種習慣,需要孩子、家長、老師三方共同努力。為了防止5+2=0(五天的學校教育在孩子在家與父母相處兩天之后最后努力結果為零,需要重頭再來)的局面,需要家長和學校同步做好家庭溝通教育方面的強化。家長在家除了言語表達外,還一定要有實際行動,在孩子需要自主獨立權的事情上、在有可能違背孩子意愿卻最終要讓孩子去落實的事情上,一定要在決定前和孩子做到共同協商、民主決策。尊重孩子并真正認識到逐漸長大的孩子必然會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做好這一點必然會減少家庭矛盾,也必然會讓“抓與逃”的雙方形成合力,促進家庭教育的和諧向上發展。 3.關注特殊學生、特殊家庭 學校的課堂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在課堂中發現的個別教育問題,不適宜在課堂公開處理,就要做好對應的課下教育。如在“冥想——再選擇你的父母”的課堂環節中,如果有強烈地想更換父母意愿的孩子就要后續實際追蹤、關注其家庭情況,了解其家庭構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等。另外對于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或有留守經歷的兒童)要有定期的家訪、回訪,家長、學生、老師這三方共同交談時還可以增加必要的儀式感內容,這樣往往就可以讓在學校進行的面對集體的教育和面對個體的教育同步進行!讓整個班集體的學生及其背后的家庭都能在家庭共育方面漸漸地成長起來。要讓這節青春期之“左抓右逃”主題班會課的家長一方也能課下參與進來,要長久的發揮家校共建方面的作用,要形成合力以促進新時代新時期家校攜手家庭教育的大發展,這是這節班會課后我的延伸教育活動安排以及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最大的期待。 |
||||||
班會反思 | ||||||
這節課主要圍繞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對家中話語權和獨立空間的需求而家長并不能感受和理解這一點的家庭矛盾而展開的。尤其是家長們覺得孩子進入學習競爭激烈的初中階段更緊張、更焦慮、對學生更不放心,因此對孩子反而“抓”的更緊。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在父母和子女之間“抓與逃”的矛盾中,我開展了這節班會課。這節課就時機形勢和班級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和叛逆期的情況而言是合乎時宜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活動中游戲環節是活潑而有趣的,講述現實中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同學們也都有話可說,但關于“逃”畢淑敏心理學實驗之“再選父母”的教學環節,也許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課堂上設置的想象情景,也許是學生在“再選父母”上仍然有情感上的抵觸限制因素存在,還有學生并沒有完全放開自己的思維和想象,沒能大膽展示出再選出父母的名字。因此在此環節的推動上還需要釋放出更多緩和情緒的因素,讓孩子們能真正的展開自由的聯想,并且用語言表達出來。 關于“抓”背后的真實案例,通過老師講述這段真實的故事,學生萌發了強烈的興趣,在幾個關鍵的時間點上,學生能夠很快的完成信息的篩選、探索、共同思考出家長信息背后的心聲。在此環節中,學生快速而正確的反應,說明了真實的故事往往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容易引發共鳴和探究欲望的,所以老師的備課也應該走入生活、走入現實。在現實生活的推動分析下,學生才會很快的舉一反三,反思自己生活中對家長心聲的傾聽情況,最后養成了靜下來去傾聽,靜下來去理解的習慣。 視頻《無聲的愛》具有很強的感染性,看完視頻后,孩子們哭聲一片。課堂上要懂得利用這樣的教育契機,因勢利導,這樣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結合自己父母的心聲,請同學們們各自寫出你對父母要說的話”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施行,從而達到預設的效果。 將心理學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際中父母和子女的矛盾故事發生碰撞,從而讓學生明白了家庭成員間相互理解、相互傾聽的重要性,進而生發了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這節課的教育的初衷,其中涉及到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家長、孩子和老師這三方溝通并一起用力的,因此要讓這節課所達到的家庭關系效果堅持做下去,還需要老師和家長之間有后續的有效交流,這樣才能長久的發揮這節課的作用,為學生和家長構建長期美好的家庭關系而努力!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