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寧夏 - 中衛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的教學設計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第一課。本課是《電》單元的起始課,主要是讓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來認識電荷是存在于我們身邊的一切物質中的,多余的電荷如果在一個物體上靜止不動的話,就會產生靜電現象,如果電荷沿著導線定向移動,就會產生電流。從而使學生對電的本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學生后面學習電的其他知識打基礎。
二、學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頭發,頭發會隨著梳子動;在干燥的季節脫毛衣,會聽到啪啪聲;在干燥的季節用手去觸摸門把手會有觸電的感覺;陰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電產生„„這些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每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都會經歷過。他們知道其中的一些現象是靜電現象,但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對靜電現象進行過深入的探究。本課將為學生探究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提供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活動。在一課時內要讓學生對靜電現象進行全面的認識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生對靜電現象的認識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這些認識將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電的本質,是學生學習其他電的知識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知道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電荷在電路中能夠流動起來并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能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邏輯推理,對實驗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難點:通過實驗解釋不一樣電荷之間的吸引和排斥關系。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泡沫板、梳子、塑料繩、靜電現象的相關幻燈片和視頻。
學具準備:梳子、氣球、吸管、橡膠棒、玻璃棒、尺、、毛皮、絲綢、泡沫板等。
六、教學流程:
發現問題————猜測原因————實驗證明————解決問題學生的科學概念的發
展:
七、教學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師:昨天王大叔遇到了一些麻煩,咱們去看看他遇到哪些麻煩?。(播放視頻)
師:生活中你遇到過這種靜電現象嗎?其實靜電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研究興趣,迅速進入主題。 2、說說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靜電現象?(停頓一下,讓學生思考)。嗯,你肯定是個生活的有心人。說的真好、真棒„„
師:同學們列舉了生活中很多的靜電現象,老師也收集了一些靜電現象,我們一起去看看(播放視頻:靜電現象)。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使學生感受到靜電現象并不稀奇,它隨時隨地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到學生對靜電現象的初始認識。
3、體驗靜電現象
師:我們說了也看了這么多的靜電現象,你們想不想親自體驗一下靜電現象? 看我給每個組準備了梳子、氣球、橡膠棒、玻璃棒、尺、還有毛皮、絲綢等這些物品,大家還可以用身邊的衣服、頭發、桌椅等物品制造靜電現象。 師:你們打算怎樣來制造靜電現象?(學生發言) 師:用摩擦的方法,你真是一個會思考的人,你真聰明! 師:我們怎么檢驗物體帶上了靜電呢?(學生發言)
師:那我們這節課就用吸引輕小物體的方法來檢驗靜電現象。我給大家準備了小紙屑,讓摩擦過的物品接近輕小的紙屑(教師一邊演示動作),如果能吸引小紙屑就證明它帶電了,還有什么不明白嗎?(明白)
師:好,下面我們比一比看那個小組制造的靜電現象最多,在做試驗前老師有幾條試驗建議,誰來讀一讀。
1、任意選擇2種物體,快速摩擦。
2、用它們分別去接近紙屑,觀察現象。 3、注意盡量不要用手接觸摩擦過的部位。
4、音樂響起,請停止試驗,材料員收回材料,記錄員做好記錄。
(學生制造靜電現象,教師參與)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制造了幾種靜電現象? 師:哪個小組來補充?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靜電存在于一切物質之中。
二、認識電荷及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1.認識電荷
師:通過試驗我們發現通過摩擦的方法可以讓身邊的很多物體帶上靜電,我們稱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可以讓身邊的很多物體帶上靜電,這說明靜電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切物質之中,既然靜電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么我們通常情況下我們感覺不到物體帶電? 師:我們來聽聽科學家是怎么說的。(播放視頻)播放視頻后問:為什么通常情況下我們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學生回答后將泡沫板(正電荷、負電荷)摩擦頭發后貼在黑板上,繼續問:那什么情況下它就顯示帶電了?
設計意圖:向學生對靜電現象做出了科學的解釋。完成了學生從初始認識向科學認識的發展,
2.探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師:原來兩個物體摩擦后正負電荷數量不一樣了物體就顯示帶電了,正電荷多的物體帶正電,負電多的物體就顯示帶負電,如果讓兩個帶電的物體相接近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學生自由猜測,并說說理由。)教師評價:有道理,你說的也很有道理,你已經會學以致用了。
(1)實驗
師:我們的猜測對不對,我們要用什么方法驗證?(實驗)那好,下面我們就通過3組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測,誰來給大家讀一讀。
第一組實驗:用梳子、充氣的氣球分別和頭發摩擦后分開,再用經過摩擦的一側去靠近頭發,觀察現象。
第二組實驗:將兩個充氣的氣球分別系在木尺上,讓它們挨在一起,然后用羊皮制品分別摩擦兩個氣球互相接觸的部位,觀察現象。
第三組實驗:兩個泡沫板,分別用毛皮摩擦,摩擦之后的部位相互接近。 (2)講解活動要求,學生動手操作 (3)匯報、整理分析
師:誰來匯報通過第一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老師講解,為什么摩擦后的頭發和梳子會相互吸引,摩擦后頭發帶正電荷,摩擦后的梳子帶負電荷,它們接近時才會相互吸引,誰來解
釋一下充氣的氣球和頭發摩擦后為什么也會相互吸引?
師:通過第一組實驗我們發現異種電荷接近時會互相吸引。
師:誰來匯報一下通過第二組、第三組試驗你有什么發現?為什么會互相排斥? 兩個都和羊皮制品摩擦后的氣球帶什么電?當它們相互靠近后,你觀察到什么現象?讓學生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
師小結: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4)應用
塑料繩與泡沫板互相摩擦為什么會相互排斥?怎么檢驗塑料帶的是正電荷還是負電荷?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進行分析比較,發現電荷種類的不同,認識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三、認識電流的形成 1認識電流的形成
師:我們發現靜電雖然是由于電荷轉移而形成的電現象,但是在靜電中,電荷不移定,不能持續流動的。我們生活中使用的“電”,電荷是能持續流動的,我們稱之為“電流”。電荷的流動,需要什么條件?(需要導線作為通過的道路,還需要提供動力的裝置,這個動力就是電源)。有了這個條件,電荷在導線里才能按照一定的方向不斷的流動起來,這樣,我們使用的電燈等才能正常的工作!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對電流、對電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后面的一系列活動打下基礎。
四、靜電的危害及應用
1、為什么油罐車后面都有一個尾巴?(播放視頻) 2、生活中如何防止靜電(播放視頻)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
關于靜電還有許多問題等著我們去探究,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